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疾病防治原则及注意事项
何晓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何晓玲,. 猪传染性疾病防治原则及注意事项[J]. 当代畜牧兽医,2023.9. DOI:10.12721/ccn.2023.157082.
摘要:
生猪养殖业是当前畜牧养殖业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畜种,是我县重要经济支柱产业,在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别是现代养猪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疫病的发生和流行都比以前加速很多,严重威胁养猪业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对生产中的疫情防控和分析,强化综合性的管理,为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保证,为养殖场户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传染性疾病防治原则注意事项
DOI:10.12721/ccn.2023.157082
基金资助:

1.猪传染性疾病及常见症状

在畜牧业养殖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传染性疾病。常见传染疾病有腹泻、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伪狂犬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细小病毒病、猪圆环病毒病、猪口蹄疫、猪气喘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等10余种传染病,以及2018年传入我国最严重、最厉害的非洲猪瘟病等。

猪传染病中腹泻症状是目前最严重的致死的仔猪疾病群之一。多种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和魏氏梭菌)及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等)都可能导致致命性打击。混合感染最为严重,导致猪场腹泻难以控制。以咳嗽和气喘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猪气喘病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猪的生长速度缓慢,消化吸收饲料及营养量减低,同时间接或直接引起育肥饲养期延长,不同程度上加大了养育成本等。此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口蹄疫病毒、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非洲猪瘟病毒这些细菌及病毒亦是多种传染病的致病源,会引起不同的症状,影响畜牧业主的经济效益及产业的顺利开展甚至市场的动荡、人们的食品安全问题。

2 防治原则

2.1加强监测,防止扩散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熟悉不同季节的常见传染病。例如上述叙述的传染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容易在春季发生和流行,相应季节应及时做好该类疾病的防治,根据猪场自身实际,科学制定不同疫病免疫规程,注意不同时期传染病重点,以重点防控。猪场管理者及时对猪只进行巡查监测,越早发现病猪便能越早处理潜在隐患。临床治疗上建议必要时进行病猪实验室化学检测,及早确定病情并逐级上报、隔离、无害化处理、消毒等措施,以防扩散。

2.2综合防控

管理上采取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生产管理方式。猪舍环境方面保持猪舍温暖、清洁、干燥、空气清新,注意仔猪的防寒保暖等。饲料方面,要求来源正规,食物多样化,确保饲料质量,不使用霉变饲料,确保进食槽的清洁,避免蚊蝇污染食物。生产上科学饲养猪群,把好仔猪初乳关。病猪立即隔离,做到清洁、护理、诊治规范。同时注重猪场外部环境包括场养殖区及道路的卫生消毒等综合管理,防止扩大传播范围。

2.3强化卫生消毒措施

畜牧业传染病的多发季节为气温变化大的春秋季节。建议每一个场区检测自己的多发传染病类型及时间,于该时间段内适当增加消毒频率,注意有效消毒。建议适当的扩大消毒范围,定期于出入口消毒,注意场区内猪舍、道路、仓库等区域的清洁。并采用多种消毒方式全方位多层次的消灭病菌。严禁随意处置病死猪及其排泄物,以及场内用品、包装、容器等污染物,以防止微生物传播造成养殖场、整个畜牧业疫情的扩散,致难以控制甚至深度污染。

2.4强化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管理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传染病的发生。生物安全管理强调细微处减少微生物的涉入。

建立符合本场生产实际的生物安全体系并严格执行。将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贯穿整个生猪生产系统和生产过程。养猪场应禁止非生产相关人员的进出,建立规范的饲养和技术人员更衣、换鞋、消毒、淋浴等各项制度。除环境及人员的消杀,对养殖场进出的车辆的微生物防控可在很大程度上从源头对疫情进行控制,即对常规进出车辆、参观车辆均进行规律消毒。同时为防止外来感染,有必要控制甚至令不得进入养猪场。严格控制现场内人员、车辆、货物等相关人、物的移动。以逐步改善养猪场的养殖环境,使养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得到应有的提高,尽可能的为切断猪瘟病毒在养殖场内外传播打好基础,稳步建立起猪瘟阴性养殖群。【1】

2.5保健及药物预防

在生猪生产的不同阶段(如泌乳猪、生长肥育猪和母猪),在进食、水中选择性添加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起到预防作用。据流行病学特点使用药物对猪进行预防和保健,以减低发病死亡率。

养猪场药物预防目的是预防猪的某些疾病,而不是长期在饲料和饮用水中添加某些保健药物。同时,为了避免抗生素耐药性,应根据当时和当地养猪场的普遍特点,有计划地定期使用健康药物。同时,建议大型养猪场根据其药理特性和药敏试验,战略性合理使用保健药物,避免使用无效甚至有害的添加剂药物。例如,如果在饲料中添加了盐霉素,而对预防和控制猪哮喘有更好治疗效果的药物,如泰诺霉素,可能会导致泰诺霉的毒性增加,导致大量猪死亡。

3注意事项

3.1做好疫苗免疫工作,加强基础免疫

细菌性流行病通常是继发于病毒性流行病,要求必须要做好养猪场的基础免疫预防工作。对于使用敏感药物的猪群可以选择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在这个过程中须合理的使用替代用药,为了提高疾病的治愈效果,使致病菌的耐药性得到降低。

猪的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等都可以使用疫苗注射进行免疫预防。养猪场应结合本场自身疾病的流行特点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挑选合格的疫苗,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免疫接种。每头猪应按照规程适时进行免疫接种,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免疫后按照产生抗体的时间应进行免疫抗体监测。为确保有效免疫,养猪场应严格按照疫苗储存条件运输和储存疫苗。

选择优质的疫苗,制定适合当地的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疫苗免疫可以在疫情严重的养猪场进行。特别是做好母猪群免疫工作,提高母猪群母体抗体水平。进行药物预防和治疗。对于细菌性腹泻应选靶向和敏感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但要考虑药物交替,避免耐药菌株的出现。通过监测和消除疑似先天性感染和免疫耐受的仔猪,消除可能的感染源。

3.2仔猪和母猪的管理

不管任何时期,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保证餐具和食槽应经常清洁,气候多变时在猪圈里保持恒定的温度注意防寒保暖等统一的必要的管理外,仔猪和母猪的管理侧重点不同。

母猪产房应彻底清洁、冲洗和消毒,更换垫子。母猪分娩后,将母猪的生殖部位及喂养部位擦拭干净,防止母乳传播疾病。仔猪应在断奶前尽早喂食,逐渐增加饲料量等辅食,确保营养的适时补充,不宜突然更换饲料,保证断奶期的营养及胃肠适应的顺利过渡。有必要限制高蛋白和高碳水化合物饲料的喂养,增加膳食中的纤维含量,同时把握好“量”、“时”。对母猪或幼崽的有干尸或死胎紧急隔离及消毒灭菌,同时,应使用特殊的饲养设备,并应与健康猪使用的设备完全分离,以防止交叉感染。此外,有必要对死猪和死产、病猪排泄的粪便、摄入的饲料和其他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3.3猪仔引进的控制

猪仔的引进是每年、季度需要面对的问题,关乎到该季度畜牧业的整体环境。猪仔引进每一环节需要严格考量。

引进猪前,对猪群的猪细小病毒等易感病毒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解,怀孕母猪是否有生殖障碍的临床表现,母猪是否接种过疫苗等等方面,以净化养殖猪群。

3.4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对猪群的影响,需要从进食、水、环境、治疗等多方面进行改进。

猪舍应及时通风,更换新鲜空气,同时保持干燥,避免潮湿环境下细菌病毒滋生及传播,并定期消毒;严格控制饲养密度,待猪仔成长及时更换猪舍严格控制猪群数量,保持合理的生猪密度,确保适宜的活动空间。确保饲料新鲜、无霉菌,饮用水清洁的同时,养猪场应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猪的营养需求,合理调配和定量配给饲料,以增强猪的抗病能力。禁止投喂发霉的饲料,防止应激因素引起疫情。防止病从口入,降低猪群的诱发因素和应激反应情况,阻断口蹄疫、非洲猪瘟等病毒在养殖场内外的传播,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屏障。合理调整猪群的饲养密度,加强场内通风换气,保证猪场内空气新鲜,要做好防寒保暖。

结束语

对于畜牧养猪业来说,预防猪群感染,防止传染性疾病发生是当务之急。在思想上加强防控的重要性,加强日常管理,及时消毒、接种疫苗等,提高整体免疫能力,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以保证猪群的健康生长,保证市场的正常稳定运行,促进中国养猪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秋阳.猪传染病防控中几个重要环节与疫苗使用中的注意事项.【J】.科研.2017.4.12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