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适度规模养殖的疫病防治研究
麦提纳斯尔·亚森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麦提纳斯尔·亚森,. 牛适度规模养殖的疫病防治研究[J]. 当代畜牧兽医,2023.6. DOI:10.12721/ccn.2023.157055.
摘要:
近些年来,牛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牛疫病发生的种类越来越多,因此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也面临着较大的防治难度。有些养殖户经验较强,没有学习科学的养殖方式,也没有重视起疫病的防治工作,导致
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不高,因此有必要重视起牛疫病的防治工作,保障适度规模养殖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牛养殖规模养殖疫病防治
DOI:10.12721/ccn.2023.157055
基金资助:

引言:随着新时代人们对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对牛肉、牛奶的需求从以往的“有没有”而变成了当前的“好不好”,牛的适度规模养殖就是要从量的增加转变为质的优化,从而在牛的养殖供给侧方面实现更好的优化。牛的适度养殖规模概念和理念目前已经深入我国各大养殖地区,这对疫病防控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需要在环境建设、疫苗研究、对症诊治等方面下功夫、求改进、谋突破。

1、在牛适度规模养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疫病

1.1牛放线菌病

该病是一种由牛放线菌感染和传播导致发生的,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病,经常发生于2岁至5岁牛龄的牛体。当牛感染上放线菌病的时候,病牛一般在头部、颈部和舌部出现明显的病症。这种病菌主要损害牛的骨骼,在感染该细菌疾病后期时,牛骨骼的病灶外观会呈现小米粒大小的灰黄或者是微棕色的硫磺颗粒组织,有的比较柔然、有的则比较坚硬。

1.2牛布氏杆菌病

这种细菌性疾病人和牛都有感染的可能性,是由于布氏杆菌传染导致的细菌性疾病。在牛的生殖系统和关节部位经常发生,母牛发病一般会导致流产或者生殖器官感染发炎。公牛通常会因为感染导致睾丸炎和不育症。该种疾病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不易确诊,后期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站立不稳等症状,养殖场农户常常会因为麻痹大意而误诊。

1.3牛结核病

这种细菌性疾病大多都是因为牛场卫生条件差、杀菌消毒不经常导致的。是由于分歧杆菌传染导致的。患这种细菌病的牛一般会出现结核性的结节肿芽,或者出现结缔增生或者钙化病灶。这种病一般会有不确定的潜伏期,持续半月以上,并且会导致多种牛的并发症出现。比如咳嗽、消瘦、呼吸困难等。牛的肺、肠胃、淋巴以及乳房部位比较容易感染。

2、导致牛规模养殖疫病发生的原因

2.1专业技术不过关  

规模化养殖场往往多关注农场硬件设施的建设,而忽视专业育种者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能提前预防流行病的发生。

2.2卫生不达标  

大型牛舍的卫生管理非常重要。日常如果不定期清理牛粪,很容易滋生细菌,这些细菌是病毒暴发的关键诱因。

2.3选址不当和多种动物混养  

大多数养殖户选择在居住地或附近建立农场,设施容易受到生活废水、生活垃圾和空气污染的影响,诱发流行病。另外,农村畜禽多,多种动物混养的养殖现象普遍,这就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增加流行病的发病率。

2.4免疫工作不到位  

一般养殖户认为牛不发病就没有病,缺乏提前预防意识,对免疫工作认识不足,未及时对牛群进行疫苗接种,一旦发病,就很难控制。

2.5隔离措施不完善  

全国大部分养殖场的检疫设施建设都跟不上,当发现有病牛时,不能及时有效的隔离。在选择和引进牛种方面,不注重初期隔离观察,未引进优质品种,这些都为疫病传播提供了机会。

2.6饲养管理不当  

养殖过程中忽视对牛群的观察,在疾病早期没有发现任何症状。饲料结构单一,营养不均衡,饲料质量差,导致牛长期营养不良和抵抗力下降。饲养环境、通风、饲养密度、光照、温度、湿度等细节管理不到位,难以为牛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3、牛适度规模养殖疫病防控措施

3.1加强相关疫苗药物的研究使用,提高牛场对细菌性疾病的抵抗力

适度规模养殖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牛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目前,市场上对一些牛细菌性疾病还没有特别高效的治疗药物,一些正在使用的弱毒苗、灭活苗虽然在早期預防上也有一定的疗效,但毕竟有的已经使用了30多年了,在对抗变异的细菌和新型的细菌上效果不佳。而且有的细菌性疾病前期比较隐蔽,待牛有明显症状时很多养殖户因为找不到病因不能对症下药,导致牛患细菌性疾病的致死率比较高。因此相关机关、院校和畜牧站要加大集智攻关的力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组织相关科研人员针对当前适度规模牛场细菌性疾病疫情加强立项研究,以重组活载体疫苗和DNA疫苗为研究重点,尽快推出高效经济的牛场细菌性疾病防治疫苗和治疗药物。

3.2进一步加强养殖场的规范化建设,减少牛场感染细菌性疾病的机率

适度规模养殖要更加注重养殖环境的生态和谐。要针对当前流行的细菌性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建设。加强对牛栏养殖场的预防细菌性疾病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高防细菌病免疫标准。养殖场要尽量扩大牛的活动范围,降低牛的养殖密度,时刻保持通风通气的良好条件。要做好牛养殖场的控温工作,针对各个生长时期和季节变换,合理调整好温度,防止因温度变化而引起感冒和肠胃不适等消化疾病而发展衍变为细菌性疾病。对散养的养殖户,要加强对周边草场的检查和细菌疫情排除工作,防止野生动物交叉感染。要加强对养殖场的消毒灭菌工作,按照合理的免疫程序,每3-10天消毒一次,要对牛舍和牛栏的出口处做大面积消毒处理,并结合天气和细菌疫情情况适当变化杀菌消毒药品和剂量。

3.3要对症下药,提高牛场对感染细菌性疾病牛的治愈率

对于在适度规模养殖环境下感染细菌性疾病的牛,要根据病牛的感染病情因地制宜的采取预防诊治措施,在最大程度避免经济损失的情况下,及时果断的采取诊治预防措施,一定要及时隔离,及时救治,防止扩散。对感染的牛及时服用止泻药,同时要服用土霉素、四环素等广谱抗生药物,防止病情恶化。一般在发病的早期,应及时进行治疗,病症比较严重的要及时淘汰,舍得捕杀,以避免疾病传播。对感染较轻的的病牛应做临时性的消毒处理和治疗,若要利用牛的粪便,则必须在在发酵后才能使用。对患病的牛,要避免喂食过长或过硬的干草。对发现初期的病牛的硬结可通过手术进行切除。对发现有患牛结核病的病牛应及时扑杀,组织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火化等无害处理,避免病牛携带的病菌到处扩散。要定期对喂养的各类饲料及各类用具高温杀菌消毒。对牛群要每3-5年接种疫苗一次,对交配的公牛和母牛,在交配前要接种一次。通过把紧每一个关口,做好每一个细节,切断传播途径,不断提高牛场养殖牛对细菌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确保牛场养殖牛效益的不断提高。

3.4做好日常清洁消毒工作

对养殖场一般先清洗,再定期用生石灰等消毒剂消毒。传染病暴发后,养殖户需要进行紧急消毒,喷洒有效消毒剂,对养殖场的垃圾、粪便等进行净化处理,最后使用消毒剂再次彻底消毒。牛寄生虫病多发于换季时,只要一头牛出现疾病症状,就不可避免地会传染给另一头牛。为防止因寄生虫而致的疾病蔓延,养殖户应根据养殖场的饲养情况制定驱虫方案,在春末夏初、深秋初冬时期,放牧季节过后,转移到室内养殖。

结论: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市场对适度规模养殖条件下高质量牛的需求不断扩大,但是一些疫病由于传染性强、致死率高、诊治比较困难,对牛场的适度规模化养殖成效制约比较大。要通过增强防疫隔离和养殖场地建设以及新疫苗药物的研究推广,逐步解决适度规模养殖中牛场容易产生疫病这个顽疾,为各地牛场的养殖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健.牛适度规模养殖的疫病防治工作对策研究[J].中国动物保健,2022,24(08):23-24.

[2]苏日嘎拉图.常见牛疾病种类及牛适度规模养殖疫病防控对策[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No.104(20):152-15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