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作用探究
吴小娟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吴小娟,. 强化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作用探究[J]. 现代康复医学,2021.6. DOI:10.12721/ccn.2021.157048.
摘要:
目的 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强化康复护理模式,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作用进行讨论。方法 选择本院在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9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依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强化康复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状况、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角色、认知、情绪、躯体、社会等不同方面的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3.88%,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1.43%,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强化康复护理模式效果显著,可实现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极大提升,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 强化康复护理模式脑梗死偏瘫肢体功能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
DOI:10.12721/ccn.2021.157048
基金资助: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在临床上并不鲜见,发病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发病原因是因为患者脑部出现缺氧、缺血,无法保证脑部充足的血供应,进而产生缺血性坏死的症状。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脑梗死中超过八成的患者,都会有偏瘫、失语等各类并发症,会令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打击。传统临床给出的应对方案,是在针对性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康复护理,但是效果不容乐观,患者预后康复质量并不理想。因此,本研究将以本院9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样本,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强化康复护理模式,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作用进行讨论,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在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9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依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其中对照组包含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61-87岁,平均年龄为(68.52±4.97)岁,患脑腔隙脑梗死15例,脑栓塞12例,脑血栓22例;研究组包含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62-89岁,平均年龄为(69.13±5.04)岁,患脑腔隙脑梗死16例,脑栓塞14例,脑血栓19例。纳入标准:临床确诊为脑梗死偏瘫;无严重心、肾等脏器疾病;意识清晰,可与医护人员配合治疗。排除标准;缺血性神经异常;脑干坏死;意识不清,无法配合研究。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的对比上,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由护理人员和患者保持正常沟通,记录患者各项信息,包含个人信息、病情治疗情况、康复情况,针对性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减少负性情绪,树立患者治疗康复的信心。另外,辅助患者完成翻身等动作,并帮助患者抬腿和举臂。研究组采用强化康复护理模式,具体如下:首先,每天由康复师和护理人员,完成被动肢体训练,每天2次,每次半小时,提高患者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能力,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逐渐加大动作幅度,提高关节灵活性。其次,为患者进行肢体按摩,揉捏患者四肢,以及足三里、曲池等穴位,帮助患者活血,恢复患者肢体功能,也可以按摩淋巴相对密集的区域,将按摩力度控制在患者能接受的程度为准。每天按摩2次,每次半小时,加速肌肉组织功能的恢复。另外,训练患者坐起和站立,患者在病情好转的同时,应逐渐训练患者坐起和站立,坐起角度逐渐从60°调整到90°。如果患者坐起难度角度,可以先训练双腿自然下垂,提高患者脊椎和髋关节的运动水平。最后,训练患者认知能力。患者会因为脑梗死偏瘫,导致认知能力不断下降,护理人员可以和患者保持交流,训练患者语言能力,并让患者从简单的识字,逐渐发展阅读的能力,实现患者认知水平的提升。

1.3 观察指标

1采用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对比。分数低于50,则情况极其严重,若分数在51-84分之间,则为重度,若分数在85-95分之间,则为中度,若分数在96-99分,则为轻度。2采用生活质量评定法,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对比,具体包含角色、认知、情绪、躯体、社会等不同方面的功能,分数和生活质量呈正相关。3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对患者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分数上限为100分,分数和生活能力呈正相关。4并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超过85分为十分满意,61-84分为比较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十分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

研究组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x̄±s,分)1.png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研究组在角色、认知、情绪、躯体、社会等不同方面的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x̄±s,分)2.png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3.88%,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1.43%,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3.png

3 讨论

脑梗死在临床上,通常发病群体为60-80岁的老年群体,发病原因是因为脑供血障碍导致缺氧缺陷坏死。脑梗死通常会引发偏瘫一类的并发症,不仅会降低患者肢体功能,而且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除了要进行针对性治疗,应重视临床科学护理干预,从而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当前临床医学应用较多的常规康复护理,无法有效提高患者预后康复质量,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并不理想,这也让患者在旷日持久的治疗中,逐渐积累负性情绪,进入恶性循环,从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强化康复护理是传统康复护理的加强版,以患者为护理核心,科学性更强。主要可以通过按摩患者肢体,提高患者康复水平,建立患者预后康复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强化康复护理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让患者每天感受到自身肢体功能处在不断恢复当中,从而对患者产生鼓舞作用,也可以建立患者对医护人员专业性的信任,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在角色、认知、情绪、躯体、社会等不同方面的功能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预想中强化康复护理效果相同。

综上所述,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强化康复护理模式效果显著,可实现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极大提升,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永秀,涂美,代明星,张思捷.数字OT评估与治疗系统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9(24):1565-1567.

[2]何书萍,石静华,罗昌韦,李颖,郭晓霞,周复霞.早期康复路径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功能恢复影响的系统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4):764-768.

[3]谭红,张丽华,黄爱云,胡燕,吴雅凤.脑梗塞偏瘫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及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20(6):315-31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