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治理中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
李海明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海明,. 黑臭水体治理中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J]. 水资源研究进展,2022.7. DOI:10.12721/ccn.2022.157064.
摘要:
黑臭水体是水污染环节中问题最为严重的一种情况,会导致水体散发恶臭味,影响空气质量。而且,水体颜色会发黑,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还会影响水环境的观赏性及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因此,本文重点对黑臭水体形成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找到污水防治工作的侧重点,并介绍了几种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污水处理技术。希望能够配合科学、有效的污水治理方案,全面消除污染,降低污染问题的发生几率,改善水体生态环境质量。
关键词: 黑臭水体;环境治理;污水处理;微生物技术
DOI:10.12721/ccn.2022.157064
基金资助:

水资源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在日常用水时,要注意做好水体环境的保护工作,避免水体被污染。这需要针对不同污染类型的成因,有针对性的选择治理技术,展开污染防治工作。以避免污水对生态环境质量造成不良影响,这也会导致人们可用水资源减少的情况,需要管理部门引起重视。

1.简述生态环境中黑臭水体的成因

污水的种类有很多,具体可以分成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两大类。以黑臭水体为例,通常水体环境中的微生物与污染物质产生化学反应后,就会造成水体发黑、发臭的情况。这与水体当中的含氧量降低、有机物质无法完全分解有一定关系。在对环境中实际存在的黑臭水体进行化验后可以发现,大多数黑臭水体当中都含有硫化氢、胺、氨、硫醇等发臭物质。一般来说,水体温度、水体营养物质含量、有机污染物的含量,都是最终形成黑臭水体的根本原因。基于此,需要环境管理部门结合这些重要因素,有针对性的拟定污染防治计划,选择合适污水处理技术、设备及材料,以便于从根本上治理污染,保证水体环境健康。

2.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中常用的几种污水处理技术

在进行黑臭水体的治理工作时,可用的污水处理技术种类有很多,每种技术的优缺点不同,需要工作人员结合现场环境的实际情况判断水体污染的严重程度,并从技术难度、成本、见效速度等方面综合做出选择。

2.1利用微生物

污水处理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改善水体环境,由于水资源的用途比较多,可以灌溉农田、进行水力发电。因此,在使用先进的治理技术时,要保证操作过程中不会生成有毒有害物质,不会对水体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这就需要使用生物防治技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是:结合水体化验结果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让微生物对动植物残骸和尸体进行分解,使有害物质转化成危害较小或无害的物质。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河床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碳源可以被微生物转化,形成菌体,使水体中的有机物含量进一步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微生物进行硝化反应,使水体中的氮氨元素被分解,分解后可被植物吸收,使水质达到净化的目的。

2.2使用生物栅

在对污染物进行净化的过程中,小型浮游生物、微生物以及原生生物可以附着在生物栅上。其主要是由人工制作一个固定支架,并将生物填料设置于上方,放置在水中,为各种生物提供生长条件,提高水质净化效率。当生物附着在生物栅上时,其被水生物或大型鱼类食用的概率会大幅度下降,水体中的生物数量会进一步提高,从而使其净化能力进一步增加。

2.3利用水生动物

具体落实污水治理工作时,还可以选择在水体当中饲养水生动物。例如,在螺蛳等底栖动物投放过程中,这些生物主要以藻类为食,在其生长过程中,还可以分泌促凝物质,使水中悬浮的浮游物质形成絮凝状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为避免水生动物泛滥,打破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性,注意根据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控制好动物的饲养量。

2.4曝气复氧

在对本次污染水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由于其受水流影响较低,因此其具有较强的溶氧分层情况。在藻类光合作用的影响下,水体表层会呈现出过饱和或饱和的溶氧状态,而下层生物氧气消耗较大,在水的深度增加的过程中,其溶氧情况也会随之降低。当河流地层的溶氧度低于1mg/L,接近于零时。技术人员要以曝气复氧技术为依据,以微孔形式的水下射流机和曝气机为基础,对水层进行处理,使其实现水流交换,从而使河流中的好氧微生物的活性进一步提高,最终达到提高污染性有机质分解效率的目的。

2.5其他处理技术

工作人员要融入创新意识,不断分析各种常用污染处理技术的应用价值,找到综合利用各种技术来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效果的可行方案。同时,应当积极借鉴其他地区的污染治理经验,降低污染处理难度。比如,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为基础对水质进行净化处理,并以自然净化和水体植物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使水质净化效率进一步提高。这种技术方法还可以提高水体环境的观赏性,让城市周围的河流也能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3.有效防治黑臭水体污染问题的具体策略

3.1全员参与防治

污染治理工作不仅是环境管理部门的基本工作任务,更是全体居民的一项职责。政府部门应当展开保护环境、节约水源的宣传教育工作,并针对污染问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吸引受众群体主动参与到对污染的防治管理工作中。可以配合拟定管理机制,对随意排放污水,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人群适当采取惩罚措施,并让受众之间相互监督,共同降低污染管理难度,提高管理质量及效率。基于实际农业、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会产生的污水问题,应推广一些简单的污水过滤处理方法,并集中建立污水排放点,以定点排放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控制环境污染问题。

3.2环境监测及修复

尝试在城市管辖区域内安装监控装置、感应装置,对水体环境的温度、流速、微生物及污染物含量的变化情况展开实时、动态化的管理。以便于在黑臭水体形成的第一时间就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将污染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与此同时,应关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情况对周围水体环境带来的影响,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工作理念,将生态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安排技术人员深入研究水体环境中的各种微生物共生体系,并有序展开环境修复工作。应及时关注哪些河道存在淤泥堵塞、污染物超标的问题,拟定相应的修复计划。

3.3信息公开共享

环境治理工作是全社会都要共同参与的一项工作任务,为了解决黑臭水体治理难题,防治环境污染,政府部门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污水治理设施。并应从网络系统平台的构建角度出发,公开每一种污染处理技术的操作过程及应用效果,与社会共同探讨优化治理方案的可行对策。

结语:针对黑臭水体而言,具体进行污染防治工作时,可以使用微生物来吸附、分解污染物质,也可以使用生物填料来提升水体营养程度,让有益生物得到良好的生长条件。同时,要集中饲养水生动物,找到净化水质的方法。还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展开水污染防治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引进专业技术及设备展开环境监测及修复工作。还应尝试采用信息公开共享的方式,从中找到创新污水处理方案,解决黑臭水体治理难题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任兵威,吴洋,王东.紫外光原位固化修复技术在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44(8):6.

[2]顾石金.污水处理技术在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应用探析[J].建筑工程与管理,2020,2(11):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