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温固砂剂的不断换代,高温固砂防砂技术,在采用蒸汽吞吐开发方式的油田出砂油井上被广泛应用。该项防砂技术,与其它防砂技术比较;有着投资少、工艺简单、施工用时短、适用井况广、防砂结构对油井产量影响小的特点,是目前恢复出砂油井产能最有效措施之一。它的不足之处是;防砂结构相对脆弱,易出现再次出砂倒井问题。统计近年曙一区;曙127454兴隆台南、杜212兴隆台、杜813兴隆台南、杜84兴隆台南、杜210、杜255、杜239这七个区块。实施该项防砂措施,其中措施一轮出砂倒井率为27%,措施二轮出砂倒井率为45%。通过对倒井原因分析,由于对防砂技术认识不足,产生的管理因素造成倒井原因的占90%。在油井生产中一项新技术的应用,必然需要认识、摸索、成熟的管理过程。高温固砂措施油井生产管理办法摸索与应用,是减少该项措施后防倒井的有效途径。
1 油井高温固砂机理与影响措施效果因素
1.1 油井高温固砂机理
油井高温固砂措施,是在油层注入高温、高压湿饱和蒸汽后,近井地带油层岩石的温度急剧上升到300℃以上,超过固砂剂的固结温度,此时将固砂剂挤入油层。固砂剂是用多种高效固体粘结剂合成的粉剂,在水中有很好的分散性,在高温下能与砂粒表面形成硅氧键的立体网状结构,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很高的渗透率,在井筒周围形成一个滤砂层,阻止地层砂流入井筒。
1.2 影响高温固砂措施效果因素
影响高温固砂措施效果有以下因素:a由于高温固沙剂结是靠砂剂中的有机硅与地层砂之间通过硅氧键相连接来实现的。而地层砂表面的油膜具有绝缘性阻碍了硅氧键的形成,降低了固砂强度;b固砂剂具有时效性,固沙剂预计有效期>206天(每日70m3产量);c 固砂剂的浓度与油层渗透率成反比,固砂剂的浓度高油层渗透率低,固砂剂的浓度低油层渗透率高,而固砂强度降低。
2 防措施后油井出砂倒井生产管理办法
2.1高温固砂措施油井生产管理流程
影响高温固砂措施效果因素,在油井生产中变成了措施后出砂问题,使该措施与措施后油井生产管理产生了必然联系,适合于该措施的油井生产管理办法是提高效果的唯一途径。通过对一些油井防砂管理经验和办法的摸索与整合,形成了高温固砂措施油井生产管理流程,如图所示。
图 高温固砂措施油井生产管理流程图
2.2 管理流程各时效标准
在环节①中;高温固砂措施油井建档管理。在环节②中;作业方案设计的泵径、泵深等各个参数要符合防砂要求。在环节③中;复产前的五项措施是:a 在配电箱上喷砂字进行目视化管理,提醒减少停井或降低停井时间;b 开井前作好易损件维护或更换工作:保证光杆盘根使用30d以上,毛辫子、螯合器或抽油机皮带、润滑点周期内无损坏或缺;c 复产前确保抽油机变频、调速电机维护好或调整到位;d 油井放喷生产期间,日产量控制在30t/d内;e 开抽前10型抽油机冲次设定≤3 min/1次。在环节④中;a 执行各区块油井管理调参标准,b 杜绝非必需停井,如发生停井,停井时间在20min以上时,可能的情况下,每隔20min启抽活动一次;c 排水期每天取含砂样监测油井含砂量,排水期后每5天取含砂样监测油井含砂量,根据含砂量设定生产参数;d 上调生产参数超过0.5min/1次,按0.5 min/1次一个台阶分段上调,每个台阶间隔5h。e 杜绝非必需洗井,如发生洗井排量控制在1h30m3。在环节⑤中;在对高温固砂措施油井的日常检查中,检查各环节措施落实情况记录在案。在环节⑥中;将查找出的问题,对照作业区体系管理各项制度,对单位和当事员工按制度考核。在环节⑦中;将查找出问题进行分类,属于管理措施以外的问题作好管理技术改进工作。在环节⑧中;作好高温固砂油井管理档案,进行阶段效果分析。在环节⑨中;最终目标提高油井措施效果。
3 实施效果
高温固砂措施油井防出砂倒井生产管理办法应用后,在油井生产中获得了实际效果,2020年实施该措施11井次,截止年底,有效生产天数1552.2d,产油量6174.5t,其中一轮倒井1井次,倒井率为10%,二轮倒井2井次,倒井率为20%,如表所示。管理办法实施前后,倒井率对比情况是;一轮下降了17个百分点,二轮下降了25个百分点。
表 2011年高温固砂措施油井效果统计表
4 结论
a 实践证明;岗位技术员工在生产实践中,摸索总结形成的适合于油井措施的科学的生产管理办法,在提高措施效果上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b 高温固砂措施油井防出砂倒井生产管理办法,是降低倒井率的有效管理方法,但不能杜绝该措施后倒井问题。
c 摸索优化高温固砂类型,是提高措施效果的途径之一,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车太杰编著 采油生产常见故障诊断与处理[M].出版地:北京.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年:2010.页数:260.
【2】于云琦编著 采油工程[M]. 出版地:北京.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2006 . 页数:561.
【3】张春茹撰写 新型高温固砂剂的研制与应用[J]. 发表在特种油气藏2008年 z1 期158-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