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分析
阿依仙木古丽·吐拉甫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阿依仙木古丽·吐拉甫,. 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分析[J]. 当代畜牧兽医,2023.7. DOI:10.12721/ccn.2023.157063.
摘要:
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发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具有感染宿主类型广泛,流行范围大的特点,严重危害我国养牛业的发展。该文通过对该病发病原因及流行特点的分析,介绍病毒慢入动物体的途径。并详细阐述急性型、慢性型疾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以鉴别诊断和实验室诊断为手段,对该病在生产实践中与其他相似疾病的鉴别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病毒性腹泻发病原因综合防治措施
DOI:10.12721/ccn.2023.157063
基金资助: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迅速发展,养牛业是畜牧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牛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养殖模式逐步从散户养殖向集约化、现代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养牛业不仅给消费者提供了肉制品、奶制品,还给养殖户和社会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因牛只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发生疾病,其中牛病毒性腹泻就是养殖环节中常发疾病之一。该病于1946年首次在美国纽约报道,患病牛以肠胃炎、腹泻为主要患病症状,9年后,科学家在患病牛中发现除了有腹泻症状外,患病牛的消化道黏膜有较为严重的糜烂、溃疡变化Ⅲ,且证实了该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导致的。

1发病原因

牛病毒性腹泻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其病原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与猪瘟病毒、绵羊边界病毒都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在血清学上存在交叉免疫反应,该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呈球状,其直径为40~60mm,病毒表面有以脂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囊膜,内部有10mm左右的环状亚单位结构,基因组是单股正链RNA。当对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进行细胞培养的过程中,可引起细胞出现病变效应。因此,该病毒可分为致细胞病变型和非致细胞病变型两类。根据基因的不同又可将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分为1型和2型两个生物型。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毒株以1型毒株为主,且1型病毒株又可分为22个基因亚型。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能经由上呼吸道、消化道进入机体,在鼻窦、口腔、咽喉、周围及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内复制、增殖,随后进入血液,造成动物病毒血症,也可经由心淋巴管和血液进入淋巴组织,在脾脏、淋巴结中增殖,引发综合性自细胞减少症,病毒在黏膜上皮中增殖时可引起黏膜上皮变性坏死,出现黏膜糜烂。急性病例往往会伴随免疫系统紊乱,还有可能继发其他疾病。

2流行特点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能感染黄牛、奶牛、水牛、牦牛、山羊、绵羊、鹿、猪、袋鼠等,牛可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动物。患病牛和带毒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患病牛血液、脾脏、骨髓、肠淋巴结、呼吸道分泌物、眼睛分泌物、乳汁、粪便中均有病毒,这些病毒污染环境后,健康牛可经口、消化道、呼吸道感染病毒。怀孕母牛在感染非致细胞病变型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后,病毒能透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造成免疫耐受,致使胎儿在发育过程中被吸收或流产,如果胎儿能发育至足月,出生后仍旧持续感染,虽然这样的犊牛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持续性地向环境排毒,造成环境的污染,使健康牛只患病。另外,种公牛精液中有大量病毒,当种公牛患病时,使用其精液进行冷配也都会因此患病。牛病毒性腹泻多为地方性流行,在冬季和春季更易发病,肉牛更易发病[1]

3 诊断方法

3.1鉴别诊断

牛瘟多为暴发性传播,患病牛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唾液中有血,眼睑出现痉挛,体温升高,严重时可表现为下痢。牛恶性卡他热的发病多为散发,体温持续升高,结膜、角膜和巩膜有炎症反应,浑浊。淋巴结肿胀,皮肤损害严重,患病严重的可出现脑炎、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常发生在新生犊牛,患病犊牛的软腭上有灰白色针尖大小的脓疱,有鼻气管炎、结膜炎症状,瘤胃和皱胃中有明显病变。蓝舌病以虫为主要传播媒介,患病牛只呈现蹄冠炎、蹄叶炎,运动障碍,出现跛行,口腔糜烂,眼鼻内有分泌物[2]

3.2实验宝诊断

病原鉴定和血清学检查是牛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确诊依据。1980年李佑民等使用牛肾细胞在流产胎儿脾脏内分离得到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并鉴定为1型病毒。1981年,我国首次对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进行血清学诊断,为该病的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但由于病毒中和试验很难适应大量样品检测,故可使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诊断,可以更好地满足大样本量的检测。我国还对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的抗原、核酸RNA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免疫荧光检测法、RT-PCR检测法、基因测序检测法等检测方法,以上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均达到检测要求。

4 综合防治措施

4.1治疗

牛病毒性腹泻目前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可以进行治疗,患病牛仅能通过对症治疗的方法来降低死亡率,减少养殖场的经济损失。对急性病例的患病牛,由于有腹泻症状很容易出现脱水。因此,应在饮水中加入补液盐、矿物质元素和电解多维,在纠正脱水的同时还能弥补因腹泻造成的电解质失衡、矿物质元素丢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抗应微作用,提高机体抵抗力和新陈代谢水平。当患病牛长时间发热,出现高热稽留时,容易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因此,应及时降温,可使用氨基比林进行肌肉注射或口服对乙酰氨基酚,以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同时还应使用广谱抗生素以预防继发感染。对脱水较为严重的患病牛,可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并在糖盐水中添加碳酸氢钠、乳酸钠,预防酸中毒的发生。该病的主要病变部位是胃肠道黏膜,可使用碱式硝酸铋对胃黏膜进行保护,用量为每头牛5~10g,与饲料混合后投喂。中草药中也有很多药物能起到清热解毒、利水止泻的作用,如葛根芩连汤和自头翁汤都能获得良好的治疗作用,也可根据患病牛临床症状的情加减药物,煎药后的药渣也可与饲料混合后饲喂,有较好的疗效。

4.2预防

4.2.1加强牛场管理

由于本病在治疗方面没有特效药物,更应加强该病预防工作,在管理质量较好的牛场中牛只免疫力较高,当病原侵入机体时,有很大概率能通过自身抵抗力将病原微生物杀灭。3~24月龄的牛只最容易发生牛病毒性腹泻,此阶段的牛更应加强饲养管理,尤其是犊牛断奶后。在饲喂过程中,应根据牛只不同生长阶段配制符合其营养需求的饲料,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调整饲料配方,确保饲料营养全面,在更换饲料时应逐步过渡,不得一次性换料,容易引起牛只应激反应,可通过3~7d逐步增加新饲料的添加比例实现换料工作。不得饲喂霉变、过期和发霉饲料,冬季应当做好圈舍的防寒保暖工作,犊牛舍应铺设垫草,以防受凉。在养殖过程中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如果使用不符合规定的抗生素,很容易导致牛只体内的肠道菌群失调,甚至影响肝、肾功能团,使牛只免疫力迅速降低,更容易患有各种疾病。在饲喂过程中可以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调节牛只肠道菌群,改善牛群免疫力和抗病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4.2.2免疫接种

自然康复牛和免疫接种牛体内都有可靠的免疫力,对非疫区牛群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进行免疫接种,免疫后15d机体内可以产生有效抗体,基本能满足育肥牛的整个育肥过程。母牛进行免疫接种后,不仅能预防自身疾病,也能防止病毒经胎盘屏障威胁胎儿的健康。建议新生犊牛在出生后2月左右进行首次免疫,间隔3周后进行二次免疫,二次免疫1个月后可对牛群进行抗体检测,如果抗体效价低应及时安排补免。

结束语:牛病毒性腹泻仍有广阔的空间和研究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消灭牛病毒性腹泻的决心,人们一定能够研制出一种更为高效、安全、廉价的牛病毒性腹泻疫苗,最终达到控制甚至消灭牛病毒性腹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雅心. 过氧化氢灭活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分析[D].石河子大学,2021.

[2]沈小芳.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E2糖蛋白抗原表位的表达纯化与免疫反应性[D].武汉大学,201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