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的发展往往会导致大量的能源消耗、自然资源的开采、严重的环境破坏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恶化,需要在建筑设计中引入生态意识。近年来,中国建筑公司发展良好,在建筑设计中大大提高了其生态意识,并有效地阐述了其生态系统设计的概念。
1有关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基本阐述
1.1 概念
所谓生态意识,就是在实际建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适合人类的身心健康的建筑形式。在环境友好型建筑的规划阶段,必须遵循建筑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通常适用于不同学科的具体设计工作。通过将各类学科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保证良好的建筑通风,还可以改善居民生活体验,也能达到智能控制的目的。与过去不同,建筑设计中的生态意识包括将建筑视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生态系统。它充分考虑了各种物质因素的影响,并使日常物质循环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平衡成为可能。这些概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建筑物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由于经济原因,一些概念建筑设计可能是生态的,但大多数传统建筑并不符合生态系统设计的基本标准。目前,中国的大多数建筑都建立在生态建筑的基础上,并通过在设计开发中采用寻址和材料选择来确定材料以满足建筑设计的生态性。
1.2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特性
对于建筑环境科学而言,生态建筑是环境建筑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当前情况下,每个架构都应该遵循以下步骤 :首先定义计划,然后调整标准要求,最后进行设计计划。尽管上述步骤与绿色设计流程不兼容,仍然可以通过上述步骤实现绿色设计。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绿色建筑工作都是可持续的。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物的环境设计可以确保该项目的良好发展。需要在设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完成预定义的符号。环境建筑可以限定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获取信息的层次,即获取相关材料的过程;第二阶段是建设规划阶段,需要确定建筑设计的具体方向;最后一步是信息检索的层次。如果从空间的大小来研究建筑的生态结构,就证明它是中间的。作为绿色建筑设计最重要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绿色建筑设计不仅具有传统建筑设计的特点,而且具有细节性和复杂性。此外,从技术角度研究绿色建筑设计往往需要使用绿色或绿色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1.3生态建筑设计基本原则
在设计环保建筑时,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两个原则:环保原则。其次,人类的环境友好性。平衡资源是环境倡议的主要目标。然而,最重要的是,你可以从较小的投资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改善环境保护。并非所有国家都有符合适用的绿色建筑规范和法规。尽管近年来已经开发了一种改进的绿色村庄系统,但是绿色混凝土的应用仍然用于许多重要的目的。由于人类生物学中没有难度标记,所以设计过程更难精确控制指标。此外,在为环境友好型建筑项目选择地址时,建筑系统的环境条件必须由基于理论原则的科学计划来表示。
2建筑学设计融入生态意识的重要性
在公众眼中,建筑只是一堆钢筋混凝土,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事实上,建筑与艺术、美学、生态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设计建筑物时需要考虑许多与之相关的因素。从建筑物的结构到使用的材料,可以检查设计师使用或经常使用的技术。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连,因为建筑必须因地制宜地规划和建造,不能与周围环境分离。最好与环境和氛围融为一体,以反映该地区的文化或自然景观。与建筑主题密不可分,主题反映了建筑功能最明显、最直接的方面。突出的主题特色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建筑印象。同时,更离不开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的目标和发展的前提。创造值得居住的建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建筑学的中心思想。脱离现实,奢靡奢华的建筑不仅使建筑设计倒退,而且影响了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只有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健康、环保和生态的基本理念,建筑才能适合未来规划并得到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将生态意识融入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
3 生态建筑设计途径
3.1 合理选址
在建筑工程开始之前,相关部门必须执行科学的计划,将建筑的独特性与其环境中的自然环境统一起来,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评估和优化。除了对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全面了解和理解,在设计建筑时,还必须重视对建筑产生影响的各种社会环境因素,例如,在规划建筑设计时,确保过程顺利,并对当地条件和水文条件有准确的了解,确保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按照生态学的原理和要求,很难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或一成不变。建筑需具有优良的可修复和可调节功能,表现出相对独特的动态平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均衡比率可以无限期地维持下去。因此,严格控制某些限制,以便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从而满足环境保护的具体要求和标准。总的来说,需要对设计进行有效的逻辑寻址。
3.2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
大自然提供的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人们融入社会时尊重自然环境的需要。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独特优势,高度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这不仅保护环境,也促进环境发展,以便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在建筑项目开始建设之前,充分掌握建筑工地周边紧邻建筑的自然环境,以便在自然效益的合理水平内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例如,选择紧邻旅游业的地区作为建筑工地,应减少公共生活对景观的不利影响,同时有效地利用环境的自然优势,以取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此外,一些能源需求高的建筑必须根据当地条件进行设计,以便通过选择能源储备和区域作为此类建筑的建筑地址,如风能和水能,充分利用生态系统带来的优势。除上述建筑物外,化工建筑的设计,特别是高污染的化学品,必须与人、自然资源等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并根据挥发量、生产中的排放量和发现测量值超标后的排放量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1]。
3.3绿色化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是指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污染和环境破坏,为人们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生活环境。绿色建筑应体现生态意识,促进了生态设计和环保建筑的发展。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项目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以便更好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先考虑当地的材料储备,并通过运输减少资源消耗。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建筑与当地条件紧密相连,并能得到最佳利用。建筑环境的架构通常由两个要素组成:室内陈设的设计和室内外环境的协调[2]。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当前生态意识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态意识而言,它在许多领域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因为建筑学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进行建筑学设计时,需要科学引入生态意识,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案促进生态环境发展,最大程度降低建筑行业对各种资源的消耗,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3]。
参考文献:
[1]石栋.解析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J].居舍,2021(35):97-99.
[2]陈岩.解析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J].房地产世界,2021(13):49-51.
[3]叶文辉.解析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J].城市建筑,2014(06):10+12.DOI:10.19892/j.cnki.csjz.2014.0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