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数学课程中融入生活元素,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也能从根本上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助推教学目标顺利实现。为此,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学习难点,在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创设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参与数学思考、探究和训练活动的内在动机,从而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本真,助推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地学习数学。
一、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势
(一)能够点燃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小学生已经具备最基本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生活情境同时具备生活元素和数学元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是点燃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的主要手段。在讲解抽象晦涩的数学概念知识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探寻真实的原型和事物,创设具象化的生活情境,搭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在生活的指引下轻松地掌握数学概念和公式,简化认知理解的过程,使学生从认知困境中解脱出来,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对数学课程迸发强烈的探索热情。
(二)能够丰富数学课程的教学资源
从学科特点来说,小学数学教学对资源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因此,在新课导入、新知讲授、探究练习等阶段,教师需要提供多元化的素材和资源,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他们发散思维,使每个教学阶段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生活是距离学生最近的“活教材”,其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教学资源,在生活视域下,生活情境的取材范围更加广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对数学教学来说,这无疑是一股“有源之水”,能够改善数学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够丰富数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和实施需求,挖掘广袤的生活素材,通过话题、问题、实物、信息多媒体等形式,创设新颖、灵动的生活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和探索活动,从而突破课本的局限性,使数学教学资源更加鲜活有力、源源不绝。
(三)能够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特别强调实践和实用的科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小学数学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生活情境的设计和取材都源于现实生活,彰显了数学教学的实践特征。基于生活情境开展数学教学,对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增广见闻,引导他们从不同的领域和层面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另外,教师可在生活情境的基础上开展观察、操作、解题等实践型的训练,给学生提供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强化数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力度,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二、小学数学课堂生活情境教学问题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包括几何代数与统计等模块,与生活密切相关。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数学学习内容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生活情境教学契合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理念,生活情境教学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为基础,具有启发性、趣味性与灵活性等特点,小学数学课堂运用生活情境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知识理解,增强应用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数学课堂中开展生活情境教学仍存在许多不足,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需要分析生活情境教学现状,探索运用生活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
首先,当前小学数学实施生活情境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课堂目标设定与实际达成效果存在偏差,生活情境单一、缺乏探索性,生活素材运用开发不符合学生实际,作业设计与教学评价目标缺乏科学性等。部分教师运用生活情境教学随意化,如引入生活情境缺乏思考;如在扇形统计图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开展调查,课堂教学中花费大量时间导入,影响教学效率。其次,数学课堂中开展生活情境教学存在教师对生活素材应用意识随意化、价值认识不足等。生活情境选择照搬教材引用成人化事例,对生活情境各环节应用缺失,缺乏多样化生活情境应用方式。很多教师照搬教材中生活情境教学导致影响学生兴趣,例如,在“百分数应用”教学中,教师引用教材主题图呈现生活情境探究,提问冰和水体积的关系,学生直接说出教材中的答案,而未深入思考影响思维的发展。最后,数学生活情境教学问题主要原因包括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案例选择不当、脱离生活等。
三、生活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的影子。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教师要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具吸引力。例如,在“大数的认识”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进行思考,如全国中小学生人数是多少?中国的人口有多少?人的头发大多约有多少根?明确课堂主题后,教师要用拨数器在PPT上演示10000、100000等数字,然后导入教学情境中,并设计填空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答题。在教学情境引导下,学生会增强对本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有效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二)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则是让他们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数学分析是一个观察和发现的过程,只有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看清题目中的信息,找到解题的线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形式的问题,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阐述其中的数学规律,帮助他们建立起观察数学问题的意识。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使学生能通过归纳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并运用推理来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例子,并加以推理,从中找到规律,从而解决问题。通过上述训练,学生会逐渐形成归纳总结和推理的能力,进而适应更加复杂的数学分析题。例如,在教学平均数内容时,教师要根据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合理的生活教学情境,例如,到超市买果汁,有优惠活动,买四赠一,一盒果汁5元,如果参加买四赠一的活动,那么一盒果汁平均要多少钱呢?学生可以用平均数来计算、解答这个题目,5×4=20(元),20÷(4+1)=4(元),计算出平均一盒果汁价格为4元。通过上述生活情境能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三)加强情境沟通,进行知识总结和分析
加强情境沟通是指在交流中通过合适的语境和实际情况的引导,使对方容易理解知识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情境沟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其数学学习能力。首先,四则运算教学。四则运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加法、减法、乘法
和除法。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物品计数、游戏等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四则运算的实践操作。例如,用苹果、橙子等水果来进行加法运算,让学生亲自操作并口算出结果。通过这样的情境沟通,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四则运算的概念和原理。其次,分数教学。分数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在情境沟通中,通过比喻和视觉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例如,将一纸条等分成若干段,让学生用手指比画出不同分数的长度,帮助他们理解分数的大小和运算规则。另外,创设购物、分食物等日常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理解。最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是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情境沟通中,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法。例如,给学生出一道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通过这样的情境沟通,学生能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由于以往传统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部分教师授课忽视与生活的联系,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活情境教学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与新课标理念。新课程改革后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生活情境教学,需要注重数学应用意识,运用生活情境开发教学资源。要通过开展生活情境教学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更新教育观念,构建先进的生活情境教学观,消除对生活情境教学的认识误解,有效地提升生活情境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邱陆艳.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领深度学习[J].华夏教师,2022,(31):58-59+68.
[2]徐善存.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5):218-220.
[3]李贤兴.生活情境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22,(09):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