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多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性问题。作为社会广泛关注焦点,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就业期望值较高,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基于党建工作促进学生就业工作优化和创新,实现就业工作与党建工作的紧密相连,能借助党建力量辅助就业工作发展,化解就业问题,强化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积极引领,取得良好就业效果,确保大学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提升。
1高校党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1.1思想意识困境
受传统的工作思想影响,高校党务工作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党建工作的目标、功能、内容等方面的关联性认识不够深入,没有认识到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途径,缺乏构建大党建的工作理念,高校党建完善的工作体系、模式及路径未能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1.2没有完善组织体系
由于没有完善组织体系,主要体现在基层组织制度上,因为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导致组织体质不健全。虽然存在着制度,也出现形同虚设现象,如随意性较强,制度性较差等等,党建工作不能落实到位。相关组织体系也不够完善。总而言之,由于高校党建工作没有完善组织体系,大学生在入党之后,不了解自身属于哪个基层党组织,对于党组织开展活动也不具备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党建工作没有完善系统制度机制约束,党员自身不了解自身该做什么,如何做,这样就造成党组织地位没有突显出重要作用,出现一些问题,党员自身纪律性偏弱,党员活动出现表面化现象。
1.3传统党建方式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是“以数字技术为手段,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多种大众传播媒介共存、信息化社会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内外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之下,新媒体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人际之间信息传递、数据统计和经验交流的速度、深度、广度,利于青年学生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但同时也意味着传统建设手段的失效,体现在高校党建方面为宣传方式老化、教育手段落后、规章制度不适应新时代要求、学习形式大于内容等,同时党建队伍思想僵化、知识技能落伍等问题也严重制约当前高校的党建效果,制约了高校育人工作的成效。
2高校党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策略
2.1强化顶层设计,完善高校党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机制
首先,从国家层面确立高校党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机制,制定高校党建工作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法规,明确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政治任务,是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提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全面落实高校党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其次,高校党委要做好党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规划布局,结合党建工作的优势和高校自身特点,确立各级党组织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分工和细则,在校内形成无缝衔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网络,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党建“三全育人”体系。最后,高校确立以党建工作为核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科研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合的工作体系,形成以党建为中心,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为放射点的星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链,以党建明确高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向,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质量。
2.2与高校制度建设协同
一是“大思政”与“大党建”协同共建。高校党委要协调统筹学校组织部门、学工部门与思政授课部门,打破部门间各自为战的工作状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顶层设计,让各部门分工协调、目标明确的同时,又步调一致、齐抓共管,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态势。二是专业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建设。高校要创新党务工作机制,跳出旧有的党建思维,大力推进课程思政,从各专业课程挖掘思政教育资源,鼓励党性修养较强的专业教师上党课,支持理论素养较高的高校党务工作者适当上形势与政策课。三是专业教育与思政工作协同建设。结合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工作,在专业教育中融进育人工作,以增强专业教育的工作活力、促进专业教育创新、扩大专业教育的工作覆盖、提高专业教育的辐射能力,推动专业教育向良性发展的方向前进。
2.3优化党建工作模式,推动就业工作发展
首先,持续性关注毕业生党员的长期发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和优化过程中,临近毕业生的学生党员忙于实训实习,会为就业与进一步深造准备,因此很难实现毕业生党员的有效集中,这也是传统党建工作无法推动就业工作发展的主要原因。高校可基于毕业生状态改变传统毕业生党建模式,加强对毕业生的科学化管理,利用校企合作契机引导实习单位参与党建工作,对实习阶段的学生党员进行考察和培养,实时追踪学习者发展状态,以此全方位了解学习者及社会诉求,推动就业工作持续性优化与创新;其次,完善毕业生党员数据库,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价值。毕业生党员参加工作后会成为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完善毕业生党员数据库对其发展脉络进行持续性追踪更新毕业生党员信息,可加强反思,了解社会发展诉求,使毕业生党员为在校大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例如,邀请毕业生党员为在校学生进行系统性指导,通过已就业的学生为学习者提供相关就业信息,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性。毕业生党员在工作后会积累一定工作经验,邀请其参与学校讲座能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系统性指导,充分发挥校友力量,提升高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再次,评选优秀就业毕业生在高校可举办评选活动,通过表彰大会以及新媒体报道等模式,对优秀就业学生党员进行科学宣传,以此形成带动效果,向正在学习的非毕业班学生传递正确的就业观;最后,开展党员相关的就业研讨会。为帮助应届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可在每年开学季引导学生展开就业研讨,邀请已就业的学生党员现身说法,强化对大学生的针对性引领。记录学生党员的就业方案,旨在发挥党建工作价值和作用,党员参与毕业生就业相关工作,强化对大学生的针对性引导,能强化对学习者的全方位关怀。
结语
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作体系,但从近几年在校生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创业率来看,实效性还有待提高。高校党建具备成熟的工作体系、广泛的群众基础、丰富的攻坚克难经验,主导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历史、时代及国家发展的选择。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高校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高校党建工作应积极探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机制和路径。
参考文献
[1]刘佳.习近平新时代高校党建思想的理论内涵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2):12−16.
[2]王伯庆.就业蓝皮书:2020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3]王洪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J].江苏高教,2021(1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