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方大豆种植技术
1.1种子选择技术
北方大豆在种植期间,首先,对于种子的选择,要结合本区域的气候及种植特点确定。对于北方来说,常选择高蛋白及高油类作物,因此,选择大豆进行种植较为适合,其中东龙和黑龙等豆子的种植较为广泛,也可以选择此类品种进行种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种子的选择还是要结合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如对于黑龙江省来说,可选择黑河44号大豆品种进行种植,此类品种蛋白质含量较高,而且脂肪含量超过了20%,较为适合该区域种植。
1.2栽培管理技术
为了保证大豆种植的产量及质量,在栽培期间需要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对栽培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及约束,特别是在大豆的种植期间,对于种植的时间、播种的深度和施肥的情况,必须要集中化管理。通常来讲,北方大豆会在5月进行播种,其成熟期为10月,因此,播种的深度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系统化的约束,保证种植时间合理性的同时控制好深度,确保深度与地表距离约5cm的位置进行耕种。此外,在施肥期间也要做好管理工作,适当地增加有机肥料的施用,通过分层施肥方式进行处理,确保种植管控工作及质量满足实际的种植要求。施肥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把肥料施在种子下部4—5cm即可,化肥用量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1.3种植技术
不同种植方法的选择,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判断和确定合理化的种植管理,保证种植的产量,实现经济效益及环保效益。其中一种为三垄种植,其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分层种植、分层耕种技术,主要是对土地进行三垄分层,而后进行施肥、灌溉,利用器械播种调整种植的密度。
(1)双条播种
选择在地势平坦、经过秋翻或者耙茬深松的地块。种植时密度不宜过大,可利用机械进行平播。两行之间的行距,小行距在13cm左右、大行距在45cm左右。
(2)窄行密植
此技术适用于矮苗大豆品种,产量高、生长期长的品种不适合使用此种方法。在用此方法种植时,一定要确保播种深度,不宜过浅或过深,也要保证幼苗出土时间,这样大豆植株才能够稳定、健康生长。
(3)等距穴播
此方法水肥需充足,栽种时行距要在70cm左右,穴距在15—20cm,每个穴保证3—4株苗。可以用玉米或小麦作为前茬栽种,从而提高大豆质量。
(4)垄体分层种植技术
在种植垄体的下层进行合理施肥与浇水,对使用的种植机器进行有效调控,以此保证大豆植株的密度,这是一种新型种植技术。在种植期应选择优质的品种,因其自身具有一定抗病能力,有着提升大豆垄体营养成分及输送营养成分的能力,从而施肥效果才能更好地发挥,也能保证幼苗的成活率。
1.4科学培育壮苗
科学培育壮苗是大豆种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确定出苗率,才能展开后续种植工作。壮苗培育方法主要分为适墒早播、环绕肥苗2种方式。土壤墒值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要想培育出优良豆苗,首先要提高土壤墒值。土壤墒值提升具体措施:一是检测土壤中营养成分含量,制定出养料补充方案。二是进行施肥、深耕等操作提升土壤墒值,为大豆培育创建温床。三是检测土壤中各项营养成分含量,当适宜种子生长发育时,及时将种子播入土地。环绕肥苗方式是利用杂草腐蚀为种子提供营养的方式,此种情况下不仅能够避免杂草对大豆苗的影响,又能够减少营养成分的输出,明显提升大豆栽培效果。
1.5田间管理
为了保证大豆在适合的时间高效种植,需要结合实际的要求,在做完种植工作后,及时开展田间的管控工作,及时发现种植期间出现的问题,并利用合理举措解决。若发现种植期间灌溉存在问题,则要适当地控制灌溉的水量,同时做好田间管理工作,保证大豆种植的时效性,利于在适当的时间获取充足的营养。此外,种植人员也要结合时节及时开展幼苗处理工作,控制好栽培期间的土壤管理工作,并构建健全的防治机制,确保在某个阶段栽培控制及灌溉处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大豆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以此提高产量。
为了确保具体种植的效果,满足实际应用的管理要求,也需要积极地构建完善的监控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灌溉处理期间,依据具体的降水情况及土壤的墒情与大豆生育的情况有效判断。通常来说,幼苗阶段田间最大的持水量需要控制在60%—65%为宜;生长阶段的田间最大持水量需要控制在65%—70%为宜;开花结荚期的田间管理,最大的持水量需要控制在70%—80%为宜;而谷粒期田间管理过程中最大的持水量应控制在70%—80%为宜。
田间管理期间中耕除草工作也不可忽视,在长出第1片复叶前需要除净幼苗附近的杂草,保证不伤苗,并且疏松表面的土壤。在苗的高度为10cm左右时,需要开展第2次中耕,中耕过程中应做到不伤苗、不压苗及不漏草。在第2次中耕后约10d需要开展第3次中耕除草工作,此时应更加深入地松土。
1.6病虫害防治
(1)生物防治
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是采用生物拮抗方法防治,其中包含生物防治、寄生性天敌防治等,这些都是无公害防治措施。例如,大豆食心虫是一种较小的红虫,虫食率最严重时达30%—40%,进行生物防治时可选择在花期后到结荚期,用99%矿物油(150—200倍液)与苏云杆菌(1000倍液)混合后进行喷施防治。寄生性天敌,如草蛉、卷叶螟、塔六点蓟马、横纹蓟马等,都是通过天敌寄生蜂方法进行防治,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主要是用化学药剂灭除虫害,方法有效、快速,在种植前可以把大豆种子用药剂进行包衣处理,降低种子在幼苗期间受到虫害的伤害率。大豆在生长期要加强对病虫害的检查力度,一旦发现虫害,要结合病情与实际情况,立即使用合理的化学药剂进行灭杀。例如,大豆蚜虫具有趋嫩习性,主要靠若虫和成虫在大豆植株的嫩茎、嫩叶、顶叶、生长点上吸食汁液为害,最严重时茎叶及幼苗也不能幸免,最终导致叶片发黄、萎缩、植株矮小,根系也会发育不良。可使用5%啶虫脒、20%吡虫啉、50%辛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喷施防治。
(3)农业防治与物理防治
①农业防治方法主要是去除田间、地头、苗床的杂草,以此遏制害虫的生长。②物理防治方法,主要是通过种植者在虫害经常出现的位置放置黑光灯,通过害虫有趋光性这一特点对害虫进行清除。
(4)大豆根腐病的防治
在大豆整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发生大豆根腐病并且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大幅度降低大豆的产量。当大豆患有根腐病后,被害的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将会明显降低,其主要症状为大豆的茎基部会出现黑褐色病斑,并且会不同程度扩散到下部的侧枝中,叶片出现下垂,但是不会出现脱落的情况。在药剂防治方面,种植人员要使用适量的瑞毒霉锰锌或者克露可湿性粉剂。
(5)大豆菌核病防治
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的是大豆的茎杆,一般情况下会在每年7月下旬发病。在浸染初期大豆的茎秆会呈现褐色病斑,慢慢的病斑上会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以及白色颗粒。在药剂防治中种植人员可以使用适量的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核菌净等等。
结语
综上所述,在北方大豆种植期间,首先要结合本区域的气候和种植特点选择适宜的大豆品种,其次重视栽培管理工作,对栽培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约束,通过集中化的管理进行施肥,适当地增加有机肥料的应用,提高产量。种植技术可以选择三垄种植与改行种植,结合实际需求,分析种植技术的优势,选择最适合的技术。
参考文献:
[1]吕金娜。北方大豆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1):200.
[2]张佰文。北方大豆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家参谋,201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