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中指出教师要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建构。因而,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基于新教材双线组元结构特征,科学合理地实施大单元教学,着力于学生的高质量学习与发展,让整个语文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一、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价值
(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单元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整体设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运用、阅读理解、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等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二)优化教学结构
大单元教学将教学内容整合成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教学 单位,有助于优化传统语文教学以知识点割裂为基础的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更具连贯性和整体性。
(三)提升教学效果
大单元教学通过整体设计的教学方案, 实现了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同时,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大单元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性,通过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路径分析
(一)整体分析,合理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能起到统领教学过程、指向教学活动的作用。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时,应立足宏观视角,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细致考量。教师可以分析课标、教材及学情,从以上三个维度出发,理清大单元教学中学生应掌握的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及语文素养,有序设计教学目标,发挥出重要的指引作用。以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时,要先整体分析,再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1. 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初中阶段最后一个小说单元,学习内容和策略延续了首个小说单元。本单元选入了四篇小说,分别为《孔乙己》《变色龙》《溜索》《蒲柳人家》,写作内容为“审题立意”。单元导语强调学生学习时,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形成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基于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及教材提示,大单元教学活动应聚焦“小说”体裁,引导学生感悟小说的语言艺术,并基于阅读基础分析概括“审题立意”手法,完成谋篇布局,体现大单元教学中读与写的共生。
2. 课标分析。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模块中要求学生理清思路,理解并分析主要内容,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强调学生在阅读小说类的文学作品时,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体会作者语言的魅力及构建形象的艺术。基于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经典小说作品时,应关注故事情节、语言特色、人物形象及小说主旨等方面的内容。
3.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多个单篇小说和两个小说单元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经验,且掌握基本的小说阅读方法。这一单元是对以前所学内容的融汇与综合,是小说鉴赏能力提升的关键。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聚焦培养学生的能力及素养,拓展延伸,科学铺设大单元教学任务,指引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分析语言特色,深层剖析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旨,提升其小说阅读能力。
4. 目标设计。教师在完成教材分析、课标分析、学情分析后,就要聚焦核心素养,设计出紧扣核心素养内容,且具有导向性的教学目标。具体目标如下。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品析人物对话,辨析语言风格,分析叙事视角,领悟幽默、洗练、乡土味等语言特色,并且能够利用叙事学的对话理论分析小说人物之间的对话特点,基于语言分析,理解文章主旨,感悟凸显审题立意的语言表达技巧;(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能够通过比较阅读,归纳、概括叙事视角不同所带来的小说叙事艺术特色,深入理解作品中折射出来的世人态度及时代风貌,感悟作品的社会意义;(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受小说的不同风格,体会作家创作的魅力,提升文学鉴赏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在领悟小说展现出来的社会意义基础之上,对比新旧社会,感受现今社会生活的幸福与平等,增进政治认同、价值认同、道路认同。
(二)有效布局大单元教学活动
在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布局过程中,教师应依托新课标的指示,创新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指引学生完成更加富有特色的大单元学习活动。对此,教师可以引入项目式、群文阅读等形式,铺设大单元教学活动,指引学生完成更为高效的课程学习。具体操作如下。
1.项目式活动
项目式活动与大单元教学是天然融合的,它以学科大概念为依托,指引学生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完成对单元内容的系统认知。因而教师应结合具体内容,精准设计项目活动,让学生完成更加富有针对性的大单元实践探索。
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可以依据本单元的“新闻类”文本特征,确定“微新闻联播”的项目主题。而后为学生设计以下项目任务:①新闻采访;②新闻写作;③新闻播报。每一个项目都对应相应的阅读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完成学习。比如,学生在完成项目①时,需要从选定采访事件、确定采访思路、设计采访提纲三部分入手。在完成项目②时,学生需要编写新闻作品、撰写新闻脚本。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需要阅读本单元的相关新闻文本,了解新闻播报的重点、写法特点,理解新闻要素,以此完成任务。这样不仅可以使整个大单元教学活动更为科学合理,也将指引学生获得丰富的课程学习体验。
2.群文阅读活动
群文阅读活动是基于特定的主题,为学生引入不同的文本,实现知识内容的有效串联。在实施这一活动时,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单元知识内容的重构。以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为例,探究群文阅读活动的展开方式。
(1)“1+X”模式。“1+X”中的“1”指的是单篇精读课文,“X”则是对应的自读课文,这一模式重在实现精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协同融合,让学生领悟单元主题,提升阅读能力。本单元由《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四篇课文及名著导读《骆驼祥子》组成。其中《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卖油翁》属于精读课文,《台阶》属于自读课文。这些文章各自有着不同的内容,聚焦的主题为“小人物”。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聚焦一篇精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掌握文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随后让学生串联迁移阅读方法,完成其他文本的阅读,将“阿长”“老王”“父亲”“卖油翁”等“小人物”的典型事件及人性光辉一一梳理,解析文本内核。
(2)“X+Y”模式。“X+Y”模式则是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教师可以使用精读一篇课内课文、对比一篇课外文本的阅读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还可以让其对比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与《藤野先生》,分析鲁迅先生在描写阿长与藤野先生两个人物上的写法及具体的情感。在指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这一整本书时,教师可以对比其中的虎妞、刘四爷、曹先生、小福子与阿长、寿镜吾先生、藤野先生、范爱农等人物,引导学生细致分析,体会这些人物都是对主人公产生不凡影响的“小人物”,借此深化学生感知大单元主题。
(三)精准反馈,设计多元化大单元评价活动
新课标倡导初中语文教学应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因此,教师在展开大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教学评价这一环节,根据大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合理设计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活动,充分发挥出教学评价的调控功能,实现对学生大单元活动实践的精准反馈。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加以落实。
1. 设计进阶性评价标准。教师应聚焦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出契合单元目标的进阶性评价标准,让整个教学评价凸显科学性、合理性及导向性。比如,教师在评价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大单元教学活动时,就应聚焦核心素养的四个目标,设计出进阶性评价标准。具体如下:(1)学生在小说阅读中是否领悟了人物对话的艺术,总结、归纳、概括了人物对话的技巧;(2)学生是否从言语表达出发,找寻小说关键细节,品读字词句,赏析修辞手法,领悟了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3)学生是否分析了不同视角产生的艺术魅力,概述了小说阅读的重要方向为品读人物对话、分析语言风格、辨析叙事视角;(4)学生在单元写作中是否凸显了审题立意,并聚焦立意,完成了富有特色的单元写作。
2. 引入多元评价主体。教师应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充分彰显学生在大单元教学评价中的作用。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自评、互评,多元化展示自身的大单元学习成果。学生在评价时,教师也要及时调动、干预、引导,培养学生自我调整和反思的意识,以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反哺高质量的大单元教学活动设计。
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创新学生的学习与活动,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对此,教师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及教学评,价三个模块出发,优化设计,积极完善,实现高质量的,大单元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刘志远.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26):56-59.
[2]王锋 .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