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进行水产养殖过程中,最核心的疾病防控理念就是加强预防,如果能够有效提高水产动物的自身免疫力,那么在进行水产养殖期间就可以避免因使用药物治疗水产动物疾病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水产品的食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现如今,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绿色渔业,水产技术人员开始普遍追求如何采取措施减少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非药物防控技术的应用极为关键。
一、保持池塘环境稳定,减少应激反应
“变”是病害产生的主要源头,所以,为了减少水产动物病害的发生概率,就应该为水产动物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一般情况下,当环境突然发生变化之后,在鱼的体内将会产生生理变化,导致鱼患病,也被称之为应激反应,当鱼难以适应环境变化时,就会降低自身的免疫力,如此将必然会增加疾病的发生概率,增加鱼的死亡量。所以,为了能够减少应激因子,最主要的一项措施就是要保持环境稳定。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水产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环境出现突变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天气的突然变化导致养殖环境中的藻类大量死亡,改变了水质。第二,养殖人员没有按照要求正确使用鱼药,导致环境中的浮游动植物被大量杀死,这也是导致水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第三,在运输鱼苗和亲本的过程中,未能加强对温度的控制,甚至部分水产动物的苗种直接接触空气,明显增大了应激反应的发生概率。第四,在高温季节对成鱼进行轮捕,也会导致鱼出现应急反应,增大了病害发生概率。
二、注重食场环境,补充有益菌种
鱼群会集中在食场进食和排泄,当鱼群大量集中时,将会快速增加耗氧量,而且会积累大量的排泄物,所以食场拥有着比池塘其他区域更加复杂的环境。因此,要想有效防治病害,就要加强对食场环境的管控。养殖人员可以在鱼群集中的情况下将消毒药和杀虫药泼洒到食场之中,不仅可以获取较好的消毒效果,而且经济优势突出,方便养殖人员操作。养殖人员需要将食场设置在池塘的北方,朝向南方,将食场的深度控制在两米左右。为了能够保证鱼群在集中饮食和排泄时有充足的氧气,可以在食场中设置增氧设备,并将氧化性底改剂定期抛洒在食场中,使食场中的高溶氧状态能够长期保持下去。
为了能够快速抢占生态位,养殖人员可以将有益菌定期泼洒在养殖区域,将有害菌的营养夺取过来,如此可以对有害菌的繁殖过程加以抑制。当养殖环境在进行全面消毒之后,养殖人员需要在药物抛洒之后24小时后将有益菌抛洒到池塘之中。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池塘消毒的24小时之后,药物的药力将会消散,如果此时不能将有益菌补充到池塘当中,那么此时水池中占据生态位的将会变成有害菌,对有益菌的繁殖造成抑制。
三、加强营养管理,提高水产动物的抗病能力
1、将有益菌和免疫增强剂添加到饲料中
养殖人员可以将免疫增强剂和有益菌添加到饲料当中,这样可以使水产动物的肠道始终保持健康状态,促使水产动物能够正常消化和吸收,同时,还可使水产动物体质和免疫力有明显增强。养殖人员可以在饲料当中添加酶制剂和免疫多糖等,需要根据说明书确认有益菌和免疫增强剂的添加量。
2、选择优质饲料,减轻水产动物的肝脏代谢负担
因为在制作水产动物饲料时会使用部分有毒有害的成分作为原料,比如黄曲霉毒素和芥子苷等原料,就会伤害水产动物的机体健康,长期将饲料投喂给水产动物,必然会增加水产动物的肝胰脏负担,降低水产动物的免疫力,明显增大病害的发生概率,以至于水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明显降低。所以,养殖人员在对饲料进行选择时,需要重点查看原材料中是否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者是对含有毒有害原材料的饲料进行处理,降低或者是直接去除其中的有害成分,如此可以加强对病害的防控。到目前为止,养殖人员可以通过使用膨化饲料来增强水产动物的体质,降低有毒有害物质对水产动物的侵害,加强对水产动物病害的有效防控。
四、保持水产动物机体完整,减少病害侵袭
当水产动物的身体表面有创伤口的情况下,就会为病原体创造侵入水产动物体内的机会。所以,只有保证水产动物的躯体完好,那么就能够有效减少病原体的侵入。因此,养殖人员需要重点研究如何避免对水产动物躯体造成伤害,或者是当水产动物受伤之后,如何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快速治愈。一般来说,条件致病菌是水产动物疾病病菌的主要种类,也就是说,如果在池塘中含有爆发性鱼病的分离菌,并不会对水产动物造成感染,但是 如果水产动物体的表面受到损害,那么感染率将会急剧上升。一般情况下,会有以下几种方式导致水产动物受到伤害。第一,机械性受伤。在对水产动物进行捕捞和放养的过程中,因为所操作的机械器具对水产动物机体造成损害。所以,在向池塘中放入苗种之前,需要在高锰酸钾20mg溶液中浸泡苗种。第二,药物损伤。由于局部区域的药物浓度过大,导致对水产动物的皮肤等部位造成明显损伤,尤其是养殖人员在使用药物浸泡法对苗种进行消毒处理时,由于药物浓度控制不当,更容易发生药物性损伤。第三,受到寄生虫的寄生而导致水产动物机体产生损伤。在水产动物体内会有车轮虫和指环虫等寄生虫的寄生,寄生虫不仅会从水产动物体内汲取营养,还会破坏机体,导致细菌从受损伤处侵入水产动物体内,引发病害。
五、改善池底环境,呈现氧化状态
在夏季到来时,池塘当中会大量繁殖蓝藻,而且亚硝酸盐和氨酸含量也会超出标准,而导致此类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池塘抵制发生恶化。组成池塘底质的主要成分是残留的饵料和水产动物的粪便以及微生物等等,它既可以为池塘水体提供能量,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和病原体,许多条件致病菌和寄生虫都是从池塘底泥中繁殖出的,一旦出现底质恶化的情况,那么将必然会使寄生虫和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加大水产动物的病害发生概率。所以当夏季到来时,必须要提高对稳水控水的重视,对池塘底质加以改善。对池塘底质进行改善的根本在于减少池塘中的氧债,使池塘底部的氧化还原电位有所提升,确保池塘环境更加稳定。另外,有70%的有害菌喜欢在无氧和酸性环境下繁殖,所以,要想有效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就应该确保持池塘底部有充足的营养。养殖人员可以在投饵区采取微孔增氧养法,也可采取化学增氧法直接向底部投放片剂。另外,也可借助机械进行池底增氧,在天气晴朗时,养殖人员可以使用叶轮式增氧机对池塘进行搅拌,如此一来,可以向池底输送富氧水,并且翻出底部的贫氧水和有害物质,破坏有害菌的繁衍环境,保证水产动物的健康。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水产养殖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加强对病害的防治。养殖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种苗和饲料的品质,并加强对池塘环境的管控,为水产动物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以确保水产动物具有完整的器官功能。另外,养殖人员还应该控制药物的使用,以免对水产动物造成刺激,如此可以实现对水产养殖病害的非药物性防控。
参考文献:
[1]李明月,柯青霞.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22):55-58.
[2]沈水胜.当前水产养殖病害防控重点[J].农家致富,2020,(13):43.
[3]夏玉秀,宋丽芬,于丽.现代水产养殖的常见病害和防控策略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02):237-238.
[4]魏春丽,徐莹.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8,(0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