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肺炎具有发病急、病情不易控制等特点,可累及多器官损伤,引起严重性全身中毒,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可导致患者死亡[1]。有关研究提示[2],随着重症肺炎病情的发展,患者易出现心肌损伤,导致右心负荷与肺循环阻力增加,最终造成心力衰竭。对于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者,除给予合理治疗外,还应施以有效护理措施,以保证治疗质量。为明确临床护理路径于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者中的实践价值,现对此进行研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取本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录的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者82例,采用电脑生成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1例。对照组:17例女,24例男;年龄(36~79岁)平均(52.43±3.19)岁。观察组:19例女,22例男;年龄(37~79岁)平均(52.45±3.20)岁。上述基础数据比,无较大差异(P>0.05),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即根据医嘱和患者病情进行相应干预,包括病情观察、体征监测、用药干预、生活干预、病情介绍等。
观察组予以临床护理路径:责任护士接到患者后,先进行病情快速评估,明确患者护理需求和潜在风险因素,告知患者疾病出现原因及后期治疗流程,及时回答患者和家属问题,告诉其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减轻患者精神与心理负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入院后第2~3d,嘱咐患者保持卧床休息,协助其取半卧位,保证其呼吸道通畅,及时给予吸痰或排痰处理,密切观察其体温变化,查看其胸闷气促、咳嗽咳痰症状是否改善,并记录其痰液颜色、气味及性质。遵医嘱及时给予相应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入院第4d到出院前,定期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和沟通,向其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和自我护理要点,告诉其保持良好心情对疾病控制的重要性。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有关症状,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实施针对性处理措施。嘱咐患者多次少量饮水,以促进痰液排出。在患者病情稳定期,指导患者逐步减少肠内营养,进行合理饮食;病情恢复期,待患者恢复正常饮食后2~3d便可准许其出院,同时向其科普自我照护方法和疾病预防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血气分析结果、护理满意度。检测两组护理前后、PaO2血氧分压、PaCO2二氧化碳分压及HR心率。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根据患者评分结果,分析其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标准:十分满意为100~80分,比较满意为79~60分,不满意为59~0分。比较满意率+十分满意率=护理总满意率。
1.4 统计学分析
以统计学软件SPSS 24.0处理数据,计量/计数资料(x±s/n、%)用t、X2检验,组间差异显著为P<0.05。
2 结果
2.1 血气分析结果对比
组间护理前PaO2、PaCO2、HR比,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护理后,较之对照组,观察组PaO2较高,PaCO2、HR均较低(P<0.05),见表1。
表1 对比血气分析结果(x±s)
2.2 护理满意度对比
两组护理总满意率比,观察组更高(P<0.05),见表2。
表2 对比护理满意度n(%)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为一种新型护理方式,其通过标准化护理程序的实施,提升临床干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3]。在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者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在患者就诊时,通过全面病情评估和医疗环境介绍,及时了解患者情况,稳定其情绪;之后,动态化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和精神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高其心理稳定性;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纠正其错误疾病观念,帮助其养成良好作息和饮食习惯,不断增强其自护技能,促使临床护理效果的提升。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各项血气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临床护理路径经过对患者进行全程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疾病危险因素,保持药物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及时处理不良问题,促进患者血气指标的恢复。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和对照组比,显著较高。表示临床护理路径可提升护理效果。
综上,给予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者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改善其血气指标,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刘晓莉, 马跃, 张艳请,等. 综合气道护理干预在重症肺炎患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海南医学, 2019, 30(12):137-139.
[2]李磊, 刘奎, 吴磊. 米力农雾化对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患儿的疗效及对BNP水平,心功能的影响[J]. 重庆医学, 2020, 49(9):1429-1432.
[3]王萍, 王思杰, 常海霞,等. 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 2020, 17(10):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