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路径研究
周波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周波,. 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路径研究[J]. 体育研究,2024.3. DOI:10.12721/ccn.2024.158922.
摘要: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教育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有着相同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将体育精神有机融入大学思政教育,不仅为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实现路径,更是构建立德树人的大思政格局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 立德树人;体育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2721/ccn.2024.158922
基金资助:

习近平总书记2016 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工作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立德,即德育优先,树人,即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核心理念,历来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时代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既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使命,作为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教育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有着相同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二者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体育精神所蕴涵的思政元素,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将体育精神有机融入大学思政教育,不仅为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实现路径,更是构建立德树人的大思政格局的积极探索。 

1 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指人们在具体的体育实践中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最终集中体现为一定的体育品质,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1] 这种精神源自于体育运动,富含丰富的人文理念,表达对更高目标的追求,对人的心理具有强大的正面激励作用,能促进人的身心及全面发展。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将中华体育精神表达为“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习近平总书记用“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强调这些精神的重要性,它们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宝贵财富,不仅能从战略上助推体育梦、强国梦的实现,更能在个人层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大有裨益。

2 体育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1 培育规则法治意识

遵纪守法是体育运动的最基本保障,它不仅意味着运动员必须按规则比赛,同时也体现着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曾说:“中国政府对使用兴奋剂持‘零容忍’态度,我提倡中国运动员哪怕不拿竞技场上的金牌,也一定要拿一个奥林匹克精神的金牌,拿一个遵纪守法的金牌,拿一个干净的金牌。” [2]遵循规则是体育活动的关键,规则是对体育参与者的约束。只有在规则的范围内,比赛才能公平公正,任何逾越规则和违反规则的言行,都是不被允许的。新时代的大学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体育课程和活动中不断的强化规则意识,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组织纪律性,更利于他们法治意识的形成,自觉做遵纪守法的参与者和执行者。

2.2 形成公平竞争意识

《奥林林匹克宪章》明确规定,公平竞赛是根本原则。它意味着比赛时要保证起点的公平以及比赛规则和制度的公平,如出现不公平竞争要予以救济或补偿。这个原则既是保证体育权也是保证人权。公平竞争其实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保护。因此,体育要求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不分国家、民族、肤色,不论政治、阶级立场,所有参与者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拥有平等竞技的机会。这种公平竞争是对人性的尊重,是对人心理和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也是对人努力奋斗、辛勤付出的认同和肯定。而这种意识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树立公平、公正、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道德理念。

2.3 培养爱国主义意识

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铸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体育精神注入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元素,体育精神是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体育领域鲜明体现。每一个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不仅仅是个人竞技水平的较量,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彰显。体育事业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连,这也内在规定了爱国主义是体育精神的核心要义。所以在奥运会及世界大赛摘金夺银、为国争光是每一个运动员的理想。当国歌奏响、国旗升起,无数人为之热泪盈眶、激动不已。爱国主义不仅是运动员们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号召、团结、凝聚每一个国人的精神纽带,同时它也调节着个人、社会、国家的基本政治、道德、价值规范,对青年大学生的感染和影响是积极而巨大的。

2.4 促进团结协作精神

团结协作是集体主义的鲜明体现。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无论是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团结协作都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法宝。多年来我们形成的“举国体制”方针,正是团结协作精神的具化,它确保了我们的竞技体育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在体育集体项目中,团结协作是极其重要的。所有的集体项目,不仅仅是运动员个人在比拼,更是团队在比拼,如果团队成员们不能彼此合作、相互配合、勠力同心,则难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团结协作也由此纳入到了体育精神的范畴。这种精神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协调、全面发展以及行为规范的培养,尤为重要。

2.5 磨炼顽强拼搏精神

顽强拼搏的精神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我们的祖先面对大自然的各种灾难,顽强不屈、百折不挠、奋勇拼搏,才有了民族的生生不息和文明的璀璨辉煌。每当遇到灾难,我们都会紧紧拧成一股绳,绝不屈服、无所畏惧、迎难而上、越挫越勇,灾难过后,我们变得更加强大。顽强拼搏是竞技体育获得成功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人力量的和意志的体现。以中国女排为例,每当她们处在低谷,面临伤痛、困难和挑战,她们能坚定信心、坚韧不拔、不畏强手、不离不弃、奋勇争先,最终获得胜利登上领奖台。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延绵不息、越挫越勇、不断崛起的力量之源。

2.6 树立乐观自信精神

乐观自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无论面对多少困难挑战和艰难险阻,都能战无不胜、勇往直前,离不开的就是源自文化基因中的乐观自信的精神。自尊、自信、自强是竞技体育比赛成功的精神动力。积极乐观的心态,永远是训练、比赛过程中战胜困难的最强武器。成功的运动员,最重要的就是心理强大,首先就要求乐观与自信。这些积极向上的精神,燃烧激情、青春朝气、充满阳光,既赋予体育无限魅力,也是战胜对手的源泉力量。而这种心态也是人生过程中奋力拼搏、超越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重要法宝。它对处于多元化思想冲击下的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影响。

2.7 打造超越自我意识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不断超越自我,才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超越自我,就是用百倍的勇气来面对所有的困难和挫折,纵使前进的道路上布满荆棘,也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只有超越自我,我们的民族才能薪火相传;只有超越自我,我们的民族才能孕育灿烂文明;只有超越自我,我们的民族才成为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基石;只有超越自我,我们的民族才可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奥林匹克的口号“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就是对运动员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激励。竞技体育比赛有赢有输,困难、挫折、伤病等,是常态。如何从逆境中奋起,变压力为动力,让失败化为成功之母,是对运动员们巨大的考验。超越自我的意识,能唤起运动员的斗志、激发他们的潜能。这种意识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

3 体育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

3.1 对象相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无论是体育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开展的。当代大学生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新环境中,他们既充满朝气,也面临各种困惑,可塑性极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并不是分散进行的,而是各门课程包括体育和思想政治课合力打造而成。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是既分工又合作,共同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发挥作用。

3.2 任务相同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校之本,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2016 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工作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无论体育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永远都是核心问题,也是它们的共同任务。立德树人,即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做好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立德树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须全员全过程育人,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共同的使命和任务。

3.3 目标相同

无论是体育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具体的教育内容以及各自实践教学的侧重点不相同,但二者的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都是为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体育教育的目的之一,为体育教育提供正确的思想保证,而体育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二者具有天人的耦合性,它们都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皈依,都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摈弃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二者的融合,既有利于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从而让大学生真正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4 立德树人背景下体育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径

4.1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要摆脱学校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有赖于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协同育人功能的发挥。规章制度是教育的重要保障,是确保各教育主体协调发力、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首先,应明确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岗位职责,厘清协同关系,立足于共同目标,明确各自的工作内容和主要任务。第二,要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协同育人的规范,做好顶层设计,明确体育教师和思政教师的权与责,压实工作,落实见效。第三,建立健全跨学科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通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壁垒,充分发挥二者在协同育人不同方面的作用。最后,建立评价机制,对融合发展、协同育人成效进行科学考核及评价。

4.2 发展高校体育文化

过去其他学科与思政教育联系不多,构建大思政格局的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应在大思政格局建设中做好顶层设计,给体育教育应有的地位和平台。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大思政格局构建中重要的元素,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亚文化,它对其中每个成员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生活方式等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体育文化又是校园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促进和推动学生身心素质向强向好发展,营造积极阳光的校园氛围,从而助益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建设体育文化意识体系,让学生认识体育精神文化,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是推动体育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之举。

4.3 拓展体育教育的思政内容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利用体育精神,树立榜样,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通过对奥运选手故事的讲授,让学生充分理解不怕苦、不怕输、不放弃,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并且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其国家荣誉感,让这些精神和情怀转化成他们奋斗的动力。教师也可以自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学识修养、授课风格、敬业态度和职业操守去影响学生,当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心中敬慕的形象时,就会产生正面的、积极的榜样教育的效果,如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勇于吃苦,不惧日晒雨淋,认真负责,示范规范,耐心细致,积极为同学们当陪练,这些实际行动将会鼓励、激励学生,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红霞 . 体育精神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析 [J] . 新西部(理论版),2013,(20):155 .

[2] 杜一菲,李涛 . 习近平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 [N] . 人民日报,2019-02-01(01)

作者简介:周波 男,成都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本文系“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CSZ22048)阶段性成果”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