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
1.1 农田水利工程缺乏合理性
在当前的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导致当前的河道治理工作不理想。很多农田水利工程会出现选址错误、施工质量差、施工设备老化陈旧等情况。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选址错误的情况,不仅不能有效解决附近居民缺水用水的问题,还会使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意义丧失。由于农村与城镇具有一定距离,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政府对其管理和资金支持方面的力度不高,导致村民滥用周边河道的情况。一些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之后不能有效地发挥出使价值,不能够很好地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1.2 河道污染问题
农田水利工程与国家大型水利工程相比,在管理力度方面相对较小。并且由于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数量逐渐递增,大多数的工业废水都存在污染物严重超标的情况。没有经过科学严谨的手段处理便输送到村庄的河道当中,使河道自净能力难以适应排放速度,导致河道的严重污染。不仅会造成河道附近生态环境的破坏,还会造成饮用水的污染。除此之外,一些农民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过度使用农药,农药会沿着农田附近的沟渠流入到河道当中,影响河道的水质。
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治理的措施
2.1 强化河道建设与管理
通过分析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原始问题。这些原始问题主要是由于河道在建设初期没有制定合理的建设位置。由于我国地势较为复杂,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所以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难免会出现选址不合理的情况。在出现了这种情况之后,临近河道的区域会承受比较多的水资源,不用担心日常灌溉。但是也会存在一定的影响,那就是由于水资源过多,出现强烈降雨的天气时可能会面临洪涝灾害,对农田的种植和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远离河道的居民区会出现日常用水的不方便,对于日常生活没有给予应有的便利。因此,想要有效解决小型农田的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问题,需要强化河道的建设与管理。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河道治理过程中,需要针对原始问题进行优化改进。利用河道周边的建筑物来保障水流的顺畅,进而起到良好的防护整治效果。例如,在当前阶段,很多地区都会采用建设丁坝、护岸、锁坝等方式来治理河道。在建设这些工程项目之前,需要对河道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考察,保证相关设计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保障了科学布局之后,使上下游的水流保持顺畅和稳定,对水流进行集中,降低水流对两侧防护材料的冲刷程度,提升了河道两侧的安全性与稳固性。
2.2 加强组织领导的强度,发展多项管理手段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综合性的过程,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所涉及的范围也相对广泛。因此,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的强度,发展多项的管理措施,为基本的管理结构提供内部保障。首先,可以成立一个中心领导小组,设置一个组长和副组长以及记录人员,同时制定相应的农田水利工程扶助措施。融入行政的手段,分层管理,每个环节设立一名管理人员。按照规定的时间,反馈工程的效益和数据给中心管理小组,弄清楚具体的问题和缺陷,逐个解决。同时,要规划具体的水利路线,表明工作的方向和目标,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大力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引领农民走向正确的道路,改变当下的经济状态。
2.3 积极推广生态护岸技术
生态护岸技术的推广及落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河道治理工作有非常关键的影响。管理工作人员要有效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研究,了解不同生态护岸技术的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河道治理工作之中,创新治理手段,确保整体治理水平稳定提升。管理工作人员在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前,需要注重对不同问题进行分析,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环节比较复杂,规划部门需要了解河道的合理建设要求,不能过于追求美观而影响河道的建设情况,要注重实质效益,确保美观性和实际效益协调平衡,综合考虑不同的影响要素。其中,利用生态护岸技术有助于美观性和实际效益的协调。工作人员需要了解河道的具体宽度,尽量避免由于雨季降水量过大而导致水线上涨,进而影响整个河道的安全性。另外,技术工作人员还需要注重对不同技术的分析及研究,通过综合对比及考量来找出最合适的生态护岸技术,确保河道治理工作高效运作。
2.4 增加河道治理的资金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为了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足够的治理资金作为保障。因为河道治理工作会运用很多设备,如果缺少了治理资金,减少相关设备的投入,不仅会降低工作效果,提升治理工作难度,还会影响到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为了保障河道治理工作的稳步推进,相关部门需要对农田水利工作实际情况进行审查和研究。全面分析当地河道的问题,了解河道治理的对策方案,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确保治理资金额度的合理性。在这样的情况,河道治理工作能够保障足够的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为河道治理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2.5 建立河道长效管理机制
为了提升河道管理工作效果,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影响建立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因此,河道工作中心应当针对河岸规划设计、河岸施工建设、河岸设施配备、河岸清理疏浚等工作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执法程序,呈现出一个长效的管理制度。任何工作的推进都需要依照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在出现了违规行为之后需要对违规人员进行严格的处罚,避免人为管理的随意性。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与任务,明确划分工作责任,为工作人员给予监督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人员能清晰认识到自身的职责与作用,更好地投入到河道治理工作当中,有效提升了河道治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2.6 加大水文监测力度
水文监测工作是前期准备工作的重点以及难点,工作人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关注河道污染治理工作的核心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以及处置措施。河道清淤工作的难度相对偏高,因此管理人员需要积极成立监测小组。其中,环保部门以及气象部门需要主动参与其中,利用自动在线监测、人工现场观测以及卫星遥感监测技术检测地区的水文条件,并对这些观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调整工作思路以及工作路径,确保不同的管理工作都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以及价值。管理层需要加强对水文变化情况的密切跟踪,了解雨水数据的准确性及及时性,设置监测要求以及目标,通过共同监测以及合理分析来了解目前的水质和水量,为后期的监测工作指明道路及方向。
3 结束语
为了保障县镇河道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充分调查当地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加强河道治理工作不仅会保护周边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还能够促进工厂和工业的发展。保证良好的河道治理效果,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配置,维护当地经济产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塔娜.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的治理与对策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8(12):239.
[2]陈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的治理对策[J].吉林农业,2018(08):68.DOI:10.14025/j.cnki.jlny.2018.08.032.
[3]韩晓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的治理与对策研究[J].陕西水利,2016(S1):182-184.DOI:10.16747/j.cnki.cn61-1109/tv.2016.s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