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节能建筑的工程造价管理难点
罗慧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罗慧,. 浅谈节能建筑的工程造价管理难点[J]. 建筑与工程管理,2023.3. DOI:10.12721/ccn.2023.16201.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自身的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节能建筑是未来建设发展的必然方向,在建筑企业乃至整个建筑行业都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过去的建筑仅限于美观,不注重环境保护与资源的节约利用,加之国内群众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从而导致很多材料与资源的严重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阻碍社会发展的棘手问题。基于对节能建筑的工程造价管理难点的分析,我国只有增强建筑节能意识,加强其推广力度,完善其法规措施,落实每一步的施工工作,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节能建筑;环保意识;工程造价
DOI:10.12721/ccn.2023.16201
基金资助:

1 前言

1.1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中国面临着资源匮乏和环境复原力差的国情。全国95%以上的现有建筑在设计上没有考虑到能源效率,消耗了太多的能源。仅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采暖和制冷的能源消耗就占全国年度总耗电量的近30%,在冬季和夏季采暖和制冷高峰期,耗电量高达42%。对大气层的破坏导致了近年来恶劣天气事件的增加,如夏季高温和严寒的冬天。

预计到2035年,全国的电力需求将翻倍,因此必须转变目前的建筑能源消耗。建筑节能有助于从根本上促进节能和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从而缓解中国能源资源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1.2国内研究的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中国的建筑节能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建筑节能变得更加重要,建设部制定了 "节能、节水、节材、节地 "的战略目标。21世纪出现了一个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进入21世纪,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筑业开始意识到要走节约资源、尊重环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环保四项措施 "成为科技研究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无论从经济水平还是科技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建筑业的发展非常明显,经过建设,也使我国的建筑业发展在不断迈进。然而,在建筑业的发展中面临着许多能源消耗的问题,大量的能源总是把原来小面积的房屋能源从原来的30-60米变成100-300米的居住空间,完全浪费了,如扩大居住空间,改善住房,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懂得享受生活,但在这种生活方式下,大量的原始能源被浪费了[1]

2 建筑节能的概述

2.1建筑节能的概念

建筑节能是指在满足相同需求和实现相同目标的情况下,在建筑材料的生产、建筑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中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

2.2建筑节能内容

建筑物的节能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如墙壁和屋顶的隔热,以及选择新的节能材料来实现建筑物的节能。此外,太阳能和地热能可以用于建筑节能,因为它们是可再生资源。节能技术和相关产品被用于节能,例如,太阳能电池板、地热原理以及在建筑照明方面,安装在室内空间的LED照明[2]。在空调方面,节能环保的空调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各种家用品牌的节能产品都有。

2.3建筑节能特点及优点

节能建筑的关键指标是:建筑设计和布局优先考虑自然通风,绿化率至少为35%,建筑间距确保每间房屋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在寒冷的日子里能通过全长的窗户获得两个小时的阳光。节能的特点是有五个关键点[3]

首先,必须减少资源消耗。在设计、施工和使用中,必须减少资源消耗,并从所使用的资源中获得最大利益。例如,在设计中考虑到建筑的形状,减少建筑的外部面积。适当开窗,使用精细的新型节能材料和装饰材料,适当使用模块等。

第二,高质量的表现。建筑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耐久性、涂层、绝缘性和防水性。例如,XPS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挤塑板)可以提供出色的长期绝缘性能,即使在潮湿的条件下也有很高的优点热度,也越来越普遍地被使用。

第三,减少环境污染。使用低污染的材料、清洁能源和生态保护。例如,与其他燃料相比,氢气能源是最清洁的,氢气的燃烧不会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铅化合物或灰尘,除了产生水和少量的氮化氢。

第四, 更长的使用寿命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更长的使用寿命。例如,通过在混凝土梁和板的受拉区分布正确数量的钢筋,可以避免因钢筋过多或不足而造成的损坏,并充分利用混凝土抗压强度增加和钢筋抗拉强度增加的好处,从而提高混凝土梁和板的承载能力。

第五,更多的报废材料应该被回收,以促进再利用,降低成本,避免破坏环境。例如,最常作为建筑垃圾使用的旧木材和木屑,仍然可以直接作为木材使用,但也可以达到使用一切的目的,如改善复合板的工作性能。

与其他普通材料相比,节能建筑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舒适度和成本节约[4]

3 谈建筑节能的工程造价管理难点

3.1建筑节能排解应用意识比较薄弱

谈到建筑,国家的能源消耗是巨大的,许多建筑的建造并不恰当。因此,我们距离达到节能和排放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在许多地方,现有的高楼被拆除,新的高楼被建造,虽然表面上很美,但实际上浪费了大量的能源,不符合节能的目标和宗旨。在一些发达国家,很多建筑历史悠久,外观非常陈旧,但只要能安全使用,就不会被拆除,而是本着节能减排的原则。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在关注现代社会的能源效率,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另一方面,在中国,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绿色建筑。作为节能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元素,节能建筑的概念需要在社会上推广,以加强公众的意识[5]

3.2建筑节能排减技术应用法规措施未完善

建筑节能的概念只存在了较短的时间,其发展也很缓慢。许多地方政府在建筑领域宣传节能减排的口号是 "只打雷不下雨",也就是说,他们表面上谈节能,但实际上兴趣不大,执行不力。

3.3建筑节能推广力度不够

绿色建筑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太陌生了。因此,人们对绿色建筑没有基本的认识,很多购房者对建筑节能没有足够的认识,只注重建筑的外观,不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此外,大多数建设单位、施工管理人员和建筑商都没有意识到建筑节能方面的质量控制。这对公共关系有很大的影响,从基础开始是很重要的。首先让人们了解绿色建筑,然后以更大的影响力来推广这项新技术--建筑的能源效率[6]

4 浅谈建筑节能的具体措施

4.1采取经济激励措施,提高建筑节能的积极性

为了促进中国的建筑节能,应该在社会上宣传建筑节能的概念,提高公众的认识,更好地促进节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公众对建筑节能的热情。此外,中国应该制定更多的新政策,即对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给予不同的奖励,许多大城市也相应制定了自己的绿色建筑补贴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人在这方面进行节能建设[7]

4.2 理顺部门管理体制,形成建筑节能减排合力

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适当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从一开始就在各方面顺利实施建筑节能。各级政府同意共同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建筑系统在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政府也制定和修改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共同促进建筑节能的发展。另一方面,建筑节能仅靠单方面的措施很难实现,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这必然意味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成本没有那么高[8]

5 结 论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要共存,要提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然而,这并不限于在农村和城市地区建立垃圾分类系统或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在建筑方面,也应该有可能通过考虑这一概念并在施工过程中坚持这一概念来创造节能的建筑。节能建筑不仅能保护环境,还能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给我们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生活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齐头并进,同时建筑节能的发展也变得如此,建筑节能应用的意识薄弱,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的法规和措施不完善等,建筑节能项目的成本管理困难重重,我们只能在生活中推广建筑节能的理念,加强宣传,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解决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亚宁.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在节能建筑项目的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2]王海磊.浅析建筑节能理念下的工程造价管理[U].甘肃科技纵横,2011,04:109~111.

[3]朱成波.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1,18:57~58.

[4]周乐.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城市建筑,2013,08:151+173.

[5]王恩茂.基于全寿命周期费用的节能住宅投资决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6]郭婿娟.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李佐军,赵西君.我国建筑节能减排的难点与对策[J].江淮论坛,2014,02:5~9+2.

[8]朱道斋.建筑节能减排政策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作者简介:罗慧:(1999.9.24-),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湖南邵阳,学历:本科,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职称:学生,研究方向:工程造价。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