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牛黏膜病又称为牛病毒性腹泻,是牛养殖中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很多牛场都发生过本病,常给牛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1病原
病原为黄病毒种瘟病毒属(Pestiyirus)的代表种,于1957年通过牛原代细胞培养从病料中首次分离出来。病原属于单链RNA病毒,其对热、氯仿、胰酶等物质敏感,容易在pH值低于3的酸碱度下失活。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具有多种分型方式,生物型不同的差异可以在黏膜病的致病机制具有关键作用[1]。
2流行病学
病原对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牛均有易感性,对犊牛的易感性更高,尤其是6-8月龄的犊牛。急性期病牛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含多量病毒。慢性病牛往往发生持续感染,在血液和眼、鼻分泌物中可长期分离出病毒叫。病牛在康复后仍然有6个月左右的带毒期。在新疫区容易暴发,在老疫区发病症状较轻。在临床上牛黏膜病应与牛瘟、牛口蹄疫、牛传染性水疱性口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结核病、牛恶性卡他热、牛蓝舌病和牛茨城病等相鉴别[2]。
3临床症状
本病的临床症状根据发病的缓急可以分为两种,即急性型和慢性型。
3.1急性型
急性型多发于幼犊,发病后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在发病初期,犊牛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体温升高至42℃左右,有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还表现为流鼻液和眼泪。病牛的口腔黏膜会出现一些溃烂,主要是在齿龈、上驯、舌表面以及唇内等,甚至在鼻腔内以及鼻镜上也会出现一些细小的溃疡灶。腹泻严重,粪便不成型,常稀薄如水样。粪便内还可见有一些黏膜和血液样物质,具有恶臭气味。处于哺乳期的母牛在泌乳期的泌乳性能会有所下降。有病牛会表现为趾间的皮肤出现溃疡,蹄的冠部和叶部均会出现炎性病变。发病严重的牛场在1周内就会出现死亡。
3.2慢性型
慢性型常是由急性型转化而来的,表现为不断腹泻,流鼻液、流眼泪、鼻镜干燥。口腔黏膜会有一些坏死灶或溃疡。有的病牛由于慢性蹄叶炎而导致的跛行。还会表现出皮肤的皲裂和脱毛等症状。病牛长期感染,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4病理变化
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表现在呼吸道和消化道。在病死牛的鼻腔内可见有大量的脓性分泌物,鼻腔黏膜也出现水肿和发炎,将气管切开,可见其内部有一些黏液性物质,甚至表现为泡沫样。肺脏表现为小叶或大叶病变,出现炎症。有的肺部实质样变。肺脏与胸腔黏连,成为胸膜肺炎。消化道的病变主要是在食道和胃肠道,特征性病变是食道黏膜有不同形状和大小不规则的烂斑,呈线状纵行排列,如虫蚀样。皱胃的黏膜会出现水肿情况,甚至是溃疡或糜烂。小肠和大肠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有的表现为卡他性,有的表现为出血或溃疡性。肠系膜淋巴结出现肿大,甚至有出血点。肝脏肿大,肾脏皮质有出血点,包膜易于剥离。肺脏充血、出血、肿大,全身淋巴结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
5诊断
本病的诊断通过肉眼观察不易得到确诊。需要通过使用实验室技术手段进行确诊。常用的方法是使用病毒的分离,电镜技术,免疫学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实验室技术。
5.1病毒分离
从发病牛的鼻分泌物以及血液和流产胎儿中分离病毒,病毒经过原代犊牛肾细胞培养,可以发现其能使细胞产生明显的病理变化。
5.2电镜技术
通过在病牛分泌物和内容物的提取液直接进行电镜观察,可以发现有呈现出六边形的病毒颢粒,在颗粒外边有囊膜的包围,中心为核衣壳,通常大小在60~70mm的范围内。
5.3免疫学技术
在本病诊断中可以使用的免疫学技术主要包括费光抗体法、对流免疫电泳、琼脂扩散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血清中和试验。使用这些方法均可以很快对疾病进行确诊。
5.4分子生物学技术
本病的诊断可以使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有核酸探针、PCR技术。这两种技术都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只是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对试验条件的要求也较高。
4防治措施
4.1预防
①严禁从病区购进牛只。②发病牛群要做好隔离消毒工作,防止疫情扩散。③做好免疫接种,应用弱毒疫苗对断奶前后数周内牛只进行预防接种。对受威胁较大的牛群应每隔3~5年接种1次,育成母牛和种公牛于配种前再接种1次,多数牛可获得终生免疫。也有报道,用中国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给发生过黏膜病的牛群接种,可获较好的免疫效果。若应用灭活疫苗,可在配种前给牛免疫接种2次。目前,牛病毒性腹泻已成为危害广大养殖业的重要疫病之一,牛感染BVDV后还会产生免疫抑制和继发感染,给牛群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要彻底消除牛病毒性腹泻的传播,首先应该加强牛群的检疫力度,定期对牛群进行检测,发现病牛或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淘汰或扑杀,控制传染源;其次接种疫苗,在疫区可采用全群免疫,加强监测,检出井淘汰持续性感染的牛,从而达到根除控制此病的目的;最后做好生物安全管理,在引进动物时,隔离饲养一周后进行全面检查,对带毒的进行淘汰,同时对环境和牛群进行消毒处理,提高牛源生物制品的安全,减少BVDV污染。牛病毒性腹泻存在多种临床症状,易于其他繁殖障碍和免疫抑制性疾病相混淆,养殖厂要加强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监测。及早发现、隔离和淘汰,对于牛病毒性腰泻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减少养殖经济损失的重要策略。
4.2 治疗
该疾病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但部分中药以及西药的运用可帮助减轻病情。重点是止泻、补液和防止细菌继发性感染,并加强护理。
(1)中医疗法
病初方药:郁金60g,黄芩30g,黄莲25g,黄柏25g,白芍30g,元胡20g,枝子30g,木通50g,柯子40g,每日煎服1剂。中后期方药:白术50g,山药50g,当归30g,丹参30g,黄芩30g,郁金30g,苍术40g,青皮30g,车前子30g,日服1剂。针灸取穴、脾腧、大肠腧、后三里、后海等穴位,1次/d。
(2)西医疗法
0.1%高锰酸钾溶液1000~2000mL内服,0.2%高锰酸钾溶液500~1000mL灌肠,VB1、VB2各10支肌肉注射;病毒灵8支肌注;5%~10%葡萄糖1000ml,0.9%盐水500mL,Vc10支;10%安钠咖2支,静注,1~2次/d。中西结合疗法3d后症状减轻,1周后痊愈。此外,预防上要注射黏膜病弱毒疫苗,专业户、规模户发现本病应立即隔离;对圈舍用具等进行强碱消毒,尸体深埋销毁。
结束语:本病与牛清水症(牛出败)相似,但清水症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呈现干咳疼痛。此外,清水症黏膜、浆膜同时充血、出血,但无糜烂现象。治疗本病中药的作用举足轻重,中西配合相得益彰,疗效显著。本病特征性症状是严重的水样腹泻和剖解后食道的特殊变化。该病病程较长,治疗时不可操之过急,但也不可麻痹大意。应在治本的基础上,注意加强营养和对症治疗,方可稳中取胜。
参考文献:
[1]于富霞.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断和防治[J]. 中国动物保健,2021,23(05):32-33.
[2]郑永锋. 中西医结合治疗牛黏膜病[J]. 中兽医学杂志,2018,(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