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措施及生态水利的运用
何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何平,.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措施及生态水利的运用[J]. 水资源研究进展,2022.7. DOI:10.12721/ccn.2022.157061.
摘要: 在很多地区的河道治理中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面对外界因素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施工人员应该做好区域环境的调查工作,了解当地的地形条件,结合实际情况编制科学的设计方案,组建高素质治理队伍,提升河道综合治理水平。此外,在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合理选择治理技术和方法,例如种植树木和植被或者铺设鹅卵石等,有效调整河道的水流速度,减少给河岸带来过度的冲刷,保证水利工程投入使用中的安全。
关键词: 水利工程项目;河道治理措施;生态水利
DOI:10.12721/ccn.2022.157061
基金资助:

河道治理是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够让河道的水质及美观性得到保证,同时强化水利工程的抗洪性能,提高区域发展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加强研究和分析。

1.开展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水资源对于民生发展而言有着重要作用,体现出关键价值和意义,国内的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与国际上相比较低,并且很多地区的地域特征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导致水资源的分布缺乏均匀性。通过积极规划水资源,能够强化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展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规划及调控水资源,让各地区实际发展中对水利资源的利用更加科学化及规范化,从而达到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目标。河道治理是水利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之一,有利于控制破坏河道的行为,减少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

2.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有效措施

2.1增强生态护岸工作落实意识

开展生态护岸工程施工作业之前,需要提前做好河道污染情况调查工作,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严禁出现污染城市内部河道的行为。结合实际情况编制科学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设方案,合理规划内部河道,做好河道的统一整理工作,确保水流的畅通,强化城市内部河道的观赏价值。此外,将具备较强渗透性的材料铺填到河道护岸及护底位置,常用的有块石堆体及鹅卵石等,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能够实现河道内部的能量及物质转换。施工人员可以选择在河岸区域内选择合适的位置种植树木和植被,不仅可以发挥保持水土的作用,还能强化河岸的美观性,通过加强河岸生态多样性建设,达到改善当地环境的目的,强化生态系统的平衡性。

2.2 强化对河道水质的整治

开展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作业时,实际目的是改善河道的水质,减少给河道带来的污染,有效提高河道的自我净化能力。施工部门及工作人员应加强对河道水质的监测,利用专业设备和技术保证水质能够满足相关要求。首先,施工人员可以利用专业的工具清除河道底部区域的淤泥,结合实际情况和基本需求合理设置隔水层,优先选用根系庞大的水生植物种植在隔水层中,在水生植物的自然净化作用下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其次,积极应用人工调节水质的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净化河道水质的目标,还能节约成本投入,并且得到显著成效;最后,施工人员可以选择在河道两岸种植绿色植物,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发挥固土的作用,还能强化河道的抗洪能力,有效调整水流速度,减少给河道两岸带来的冲刷,强化河道的整体质量。

2.3制定河道管理责任机制

为了保证河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落实,应该增强责任机制制定意识,并依据不同职能部门的实际情况做好责任划分,保证责任界限的清晰性。有关部门可以组织成立治理小组或者机构,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构建完善的责任制度体系。水利管理部门应认真履行自身义务,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做好河道实际情况的调查,结合实际情况明确治理方法,编制合理的治理方案,并做好工作任务的配置及落实。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高效的交互平台,进一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各部门提供河道治理的实时动态,提升河道治理水平,体现生态水利的价值。

2.4做好河道河流疏浚工作

有关部门应该提高对河流疏浚工作的重视,通过对河流疏浚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强化河体的抗洪性能。需要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分析河道的水体特点,通过与区域河体流速的有机结合,合理选择河流疏浚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河道的抗洪水平,解决存在的泄洪问题。完成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作业后,需要及时做好河道疏浚及清理淤泥工作,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清理河体底层1—2m范围内的淤泥,实际目的是为了强化河道的通航能力。开展清理作业的过程中,应积极应用分片、分层的方式进行,提高清理工作的有效性。合理运用挖槽断面边坡的方式,提高河道清理的实效性。

3.生态水利在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的实际应用分析

3.1使河道快速恢复到自然状态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应用生态水利,能够有效的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应当以大自然的河流应有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从而使河道的周围环境提高协调性。例如:设计人员可以将河岸线的形状构建成陡缓错落的不规则形状,与此同时,设计人员也应当对河道的深滩与浅滩之间的合理组合,确保淤积、冲刷等现象出现的位置是合理的位置,从而使河道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得到提升,营造出更加适宜生物居住的环境。其次,设计人员也应当注重周围环境与河道环境之间的协调,从而使整体环境更具有协调性。设计人员必须要对河道周围的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并结合周围的环境合理的设计河道的周围环境,可以将多种环境进行结合,从而有效的扩大河道的生态系统范围。在河岸两边增加数目面积以及绿地面积,工作人员在进行河道景观的设计工作时,也应当以简洁朴实为设计原则,在设计过程中一天然石材以及木材为主要的景观设计材料。

3.2 强化河道的整体设计性能

参建人员在开展河道治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河道治理工程进行全面的设计。在现阶段的发展背景下,设计人员在设计河道治理工程时,不仅需要对河道的泄洪以及排水能力进行综合考虑,同时也应当提高对河道治理工作开展之后是否能够维持生态平衡问题的重视度。首先,设计人员要确保河道的弯曲程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治理河道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尽可能的保证河道具有一定的弯曲,河道具有一定的弯曲程度,不仅能够有效的将水流速度减缓,同时也能够为河道中的生物提供更多的繁殖场所。其次,设计人员在实际河道的宽度的过程中应当确保宽度在合理范围内,为了确保河道能够与周围的环境更加协调,因此可以将河道的宽度进行适当的改变。

结语: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的使用密不可分。为了可持续发展,在使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需要确保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进行适当的协调。河流管理也应遵循这一原则。第一,应该使用生态管理方法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第二,对河流管理要求的分析表明,现有的管理做法很容易破坏河道及其两岸环境。所以可以使用环境概念控制河道治理手段减少对河流水源的影响。最后河流管理必须注重使用先进技术,以符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其中首先要保护环境,以增加河流的最大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曾卫华.生态水利措施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初探[J].水电水利,2021,5(2):115-116.

[2]谢晓东.浅谈生态水利措施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现代农村科技,2018(9):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