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教学融合的意义
1.1 有助于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
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不合理的教学模式则会阻碍教学质量的进步。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密切结合时间、地点、条件和客观状况等一系列要素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创新。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教学的融合属于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批判性的继承,更是一种优化。关于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教学相融合的话题研究也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仅2020至今的三余年间,知网统计的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文章便达到了533篇。这足以说明将体育游戏应用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模式是科学的,有助于促进整体教学模式的优化。
1.2 有助于小学生良好体验的形成
体育游戏被充分应用的另一点积极意义便是有助于学生良好体验的形成。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主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关注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和个人体验则是尊重其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在教学方针制定和教学模式选择方面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意见和呼声是教师要秉持的一项重要理念。小学生对游戏有着非常强的兴趣度,参与各种游戏已经成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之余的重要娱乐方式。甚至教师在认识到这一点后也将游戏元素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游戏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游戏环节。
2 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融合的有利条件
2.1 小学体育项目有一定游戏性
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结合的一个重要条件便是小学体育项目本身就有一定的游戏性。项江(2008)在《论体育的游戏性》一文中指出:“体育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取决于人们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是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的。人类的日常生活是实践的,而实践的过程伴随着一定的体育性和游戏性。”结合这一论述以及最新的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得知体育是源于生活的,只是为了更加高效且系统性传授学生相关技能而形成了一门专业的学科。
2.2 小学生有着较高的游戏热情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融入的另一个重要条件便是学生因素。系统性来看,将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结合的行为属于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而这种教学新模式能否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并全面推行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学生对此的态度。如果学生表现的非常不适应甚至抵触,那很难达到让人满意的结果。反之,新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会更加顺畅,贯彻阻力会减少很多,自然也能取得与教师预期相一致的最终结果。体育游戏非常受小学生欢迎,这是因为几乎全部的小学生都对游戏这种娱乐性较强的社会活动形式有着浓郁的兴趣程度和参与积极度。也正因如此,所有学科、所有学段和所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将游戏元素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因此,小学生有着较高的游戏热情是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结合的另一项有利条件。
3 体育游戏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3.1 增加素质拓展训练游戏,丰富教学内容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项全新的教学内容。小学体育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将素质拓展训练有效融入日常体育教学工作的要求。素质拓展训练属于专项运动技能的范畴,在小学阶段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背摔、无敌风火轮、盲人方阵、两人三足”等多种。这几种素质拓展训练本身有着非常强的游戏性,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各种趣味化的素质拓展训练小游戏,这也能为接下来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一个坚实基础。以篮球教学为例,篮球是一项非常典型的团队运动,学生在学习篮球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篮球技巧,更要不断培养对每一名队友的信任。“背摔”这项素质拓展训练小游戏就可以成为提升学生队友信任意识的有效工具。教师根据对战双方的人员安排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小组内的一名学生背对其他人站在一个较高的台子上,小组内的其他同学站在这名学生背后并组成两列,两列学生牢牢抓住对面学生的手臂组成一个简易的垫子。站在高处的学生向后倒下并准确落在其他学生的手臂上。这种素质拓展训练可以锻炼“背摔”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可以锻炼其他学生的手臂承载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团队成员彼此的信任感。“背摔”的同学将自己的安全交给了队友,站在下面的同学也会全力接住摔下来的同学并不辜负他的信任。小组内的所有学生轮流完成这一次的动作,彼此之间的信任感会得到充分的培养。除了“背摔”这项素质拓展训练外,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各种趣味化的素质拓展训练锻炼学生体能。例如,广播体操是小学生要掌握的一项重要体育技能,做好广播体操需要学生具备出色的平衡能力。对此,教师创造性的在班级内举行了“一碗水端平”的小游戏,学生双臂伸直并在手掌上放一杯满水,而后向前行进一段距离,杯内水无泼洒或泼洒较少者为优。这种游戏不仅极具趣味性,也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平衡能力,为其高效完成体操知识学习奠定了基础。
3.2 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游戏,彰显主体地位
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主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点在体育新课标中也有一定体现。在将体育游戏与学科教学有效结合的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也应当被我们坚决贯彻下去。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才能取得更加圆满的游戏应用效果与学科教学效果。以跳远教学为例,跳远是一项非常基础的田径运动。掌握这项运动的技术要点并积极参加可以锻炼学生的下肢力量和协调平衡力。但跳远这项运动与其他田径运动一样都相对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运动练习的热情。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在课前宣布下节课要学习跳远,并建议学生开动脑筋想一个与跳远密切相关的体育游戏。听到教师要求自己构建体育游戏,学生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在下节课,学生们经过讨论一致提出了一个名为“青蛙过河”的游戏:首先在空地上画出两条平行的线表示河流,在河流中间放上若干块木板表示浮桥。参与游戏的玩家扮演青蛙的角色需要从一岸跳到浮桥上并成功到达另一岸。如果在此过程中未能准确跳到木板上或成功跳到对岸则视为游戏失败,失败者需要给全班同学表演一个节目。教师在听到学生的构思后立刻赞同了这一建议,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了学生在起跳之前如何控制双脚之间的距离、如何摆动自己的双臂、如何调整自己的重心等一系列技术要点,在讲完这些要点后为学生做了一次示范。而接下来便正式进入了游戏环节。在游戏的前期阶段,考虑到学生只是观看了示范动作,从理论角度了解了跳远的技术要点,跳远实践经验相对缺乏,于是教师在放置浮桥时刻意将距离缩短,从最基础的距离做起,全班学生都无一例外的顺利完成。而在接下来,教师逐步提升了游戏的难度,提升难度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逐渐加长浮桥之间的距离,另一种是不断缩小浮桥的面积。这两种方式给整个游戏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性,同时也让整个游戏更加具有趣味性。而游戏失败的学生最终组成了一个小组为全班同学合唱了一首歌。这种由学生自主设计的体育游戏在落实过程中不仅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了良好的辅助作用,也彰显了学生主体地位,有效贯彻了新时期的体育教学理念。
3.3 深入挖掘游戏内涵价值,实现身心双育
在利用体育游戏辅助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游戏性,更要注重挖掘体育游戏本身蕴含的教育意义。游戏性的存在能够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练习过程中,实现身体素质的进步。充分挖掘游戏的主题意义和思想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游戏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实现个人思维品质的进步,树立正确的竞技观和学习价值观。深入挖掘游戏的内涵与价值能够实现学生的身心双育。例如,篮球运动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在班级范围内组织了一次篮球比赛。教师在篮球比赛成功组织后可以询问学生对于本次篮球比赛的经验和想法以及自己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在和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把沟通的话题和侧重点转移到思想认知方面。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对篮球小游戏中的团队协作部分发表观点。有学生表示“篮球比赛是一项团队性的游戏,在这种游戏形式中,集体的荣誉和利益要远远大于个人的荣誉和利益。”也有学生表示“在参与篮球游戏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信任自己的队友,也要尊重对手。不可以为了得分或取得比赛的胜利而故意做出一些有害于对手身体健康的危险行为。”学生发表的观点蕴含了对篮球这项运动的深层思考,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发言进一步强调竞技精神和体育人文精神,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取得篮球专业技能和篮球运动思想技能的双向进步。
4 结语
体育游戏和体育学科教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符合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发展潮流,符合每一名小学生的学习诉求。本文结合最新修订的体育课程标准详细解读了体育游戏的内涵,分析了体育游戏与小学体育教学有效结合的意义,明确了二者有效结合的有利条件,最终提出了以增加素质拓展训练游戏为代表的多项可行建议。
参考文献;
[1] 邹铮锋.小游戏 大作用—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2(12):25-27.
[2] 张衡.浅析核心素养导向下民间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融入[J].现代教学,2022(21):48-49.
[3] 张建祥.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开发运用与实施研究[J].知识文库,2022(15):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