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方法研究
​杨晓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杨晓玲,. 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方法研究[J]. 现代康复医学,2021.6. DOI:10.12721/ccn.2021.157049.
摘要:
目的:讨论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方法研究。方法:选择48例经过病理检测确诊的萎缩性胃炎,对患者实行胃镜检测。将胃镜检测结果与病理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过胃镜检测后,胃镜检测结果与病理检测结果的符合程度为62.50%(30/48),胃镜检测结果与病理检测结果差别较大(P<0.05)。在萎缩性胃炎中有66.67%呈现白相为主,有46.67%呈现血管网透见,有16.67%呈现黏膜变薄。在浅表性胃炎中有16.67%呈现白相为主,有83.33%出现结节样改变。结论:在萎缩性胃炎患者中使用胃镜诊断,检测的准确性相对较低,但是可以优化诊断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胃镜萎缩性胃炎临床方法
DOI:10.12721/ccn.2021.157049
基金资助: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萎缩性胃炎划分到胃癌的癌前症状[1]。认为萎缩性胃炎合并中重度异性增生,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作为癌前病变[2]。在临床诊断中大多使用胃镜检测,但是胃镜检测结果与病理检测存在一些差异。本文中选择48例经过病理检测确诊的萎缩性胃炎,分析胃镜检测的情况,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48例经过病理检测确诊的萎缩性胃炎,其中男,女分别为24例,24例,年龄:最小为37岁,最大为77岁、年龄均值(51.82±1.29)岁。

1.2方法  选取患者均使用胃镜检测,由高职称,高年资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对患者检测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在胃镜检测前需要进行8个小时禁食,患者进入检查室后,需要取下假牙,眼睛等物品。对患者连接心电监护仪,让患者使用屈膝侧卧的体位,对患者使用低流量吸氧(双腔鼻导管)。使用芬太尼2毫升,丙泊酚每千克1.5毫克。让患者处于肌肉松弛的状态,在患者的睫毛反应消失,呼吸平稳后,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在实际检查过程中需要追加异丙酚进行维持麻醉效果,避免患者在检测中清醒。在检测中使用V70,260型的电子胃镜(日本奥林巴斯株式会社),在检测中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并观察患者的胃镜下病灶的情况。在胃镜下进行多点取材,检测胃窦大小弯侧,胃体大小弯侧,胃底,胃角等,然后将采集组织进行病理检测。

1.3观察标准  观察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以及诊断结果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软件分析统计,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卡方检测。P<0.05,那么差别较大。

2  结果

2.1胃镜检测结果的情况  经过检测后发现有30例为萎缩性胃炎,有18例为浅表性胃炎。在萎缩性胃炎中有66.67%呈现白相为主,有46.67%呈现血管网透见,有16.67%呈现黏膜变薄。在浅表性胃炎中有16.67%呈现白相为主,有83.33%出现结节样改变。

表1胃镜检测结果的情况

1.png

2.2诊断结果  经过胃镜检测后,胃镜检测结果与病理检测结果的符合程度为62.50%(30/48),胃镜检测结果与病理检测结果差别较大(P<0.05)。

3  讨论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发病后会出现胃黏膜厚度降低,胃黏膜腺体以及上皮发生萎缩,还伴随着肠腺化生,幽门腺化生等情况。很多学者认为萎缩性胃炎属于癌前病变在发病后患者会出现上腹部隐痛,嗳气,腹胀,食欲下降等症状,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时进行诊断疾病,并及时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情况。在萎缩性胃炎检测中多使用胃镜辅助,胃镜检查在多种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根据研究发现,在正常人体中,胃部的胃黏膜会呈现橘红色,并且表现光滑。通过胃镜检测可以检测出患者胃部黏膜与正常人体的不同之处,从而找出局部病灶,胃部萎缩的情况,肠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的情况。在胃镜检查萎缩性胃炎中可以通过以下特征确诊:(1)在胃黏膜中显露血管,通过胃镜可以观察到红色网状小动脉,毛细血管等,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还可以观察到上皮细胞发生增生,出现细小颗粒,大结节等,还可能看到出血,黏膜糜烂等症状。(2)患者的胃黏膜中萎缩范围不同,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具有小灶状,呈现弥漫性分布。(3)患者胃中腺体发生萎缩,造成腺体延长或者增生,还会发生肠上皮细胞化生的情况,在黏膜层出现增加,无法清晰地观察到胃部黏膜的血管情况。在黏膜表面会出现较硬的质地,并伴随着光泽的变化,呈现粗糙不平,结节以及颗粒等病变。(4)在胃黏膜中呈现白色为主,红白相间的情况,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平坦,皱裂的白色斑块。根据研究发现,胃镜检测的结果与病理检测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差别,需要对这种差别具有客观认识。萎缩性胃炎主要属于局灶性病变,多病灶病变,在发病后会发生组织学的变化,由点状病灶逐渐发展为斑片状病灶。经过活检检测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病理检测与胃镜检测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根据研究发现,通过活检的位置,数量,深度以及标本大小,埋蜡切片等操作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对诊断产生影响。由于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病灶特征,医生本身存在的主观因素,因此,很容易发生病理检测结果与胃镜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本文中选择48例经过病理检测确诊的萎缩性胃炎,经过胃镜检测后,胃镜检测结果与病理检测结果的符合程度为62.50%(30/48),胃镜检测结果与病理检测结果差别较大。在萎缩性胃炎中有66.67%呈现白相为主,有46.67%呈现血管网透见,有16.67%呈现黏膜变薄。在浅表性胃炎中有16.67%呈现白相为主,有83.33%出现结节样改变。

综上,在萎缩性胃炎患者中使用胃镜诊断,检测的准确性相对较低,但是可以优化诊断率,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夏代伟,叶创新,李婷婷.胃蛋白酶原与胃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比较[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12):69-70.

[2]郭英杰,于海东,李鲜爱.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与胃镜检查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价值比较[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0,25(06):791-793.

[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J]. 潘多,孙思予,刘香,王晟,葛楠,王国鑫,郭瑾陶.  现代肿瘤医学. 2018(06)

[4]早期胃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创面闭合中金属钛夹的应用[J]. 方雅丽.  实用肿瘤杂志. 2017(05)

[5]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J]. 孙雪飞,何旭.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01)

[6]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镜下特征及其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比较[J]. 周雄杰,柳家红.  中华全科医学. 2015(10)

[7]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 朱晓黎,赵治国.  当代医学. 2015(06)

[8]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J]. 徐斌,黄玉凯,周进.  中华全科医学. 2014(09)

[9]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J]. 孙芳红,曲爱华.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2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