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促进健康
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而德育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和习惯,从而保持自己身心健康。
(二)培养团队精神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需要与同伴合作,认真协作,遵守纪律和规则,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因素。只有注重德育,学生才能更好地体现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提高自我修养
体育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毅力和自我控制力,而这些都是良好的品德。通过德育,学生能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和生活。
(四)提高社会意识
体育会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团体中的作用,并为他们提供参与社会的机会。在德育的指引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和为他人服务。
二、初中体育课堂渗透德育的困境
(一)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极易两极分化
由于初中生(13~15岁左右)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且具有不稳定性,特别是表现在心理发育的速度稍慢于生理发育的速度,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逆反和对抗的心理,这阶段的学生两极分化(即好的非常好,差的非常差)情况明显,这是由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二)初中教师容易陷在“教”(教学)与“育”(德育)之间徘徊
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经常表现好的同学往往都具有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强、行为习惯好、态度端正”等良好品格。但作为初中的体育教师经常会遇到一大难题,那就是初中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差异性比较大,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往往会造成一些学生课堂组织纪律性差、配合意识薄弱、散漫自由等不良的行为习惯,给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班存在几个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那这整个班的课就会上得非常困难。如行为不良的学生带头起哄、在课堂上与别的同学进行打闹等等。当这个情况发生时,教师很容易会陷入在“教”(教学)与“育”(德育)之间徘徊不定,到底是在“教”上下功夫,还是在“育”上下功夫。如果是在“教”上下功夫,整个班的纪律会变得非常散乱,教学效果不明显。如果是在“育”上下功夫,那会浪费很多课堂时间来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且造成学生运动能力弱、体质健康提不上来等不良效果。如果采取的是集体惩罚制度,无形之中还会给优等生或表现好的学生造成不公平的现象,基本没有培育优等生的教学和环节,严重的还会因枯燥的“育人模式”让优等生或表现好的学生对体育课慢慢地失去热情。这种现象不仅挫败了很多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挫伤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
三、厘清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厘清问题
解决以上困境,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既然“教”与“育”的问题都出现在学生身上,那有什么办法能使解决?(2)“教”与“育”之间能否实现辩证统一?(3)“教”与“育”都存在弊端,难道就都不可取了吗?厘清以上问题,对症下药。
(二)解决步骤与对策
1. 将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德育分班教学”
既然问题出现在学生身上,那就要在学生身上找办法。为此,当两个班出现学生违反纪律比较多的情况下,把这两个班进行“德育同质分班”,且两个班是两个不同的体育老师在教,需要与另一个体育老师进行分工合作,这是由分班的局限性决定需要两个体育老师进行分工合作,而且需要把这两个班的上课时间调整为同一节课。假设把纪律好的分为A班(常规班),以下统称为常规班;把纪律差的分为B班(自强班),以下统称为自强班。且自强班应尽量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执教,这是因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学生比较多,实践经验丰富,教育学生的拿捏尺度比较准确,更有利于教学的实施。同时如果有多个班的学生出现纪律比较差且人数比较少的情况下,也可以多个班的学生合成一个自强班,根据实际的情况采用以上的方法进行执教。
2. 对于纪律好的常规班“教”与“育”应辩证统一
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课堂纪律不应成为教师的关注点,而是应把关注点放在教学内容上,而且在实施教学内容的同时应渗透德育的内容。具体的方法有:
(1)在每节课的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教育。课堂常规既是教学的准备部分,也是德育渗透的开始部分,在课堂常规就利用队形队列的高标准要求他们,明确告诉他们队形队列体现的就是集体团队精神,一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不配合,就不可能全体做到“整齐划一”。同时在课堂常规应先强调规则(即要求),让他们懂得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完成课堂任务。
(2)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榜样精神”的渗透。以“榜样力量”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德育渗透,比如“以做得好的学生进行示范或回答问题,以鼓掌的方式等来表扬学生,从而带动其他学生进行学习,即以榜样的力量来带动大家。或以众所周知的如中国女排、姚明等事迹来激励学生”,增强学生对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爱国热情等的认识。
(3)通过组织比赛进行德育渗透。可以组织个人或团体的小比赛,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团体的协助意识,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胜不骄败不馁的意识等等。
(4)在评价环节渗透德育内容。课的结束部分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是总结与评价,教师应以适当的方式以好的或坏的行为进行点评,以例子的方式进行德育的渗透。
(5)在搬运体育器材的时候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搬运体育器材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意识,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品质。
3. 对于纪律差的自强班应以“育”为先
对于经常违反纪律的学生应以“育”为先,先在行为习惯和思想方面进行有效的训练,而不是急于去“教学”。实践证明,一个思想不端正和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强迫他进行学习的效果是很差的,要想改变这一现象要从思想和行为上进行改变。把队形队列与口令作为课堂常态,养成行为习惯,在纪律不好的状态下,应立即进行纪律整顿与思想教育。多进行耐力性训练,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多鼓励、多激励、多表扬进步的学生。在班中多设置体育的小组长、小队长,进行分组教学,为设置更多的职位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担当与责任感,同时在平常的教学中慢慢渗透以上常规班的教学方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课作为德育渗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不能被忽视的。同时体育课不仅要解决学生体质差的问题,也要巧妙地融入德育内容,体育教师应抓住“立德树人”的思想,把德育内容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转化为学生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卢旭.浅谈在中学体育课程中如何融入德育教学[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3):99-100.
[2] 燕文军.百年大计德育为先—初中体育教学德育渗透问题及对策探究[J].名师在线,2021,(03):95-96.
[3] 邓增军.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高考,2021,(06):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