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但针对环境污染问题而言,依旧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环境监测至关重要。为确保水资源污染问题能得到高效解决,让水资源中的氨氮含量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应该有针对性地采用测定方法,保证水资源的运用能相对科学,避免因为氨氮过多而对环境质量造成干扰的情况。
1水质监测中氨氮测定的方法
1.1 纳氏试剂比色法
为了可以确保我国现阶段水资源污染问题能高效解决,减少对水资源的破坏,让生态处于平衡状态,我国已经针对具体情况,研究出了高效的氨氮测定方法,纳氏试剂比色法便是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手段。因为氨氮在水中溶解会呈现碱性,通过试剂来对其反应加以测定,可以对水中的酸碱度快速掌握,对水资源中的氨氮含量加以明确,了解其是否出现超标的情况。通过的这种方法的有效利用,可以精准判断出水中氨氮含量是否超标。
1.2 靛酚蓝光度法
在水质监测过程中,针对氨氮的测定,可以对靛酚蓝光度法进行利用。借助稀硫酸来吸收氨氮,之后在亚硝基铁氯化钠中与之反应,保证能让靛酚呈现蓝色,通过颜色在比色纸上展开对比,可以快速对氨氮在水中的实际含量加以明确。借助这种手段,在实验期间,需要应用的无氨蒸馏水在实验中很难制成,所以该种方式使用过程中局限性很强。
1.3 电化学分析法
在工业生产阶段,这种手段的应用比较常见。在水质监测时,针对氨氮的测定,电化学分析法的利用,能以原电池作为依据,因为氨氮在水中有导电性,所以会与之发生反应,生成反应物,并借助反应物来对氨氮进行获取。之后,结合数学运算的方式,将氨氮在水中的含量精准计算出来。通常,将这种测定方法应用在氨氮测定中,在反应期间会产生很大误差,所以该方法的选择要谨慎[1]。
2水质监测中氨氮测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具体的水质监测期间,氨氮测定工作的开展需要对不同类型影响因素加以考量,明确其所造成的实际影响。通常情况下,在氨氮测定期间,只有掌握氨氮测定的影响因素,才可以让测定技术的选择科学合理,最终获得精准的测定结果。
2.1 紫外线波长对氨氮测定的影响
这一影响因素主要在纳氏试剂应用的下产生的,在对纳氏试剂运用期间,合理进行水体监测,在完成显色反应之后,需要对紫外线进行利用,科学开展光照处理工作。但是,通过对这种处理手段的使用,不可避免会让紫外线波长对显色反应效果产生影响。通常而言,如果紫外线波长的长度较短,显色剂的吸光程度便会随之降低。如果波长的长度相对较长,吸光程度会大大提升。经分析,低维度的波长长度一般在400纳米到405纳米之间,若波长较长,则会控制在420纳米到435纳米之间[2]。因而,在对氨氮测定阶段,监测人员需要结合波长的具体长度,有针对性地对测定方法加以选择,保证所测得的结果能十分准确。
2.2 盐度对氨氮测定的影响
一般而言,在河流中,盐度经常会受到范围的影响,每一阶段的盐度都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在入海口位置,盐度的含盐量相对较大,所以在对水质中的氨氮进行测定期间,盐度会对其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果盐度相对较大,产生的误差也会随之增加。与之相反,如若盐度较小,最终测定的结果会十分精准。因此,在对一些盐度含量较大区域进行氨氮含量测定期间,应该及时对盐度含量进行降低,保证最终测定的结果能可靠且精准。在具体的处理阶段,可以采取蒸馏的方式。由于氨氮的挥发性很强,在蒸馏时会出现蒸发,最后利用固体盐对其剖析。借助这种手段,可以提升实验的效率,不仅能让水中的盐度迅速降低,还可以第一时间将其中的杂质取出来,大幅度减少对测定结果的干扰。在冷凝期间,氨氮会再次融入到水中,所以不会产生太大误差,可以促进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增强。
2.3 气泡对氨氮测定的影响
气泡因素对氨氮测定的影响相对较大,当水中滴入纳氏试剂时,气泡会随之出现。在对试剂的利用之后,会有较为明显的显色反应,致使气泡大量存在。因为气泡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所以在产生后很容易引发阻挡视线等问题,对水体的色度判断造成了较大影响,而作为依托显色反应开展的测试工作,一旦色度指标被影响,必然会导致氨氮含量测定缺乏精准性。为了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际的氨氮测定过程中,可以对真空脱气仪器针进行有效利用,将显色反应期间出现的气泡全部消除。当然,也可以对专业的医疗器械设备加以利用,对气泡有效消除,保证氨氮测定结果能更加精准。
2.4 检测试剂存放时间对氨氮测定的影响
因为检测试剂自身具有较强的化学特点,所以在制备完毕后,必须在第一时间利用,若配置时间相对较长,效果会大大降低。实验分析得知,如果在配置完成后立即运用,测定的结果精准度会明显提高。而如若试剂配置完存放一段时间再利用,试剂本身的稳定性会受到较大干扰。通常,当试剂放置两天后,吸光度会有所提高,当放置4天到8天,吸光度指标会显著下降。因而,在水体监测过程中,监测人员应该依照实际情况,在明确监测要求的前提下,对试剂存放时间进行严格管控,保证试剂检测的效果能有效提升,增强氨氮测定精准度。
结束语:
综合而言,水质监测工作的开展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对水体污染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以此来对水体污染控制工作加以开展,全面促进水质监测工作有效性的增强。因此,为保证工作的开展得相对顺利,相关人员除了要对不同技术类型的监测原理充分了解之外,也应该综合地对不同技术应用期间的影响因素加以考量,依照具体水体监测要求,合理地对氨氮测定技术加以利用,保证氨氮测定结果的精准度能逐步提高,进而测定的作用充分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李霞,张海月.水质监测中氨氮测定的影响因子及对策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04):82+90.
[2]臧晓宇.水质监测中影响氨氮测定的因素和措施思考分析[J].价值工程,2020,39(17):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