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非洲猪瘟发病较急,传染性较强,生猪感染后会出现表皮出血、呼吸困难等症状。作为疾病防控基础单位,乡镇应充分重视非洲猪瘟的防治工作,制定科学的防疫措施,严格管控调运环节,并做好日常防疫工作,以有效降低猪瘟的发病几率,促进生猪养殖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2 防控难点
2.1 潜伏期长、防控难度大
非洲猪瘟的潜伏期较长,约半个月期间感染猪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但会向环境中排出病毒,造成其他健康生猪染病。此外,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缺乏独特症状,与猪瘟症状非常相似,难以区别,容易造成非洲猪瘟疫情扩散。
地域限制、工作人员少。以作者所工作乡镇为例,面积280平方公里,养殖户5000余户,规模场10余个,与镇外交界路口7处,一旦镇域内或镇域外发生疫情很难有足够的人力设卡防控养殖户防控意识淡薄,平时疏于防疫防控,缺乏科学的防控理念,发生疫情后不注重疫情管控,导致疫情蔓延,有的养殖户甚至私下出售病猪和猪肉产品。
2.2 养殖模式落后
当前,我国生猪养殖数量已达全球生猪数量的 50%以上,但我国的生猪养殖模式依旧较为落后。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仍以中小型养殖以及家庭散养为主,年出栏数小于 500 头的养殖户(场)占生猪养殖户(场)总数的99%以上。由于生猪养殖规模普遍较小,养殖户专业水平低缺乏防疫意识,防疫设备不健全等,从而增加了非洲猪瘟发生、传播的风险。此外,由于养殖户(场)与养殖户(场)之间间隔较远,距离相对分散,增大了畜牧兽医部门的监管难度。
2.3 生猪调运频繁
国人自古就比较喜欢新鲜的食材,所以在对猪肉选购时更倾向于选购新鲜的猪肉。但受地域文化和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地方养猪状况不尽相同,部分地区生猪养猪数量较多,供过于求,则需要将其运出;而另一部分地区则正好相反,生猪养殖数量较小,供不应求,则需要从外运入。这种供求差距导致不同地区间生猪调运频繁,加大了非洲猪瘟蔓延、扩散的风险。
3 乡镇基层非洲猪瘟防控关键措施
3.1 树立科学防疫意识
首先,基层工作人员应充分重视防疫宣传工作,为养殖人员介绍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原危害、疫病防控等知识,确保养殖人员真正认识到非洲猪瘟的危害,并自觉树立正确的防疫观念,在日常养殖期间强化预防。其次,基层防疫部门应针对当地实际情况,组建专门的宣传小组,深入基层与养殖人员进行面对面宣传,进一步增强防疫认识。最后,宣传工作应引入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增强养殖人员对非洲猪瘟的正确认识,切断病毒传播源头,助力防控工作。
3.2 严格管控调运环节
生猪调运在整个养殖链条中占据重要作用,乡镇基层工作人员应对本镇生猪养殖情况进行实时追踪,保证监察执法效果,通过设卡、守卡等措施,全面管理生猪调运所有流程。如产销环节中应严密监管所有生猪生产链,并在基层安排专业兽医驻防,严格监督生猪养殖、屠宰、调运等环节,尤其杜绝出现私屠滥宰生猪的行为,为市场提供肉质安全的生猪制品。同时,调运期间,应申报村级动物防疫员,之后防疫员根据实际情况对生猪进行健康检查,合格后出具申报卡,养殖场在利用非洲猪瘟检测报告与申报卡开具动物检疫证明,证件齐全后方可运输,严厉打击非法偷运行为。
3.3 强化经费支持
为了快速防治非洲猪瘟,相关政府部门应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并确定“急事争办、特事特办”的管理原则,及时为基层调度防控经费。乡镇基层获得经费后应购置更先进的防疫设施,并保证人员经费投入,为高质量防控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如应提升基层防疫岗位薪资待遇,吸引更多专业人才。为现有技术人员提供更多培训活动,使其学习先进防疫经验,壮大基层队伍。为了保证养殖户积极配合无害化处理工作,还应给予养殖户一定经济补助。
3.4 重视建设防疫队伍
基层防疫队伍直接影响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开展效果,因此乡镇基层政府应充分重视建设基层防疫队伍。
目前基层防疫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且年龄偏大,对新生知识的理解有限,严重影响着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开展效率。因此,应提升防疫岗位薪资待遇,严格落实兽医津贴、乡镇补贴等补助政策,以吸引更多具备专业知识的防疫人才。为了调动兽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热爱基层、留在基层,职称评审时应适当向基层兽医人员倾斜,并给予其更多培训机会,全方位学习防控流程,保证防控质量。
3.5 巩固防疫日常工作
3.5.1 强化生猪养殖场风险评估力度,积极排查疫情
非洲猪瘟传播力度较大,没有发生疫情的区域,也应提高警惕。为了稳定当地的生猪生产,相关工作人员应合理评估养殖场动物疫病发生、流行情况,严密管控高风险地区。为了尽早发现与消除风险,每天应安排专业人员巡察疫情,并强化政策宣传工作,指导生猪养殖人员自觉排查非洲猪瘟疫情,及时上报。对调入本地区的仔猪,养殖人员应开具专门的非洲猪瘟检测报告,隔离 个月后方可混群饲养。同时,还应引入群众监督力量,形成群防群控的监管氛围,促进当地生猪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
3.5.2 严查管理引种,重点检测原产地
为了降低非洲猪瘟的不利影响,基层工作人员应强化引种管理,尤其注重检疫原产地,避免在疫区引种,且引种后还应隔离饲养,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同时,还应严格检查冻精、胚胎等,充分保证安全性,避免引入来路不明的生猪。
3.5.3 强化科学饲养
养殖人员应为生猪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定期通风管理,保证适宜温度与湿度。还应勤加处理猪舍中的粪便污物,做好清洗与消毒工作,尤其是全面消毒猪场中的各个角落。整体饲养期间应遵循全进全出、封闭管理原则,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避免无关人员与车辆进入饲养区域。基层工作人员还应指导养殖人员科学杀菌杀虫,宣传正确的饲养模式,并加强免疫接种,提升养殖人员的防疫水准,全面消灭非洲猪瘟。
3.5.4 鼓励转型升级生猪养殖场
为了提升生物安全防护等级,工作人员应改变以往自繁自养原则,引入“公司 农户”的饲养模式,全面改进养殖基础设施,提升养殖水平。乡镇基层工作人员还应深入基层,全面调查生猪养殖与防疫情况,以便尽早发现异常,尽早防控。
3.5.5 强化管理屠宰环节,严禁带入病猪、死猪
相关部门应严惩私自屠宰、不法倒卖行为。还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督促落实屠宰场自身职责,保障疫情防控效果。
3.5.6 禁止养殖户使用泔水养猪
非洲猪瘟传播的主要途径便是泔水,因此,乡镇畜牧兽医部门应加大对泔水养猪的排查力度,为养殖人员科普更多科学养猪知识,使养殖人员认识到泔水危害性,升级养殖模式。
3.6 强化无害化处理排查
生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治疗成本较高,价值较低,本身毒性较强,很容易导致疫情传播。因此,一旦确诊便应无害化处理,焚烧或深埋尸体。但无害化处理会损害养殖人员的经济利益,加之部分养殖人员缺乏科学的防疫意识,因此很可能出现谎报、瞒报问题,甚至还会主动交易病死猪。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全面排查各个养猪场,动物防疫部门也应对养殖人员说明病死猪危害,第一时间集中处理病、死生猪。同时,为了保证处理效果,基层组织还应购进先进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清洗与消毒设备,并对粪便进行发酵。为了弥补养殖户经济损失,应建立完善的补偿机制,按要求完成无害化处理的养殖户可以申请赔偿
4 结语
非洲猪瘟是一种具有较强传染性及致死率的疾病,一旦发病,不仅会严重降低养殖户的养殖效益,而且会严重阻碍生猪养殖业发展。因此,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必须对非洲猪瘟加强重视,通过扑杀患病及隐性带毒猪、加强科普宣传、做好卫生消毒、加大监管力度等举措,切实提高非洲猪瘟的防控质量,从而有效降低非洲猪瘟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 秦佳晨,等.当前非洲猪瘟防控的有效措施与难点[J].当代畜牧,2020(5):51- 53.
[2] 王桂玉.我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难点与对策研究[J].中国动物保健,2020,2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