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衣食住行方面,人们的要求和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猪肉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这促进了养猪行业的发展。猪瘟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疾病,一旦出现就会快速传染,对猪的生命造成巨大威胁,同时也造成了人员恐慌。因此,研究和分析猪瘟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极为重要。
1猪瘟病毒致病机制
猪瘟也被称为烂肠瘟,欧洲地区称之为古典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发的具有高传染性和致死率的传染性疾病。猪瘟是致使猪感染瘟疫的主要病毒,病猪免疫抑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猪瘟病毒吞噬了机体的淋巴组织,致使猪免疫系统受到影响。由于猪瘟病具有特殊性,其潜伏期不等,病毒破坏力也不同,因此可分为四种:①最急性型。当猪瘟刚刚开始流行的时候其病毒烈性往往最高,或是在病毒刚刚产生的地方,这时感染的病猪会全身痉挛,并且伴随着体温急剧升高,出现四肢抽搐的状况,猪身出血或有了血斑点,经过不久一段时间就会死亡。②急性型。急性型是指病猪发病速度较快,潜伏期短,病猪精神较差,不愿与同伴玩耍,体温上升,没有想进食的欲望,肚子上有血迹和血斑点,伴随着呕吐等症状,眼部有水肿现象。小猪的病猪会出现磨牙、倒退、转圈等症状。③慢性型。病猪精神比较差,体温一般亦都无较为明显程度之突然升高者;没有想要吃东西的欲望,后期走路很慢,较为懒惰,眼睑下有少许水肿现象;发病严重时全身无法自主站立,呈游泳状,体表上没有其他异常。④非典型。非典型猪瘟又或有人又叫温和型猪瘟,断奶一个月后才出生的仔猪容易患病。患有猪瘟的病猪胃寒容易堆积在一起取暖,食欲会持续减退;上眼睑明显肿胀疼痛,站立行走不那么稳,行走比较困难,甚至有时候会突然出现神经症状。【1】
2.诊断方法
2.1临床诊断
病猪症状表现一般均为精神极度沉郁,行动变得缓慢,食欲显著变得差甚至出现拒食,腹部等均有少量出血点或有出血斑。通过详细了解病猪的症状发病的经过、发病猪头数、接触传染途径以及其他发病症状可初步确诊。
2.2实验室诊断
在我国,对于猪瘟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已经比较完善。一般技术有兔体抗原交互分离试验、病毒抗原检测、病毒分离、病毒核酸检测等方法。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积极发展医疗事业,培养医疗专业人才,积极设立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实验室等。我国的医疗实验室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生产出了一批较为先进、有效的医疗产品。对于猪瘟而言,实验室可以通过一些试验方法来区分正常的猪和患病猪,从而达到诊断猪瘟病和预防的效果。
2.3兔体交互试验
猪瘟兔化弱毒苗会使兔的体温升高,有致热作用;但是猪瘟病毒感染并不会立刻导致猪体温迅速升高,会逐渐使对其产生抗体。把病料组织液注入接种试验兔,7d后可再重复注射猪瘟兔化弱毒苗。对实验兔体的体温进行检测,如果没有热型反应,则代表实验样本已感染上猪瘟;反之则为未受到感染。刘志科等在对一例典型的猪瘟病例进行的临床诊断实验中首次采用到了兔体交互实验,通过对照的方式发现了病毒感染体,区分出了病猪。
2.4病毒抗原检测
近年来,ELISA方法在猪瘟抗原检测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ELISA的检测诊断方法主要还包括双核抗体夹心ELISA检测、竞争ELISA检测、AC-ELISA检测以及依赖核酸序列的扩增技术等。该技术检测灵敏度良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通过科学的实验方式和验证方法可以很好地区分出病猪,并且还可以很有效地防范猪瘟病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检测猪瘟的方法。
2.5病毒分离
病毒分离具有较为严谨的实验流程,首先是淋巴结、扁桃体、肾脏、回肠炎等病毒感染密集区域的采样,然后要通过多种方式和多层步骤来分离鉴定。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检测出病毒,并且十分有助于病毒原体的保存,但缺点是实验效果较差,花费医护工作者太长的时间。
3.防控措施
3.1常态化防控措施
强化猪瘟常态化防控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开展生物安全防控工作,采取隔离、消毒、检测、杀虫灭鼠等措施,注重每个细微环节的处置,切实阻断病原传入,并将每天排查和检测情况作好记录。
3.2人员管控
所有人员(包括新入职员工、休假返场员工)在事业部指定隔离点进行7小时隔离,隔离期间人员严禁私自进出房间,隔离衣物等物品经高温消毒后送到指定隔离点。隔离期间除手机、银行卡、身份证(每日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等可以随时携带外,其余物品全部交由负责生物安全的人员存放在指定地点管控。隔离期间场外人员非特殊情况,一律不得人场。如必须进场,首先进行采样检测,两次检测合格后由专人负责送至猪场,在门卫洗澡后换门卫专用的隔离服,在猪场门卫处进行4小时隔离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生活区,到生活区洗澡更换生活区专用衣服,再次采样检测合格,4小时后方可进入生产区。
3.3物资管控
物资进场管理由门卫穿防护服,戴上一次性鞋套、手套,对一切进场物资先采样;然后用复合酚或次氯酸钠等喷雾消毒,静止等待检测结果。除蔬菜、鸡鸭鱼类等生活物资外,其余生产物资和绝大部分生活物资均按月上报采购计划,做到集中入场、采样;统一迷雾消毒后,放置物资间进行臭氧消毒4小时,采样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生活区门卫处,再次臭氧消毒4小时后进场。蔬菜、水果、鸡鸭鱼类:先外包装和菜品采样,使用60ppm泰洁净浸泡30分钟消毒,放置物资间进行臭氧消毒后送到食堂。疫苗、精液类:先外包装和物品表面采样,在门卫处去除泡沫箱或外包装,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疫苗瓶身和精液包装,待检测合格后通过场内提前备好的泡沫箱送到场内生产区冰箱内。保健药、治疗药等必须去除外包装,先采样,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在门卫室货架上熏蒸消毒48小时后,检测合格后再转入场内,必须再次熏蒸,消毒4小时后才可以送入生产区。其他物资及快递:均在场外门卫处去除外包装采样,猪瘟检测合格后,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再熏蒸消毒48小时后,再送至场内门卫处消毒4小时方可进入物资仓库。
3.4车辆管控
除饲料车及公司的拉猪车通过严格消毒后进场外,其余任何车辆不得进入猪场。饲料车、拉猪车通过场外严格规范的清洗、消毒、晾干后,进入到场内门卫处消毒池对轮胎进行3%烧碱消毒后,方可停靠到指定位置(由专人负责复检执行与监督)。无害化处理中心收集病死猪时,车辆均必须停放在场内后门,通过专门设置的通道将病死猪传递到车内,期间场内人员不得接触兽医站人员或接触收集死猪的车辆(由专人负责同时现场监控)。
3.5实验室检测与监测
每日病死猪等其他异常猪只必须进行pcr检测,且当天出结果,每周1次对场内风险管控点进行一次环境采样筛查,做常规监测。人员在门卫处隔离期间连续进行采样检测,结果为阴性后方可进入生活区隔离一天,第二天方可进入生产区。猪只调入前必须对各个区域和调运的猪只进行采样筛查,筛查后的结果阴性后,方可允许调运。
3.6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猪瘟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目的是通过激发猪体内的免疫反应,提高猪对猪瘟病毒的抵抗力,从而有效降低猪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它作为生猪免疫中的基础,还能一定程度上控制、降低生猪感染其它疫病的风险。目前,我国猪瘟疫苗效果良好,性能稳定,种类多。疫苗接种前,需要对养猪场的环境以及猪群的健康状态、养猪场规模以及猪瘟情况进行系统化的调查,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免疫程序以及免疫措施,根据具体的标准流程进行免疫。同时,需要使用超前免疫和重复免疫手段,确保仔猪能够受到相应的保护,以免增加疫病传播的风险。进行猪瘟疫苗的接种,在猪瘟肆虐的地区,需要在仔猪产下后立即进行接种,等到仔猪生长到60日龄之后,还需要再次接种,种猪群需要每年两次,促进免疫能力提升。在病毒肆虐时,若存在无法判断是否患有病症或者其他遭受威胁的猪,可以使用猪瘟疫苗作为预防疫苗进行接种。在接种猪瘟疫苗之后,可以适当配合甘草剂、黄芪多糖以及维生素B1等进行结合防控。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医疗行业和其他经济产业得到了极大的进步,然而我国目前猪瘟病仍然长时间存在,并时不时地产生发病现象,猪瘟二重感染和猪瘟免疫反应失败这样的异常现象会经常发生。所以,社会力量对当前加强养殖猪群动态监测、防控生猪疫病感染等方面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对生猪养殖、防疫、疫病诊治技术应用等几个方面的改进和研究,我国的医疗行业和养殖产业的进步,加之广大群众和养殖业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猪瘟在我国一定会越来越少甚至彻底消灭。
参考文献:
【1】.翟宇.猪瘟病毒致病机制及猪瘟诊断防控措施.【J】.兽医导刊.2017.0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