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转型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湿地属于特殊的城市用地,建设湿地公园,并积极开展生态修复,科学合理的设计景观,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并可丰富完善湿地公园功能,使其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出应有作用。
一、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的作用
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可实现湿地生物及湿地生态环境修复,可促进湿地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湿地公园内部生态系统。同时,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可确保其发挥水文涵养、雨洪调节等功能,也可补充城市现有绿地生态功能,并可与城市周边绿地共同组成生态廊道,以减轻城市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显著改善城市人居环境[1]。
二、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
(一)建立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过程中,需建立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改良土壤、疏浚淤泥,改善水质,修复湿地基底环境与水文环境。同时,需进行植物群落的修复,适当增加植被面积,保证湿地公园内部生物多样性,并合理搭配各类植入,妥善处理陆域至水域植物的过度,营造形式多样的植物群落及动物栖息地[2]。另外,需积极开展生态系统修复,逐步形成完整生物链,恢复受损的生态功能,使湿地公园内部的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二)打造多样化的湿地景观
湿地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期间,需综合分析湿地公园的景观工程,合理利用水域与陆域生态环境变化,结合湿地公园场地条件,打造丰富多样的湿地景观,并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休憩活动,以丰富滨水体验。
(三)打造宜居城市环境
湿地公园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过程中,需针对性改善湿地污染状况,合理开发利用湿地生态资源,营造怡人的湿地景观,结合湿地公园水景特点设置多项滨水娱乐活动,以形成宜居的城市环境[3]。
三、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策略
(一)湿地生境修复与景观设计
湿地生境修复主要指土壤、水体、空气等生态环境修复,其中湿地基底及水体修复为重点内容。开展湿地基底修复过程中,需优先完成基底清淤处理,采用机械设备开挖湿地基底,清除过量堆积的淤泥,调节湿地基底属性,取出基底过剩的营养物质,使修复后的基底具有调节雨洪及渗透吸收功能。湿地基底开挖过程中,需堆积过量的泥土,使其成为生态岛,以此来为水生植物提供良好的扎根生长环境,并营造立体化制备空间,以提升水域植物景观效果。另外,需建立滨水缓冲带,在缓冲带种植植物,以提高驳岸的稳定性,阻断污染物[4]。
湿地水体修复过程中,需确定水体污染源,从源头上阻断污染物排放。将湿地公园内部水体与周边区域沟渠及溪流连接成为整体,继而实现内外水体物质交换及流动,进而有效控制湿地公园内部水体污染。同时,湿地公园需合理规划集雨绿地,合理利用湿地的渗透功能,减慢雨水排放速度,进而保证实体水源供给稳定,降低雨水排水的整体速度。另外,湿地公园需依据水位变化规划设计生态驳岸,并在陆域与水域交界区域种植植被,以稳定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并通过水生植物、陆生植物、湿生植物的合理搭配,改善生态驳岸的景观,进而营造出优美的驳岸景观,使生态驳岸成为人们亲近水体的载体[5]。
(二)湿地植物修复与景观设计
湿地植物修复过程中,需增加植被面积,保证植物资源多样性。在植物配置过程中,需将湿地原生植被与乡土植被作为主体,合理引入外来置入,在保证现有植被完整群落的基础上建立陆生、水陆过渡、水生植被生态系统,并建立具有差异化空间特征的植被群落,以改善湿地公园景观。
湿地公园中不同类型水体需采用差异化生物修复及景观设计策略,第一,小面积水体。小面积水体与人们观景尺度贴近,设计中可采用桥、堤、岛等方式将其划分为面积不同的景观空间,并依据水景设计植物群落,进而形成多样化的休闲娱乐空间,以满足人们亲水及娱乐的需求。第二,宽阔水面。宽阔水面需采取圈层保护与集中布置的设计方案,适当增加植物种类,合理设计各类小品,以避免景观单调及视觉疲劳等问题。在植物群落景观设计过程中,需从大面积空间的角度考虑植物配置方案,通过水生植物的交替种植及片植营造壮美的景观效果。第三,带状水系。带状水系面积狭小,在设计中需结合水体宽窄变化营造延续且幽深的水体空间,适当增加驳岸植物种类,也可设置石块,以强化溪流景观效果,形成疏密与开闭相结合的水体环境,使不同水系相互连接,最终形成水体的良性循环。
(三)湿地动物修复与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是重要的动物栖息地,为此需在生态修复中妥善完成动物生态修复,为动物营造适宜的栖息地,逐级培养昆虫、鱼类、底栖动物、浮游生物等动物,建立完整的生物链。在动物修复与景观设计中,需营造动物栖息地,如水域、浅滩滨水、岛屿、湿地、草地花海、林地等。湿气公园中的植物群落应包括草本、地被、乔木、灌木等复合性植被,也需包括挺水植物、湿生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以满足不同动物气息的需求,提高动物栖息地景观效果[6]。
(四)湿地公园功能分区设计
为有效保护湿地公园生态环境,需结合水体流向、空间结构、场地出入口等划分湿地公园资源,并进行功能分区设计,使湿地公园发挥出生态环境保护、景观展示、滨水休憩等功能。笔者认为,可将湿地功能分区划分为如下四个区域。第一,重点保护区。该区域自然湿地整体情况良好需有效保护或景观受损严重需及时修复。第二,湿地展示区。该区域人类活动与生态功能紧密结合,可展示湿地景观及生态功能。第三,游览活动区。该区域以湿地水体为基础建造各类景观,并为人们提供各类休闲娱乐活动。第四,服务管理区。该区域为人们提供入园的各项基本服务,并负责湿地公园行政管理。
结语:
湿地公园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需积极开展生态修复,科学完成景观设计,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参考文献:
[1] 闫苧. 地域风情视觉下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以乌兰察布白海子湿地公园为例[J]. 现代园艺,2021,45(11):94-98.
[2] 商楠,王兴,刘畅,等. 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 ——以天津下营环秀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 建筑与文化,2021(3):240-242.
[3] 史琦洁,付晓渝,翟俊,等. 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策略探究——以苏州三角嘴湿地公园为例[J]. 建筑与文化,2021(2):253-255.
[4] 许信,陆喜云,陈佳秋,等. 典型城郊河流型湿地公园规划与设计:以广西荔浦荔江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 湿地科学与管理,2021,17(4):46-51.
[5] 尹艳杰. 论滨河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以北京市昌平区沙河湿地公园项目为例[J]. 中国水土保持,2021(4):41-44.
[6] 吴海燕.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功能研究 ——以南京鱼嘴湿地公园为例[J]. 艺术科技,2021,34(7):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