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流行热的防治分析
美合日古丽·居麦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美合日古丽·居麦,. 牛流行热的防治分析[J]. 当代畜牧兽医,2023.5. DOI:10.12721/ccn.2023.157047.
摘要: 牛流行热是盛夏季节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一类病毒性传染性疾病,也是热性急性接触性传染疾病,病毒传播速度相对较快,但危害相对较轻,一般高热症状持续 3 ~ 5 天之后就会逐渐消退。但是,大面积感染会引发牛群生产发育不良,出现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应掌握和了解流行热的发病流行特点,不断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提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发病后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疗,确保病害不发生流行。
关键词: 牛流行热;流行特点;临床特征
DOI:10.12721/ccn.2023.157047
基金资助:

前言:牛流行热又被称为暂时热、三日热、僵硬病或者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热病毒感染引发的典型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发病较急。随着牛养殖密度增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呈增高态势,其中以牛流行症为代表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呈高发流行趋势,传播速度相对较快。吸血昆虫在牛流行热病毒传播流行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能够威胁任何年龄、任何品种的牛群。病牛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热,出血性胃肠炎,眼睛流泪,鼻腔当中流出脓性分泌物,不断气喘,呼吸急促,不能正常行走,后期肢体僵硬。年龄较小的病牛会表现为严重的生长发育不良,增重放缓。出现个别病例后,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封锁隔离和卫生消毒,病毒会通过多种渠道快速蔓延至整个牛群。流行热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但会严重降低牛群的产奶量,对乳汁品质有着较大影响。肉牛染病后会表现为严重的生长发育不良,饲料利率显著下降。妊娠母牛染病后会出现不明原因的流产,繁殖母牛的淘汰率显著增加。由于此疾病造成的危害较严重,需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有效防范,确保早发现、早处理。

一、流行特点

(一)病毒存活条件

随着养牛业的不断发展, 养牛场的规模逐渐增大,但发病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给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威胁和危害, 牛流行热便是养牛场的一种易发病。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以突然发病、 高热、 流涎、流泪、 鼻漏、 呼吸急迫、肢体僵硬和跛行等为特征的一种急性、 热性、 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又名牛三日热,每年 7—9 月份为发病高峰期。本病发生后不仅会影响养殖场正常的养殖秩序,还会导致养殖场遭受经济损失,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严防本病的发生。牛是流行热病毒的易感群体,易感性很强[1]。其中,黄牛、青壮年牛、奶牛对病毒的易感性最强,水牛和1岁以下的犊牛发病率相对较低。牛流行热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暂时热病毒属,血清型相对较单一,患病牛出现典型临床症状。自然条件下,流行热病毒对外界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强,但对高温环境较敏感,56℃下10min或37℃下18h就可以失去活性;同时对强酸、强碱也比较敏感,pH值小于2.5或大于9,均能短时间内将病毒灭活;常规消毒剂也能够短时间内将病毒杀死。

(二)流行特点

自然条件下,流行热病毒主要通过吸血昆虫叮咬由血液传播,发生流行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冬春季节外界温度相对较低,吸血昆虫繁殖能力相对较差,通常不会高发。随着外界温度逐渐回升,尤其盛夏炎热季节,降雨较多,十分适合吸血昆虫繁殖,造成病毒快速传播蔓延[2]。牛流行热在黄山地区呈现不定期(年份)较大规模发生。在进行人工感染试验时,可以采集患病牛的鼻腔分泌物或者全血浆注射牛的皮下静脉,牛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典型临床症状。

二、临床特征

牛流行热发病十分突然,有的患病牛早晨能够正常采食,下午就突然表现为精神状态差,体温迅速升高到41℃,最高升高到42℃。随着病情发展,患病牛采食量逐渐下降,食欲废绝,不断气喘,只需要0.5~1.0天,患病牛的数量就会迅速增加。发病后,患病牛主要表现为高热不退,呈现稽留热,精神状态逐渐变差,被毛逆向生长,食欲废绝,停止反刍,害怕强光照射,眼角分泌大量脓性分泌物,眼睑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眼结膜潮红充血;明显气喘,呼吸困难,呼吸频率每分钟能够达到80次,听诊肺部能够听到肺泡音与支气管摩擦音。整个发病阶段,大部分患病牛都会表现为鼻腔干燥,并流出很多清澈的鼻涕,耳朵、脚跟以及四肢末端的皮肤发凉。有的患病牛发病初期会出现轻微腹泻,排出稀软的粪便,表面夹杂大量黏液;后期会出现严重腹泻,且便秘、腹泻交替出现;排出的尿液浑浊,呈赤黄色或者茶黄色;四肢关节出现严重浮肿,有明显疼痛感,行走时肌肉震颤,不能够正常活动,往往呆立在圈舍中;强行驱赶会呈现行走不稳的现象,后期肢体不能正常抬起。如果没有继发其他传染性疾病,患病牛发病3~5天后临床症状会逐渐减退,高热症状逐渐缓解,逐渐可以正常采食并恢复康复。

三、病理学变化

对病死牛解剖能够发现,发病周期和发病程度不同,病理变化会存在一定差异。大多数患病牛表现出间质性肺炎,肺脏出现气肿,同时还会伴随肺脏充血臃肿现象;肺脏体积显著变大,肿大为原来的1~2 倍;严重时会导致整个肺脏内部充满大量气体,占满胸腔;肺脏的隔叶、尖叶和心叶局部也会出现暗红色到红褐色小肝变区域;细支气管中蓄积大量泡沫状液体,全身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肿大和水肿。病死牛的实质器官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外观浑浊,关节膜表面出现炎症病变。应做好有效的鉴别诊断。发病初期阶段可以采集患病牛的新鲜血液进行血清分离鉴定,检测血清中牛流行热病毒抗体的高低,并结合疫苗免疫接种情况判定病情。

四、预防与治疗

(一)预防措施

日常养殖管理期间应加强环境清理,尤其是夏秋季节,应严格落实卫生消毒制度,及时清除圈舍中的粪便和各种污染物,消除环境中的吸血昆虫。根据牛的生长发育阶段科学搭配饲料,确保饲料营养价值全面,尤其是添加合理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夏秋季节要提供青绿多汁的饲料,增强牛的体质。尽量按照少量多次原则添加饲料,避免饲料剩余后发霉变质。盛夏季节还需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确保圈舍干燥整洁,通风透光性良好。及时排出圈舍中的高温高湿气体,避免造成热应激刺激。

(二)科学治疗

流行后只能结合患病牛的外在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尽量缩短患病牛的高热周期,短时间内有效缓解高热症状,避免激发感染其他疾病,引发综合性的呼吸道疾病,危及牛群生命安全。发病初期阶段,可以给患病牛静脉放血1500~2000 mL,以减轻心脏负担。分别静脉注射 5% 葡萄糖生理盐水1000~2000mL,25%葡萄糖 500mL,5%碳酸氢钠 250 mL,10% 葡萄糖酸钙 250 mL,每天1次,连续3天。为了预防出现继发感染,可以使用10 g盐酸四环素、10%安钠咖10 mL、100 mg 的维生素C和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 mL,混合后静脉注射。缓解患病牛的呼吸道症状,可以使用6%盐酸麻黄素20 mL 或者25%氨茶碱40mL 肌肉注射,每天2次。同时还可以联合使用中成药进行辅助治疗,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需荆芥50g、茯苓35g、智壳35g、川芎35g、桔梗40g、毒活40g、前胡45 g、羌活40g、防风40g、柴胡40g、薄荷20g、生20g、甘草30g,加水2000mL,煎煮至药液剩余1.0 kg,每天灌服1次,连续使用2天。按照上述防控措施连续防控3~4天后,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患病牛的临床症状逐渐好转。

结论:综上所述,流行热是牛传染性疾病中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季节性病毒性传染疾病,在一些地区易呈不定期较大规模发生,对牛的生长发育和正常生长产生严重影响。其中,对繁殖母牛危害最严重,经常造成不明原因的流产,并表现出严重的繁殖障碍,繁殖母牛的利用年限大大缩短。需不断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发生流行动态,早发现、早处理,及时控制病情,避免造成严重损失。

参考文献:

[1]毕玉香. 牛流行热的临床症状与综合防治[J]. 养殖与饲料,2022,21(04):104-105.

[2]侯晖. 牛流行热的流行、诊断和防治方法[J]. 中国畜禽种业,2022,18(03):166-16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