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患者护理中疼痛管理的实践与研究
曾琪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曾琪,. 血液科患者护理中疼痛管理的实践与研究[J]. 国际护理学,2024.8. DOI:10.12721/ccn.2024.157074.
摘要: 疼痛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是人们最基本的感受之一,不仅会引起生理上的痛苦,还会为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带来严重的影响。而对于血液科患者而言,疼痛问题更加突出。血液系统疾病本身即会出现疼痛,加之治疗期间各种侵入性操作使得疼痛加剧。因此,如何有效管理血液科患者的疼痛,成为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分析血液科患者疼痛的特点,探讨影响疼痛管理的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旨在为血液科患者疼痛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血液科;疼痛管理
DOI:10.12721/ccn.2024.157074
基金资助:

疼痛管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血液科患者而言,其在治疗过程中常会遭受剧烈的疼痛,如化疗引起的粘膜炎症、骨髓穿刺引起疼痛、躯干和肢体的神经痛等。有效的疼痛管理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能促进其身心健康,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预后。相关研究发现[1],对于白血病患者,及时有效地控制疼痛,不仅能减轻其痛苦,还能使其更好的配合化疗等侵入性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如果能妥善管理其在骨穿刺、椎体成形术等操作中的疼痛,不但能减轻其痛苦,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因此,探讨血液科患者护理中疼痛管理的实践与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血液科患者疼痛的特点分析

1.1疼痛类型多样化

目前,血液科患者面临的疼痛类型呈多样化。一方面,由疾病本身所导致的疼痛最常见,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均能引起骨痛、关节痛等类型的疼痛。这些疼痛一般源于肿瘤细胞对骨骼的侵犯和破坏,为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2]。另一方面,治疗期间也极易会出现疼痛。化疗、放疗等强烈的治疗手段,通常会引起粘膜炎症、皮肤损伤等,造成黏膜疼痛、神经痛等。相关研究表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并发症如移植物抗宿主病,也可导致疼痛的发生[3]。另外,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也极易会引起组织损伤性疼痛。可见,这些多种来源的疼痛交替,为血液科患者带来了多样化的疼痛体验,如部分患者同时存在骨痛、神经痛和粘膜疼痛等,加大了疼痛评估和管理。因此,血液科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时,应充分考虑疼痛的多样性,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进而有效控制疼痛。

1.2疼痛强度波动大

由于血液疾病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治疗期间产生的并发症,患者通常会经历阵发性的剧烈疼痛和持续性的隐痛。部分患者可能在某时间段内感到疼痛消失,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再次出现。此疼痛强度的反复波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4]。如白血病患者在化疗过程中,会因骨髓抑制而出现强烈的骨痛,部分患者在休息时疼痛并不明显,但活动时即会立刻出现剧烈疼痛,以致于其难以从事日常活动;如血友病患者,关节出血可能在某段时间内一直持续,使患者感受到持续性的隐痛,影响睡眠。但有的时候,出血会突然加重,关节也会急剧肿胀,从而导致疼痛加剧。整体而言,患者一般无法预测何时会出现剧烈疼痛,对自身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此需要医护人员给予专业的疼痛管理。

1.3疼痛持续时间长

不同于其他疾病,血液疾病及其治疗通常会引发持续性的慢性疼痛,此种持续时间长、难以缓解的疼痛,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困扰,如部分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期间,一直感到骨骼隐隐作痛,难以入睡,日常活动也受到极大限制;对于淋巴瘤患者来说,肿瘤压迫神经极易会导致持续性的神经痛,部分患者甚至数月都难以摆脱痛苦[5];对于地中海贫血患者,由于慢性贫血而引发的酸痛感会伴随其整个治疗过程。可见,这种持续时间长的疼痛,不仅使患者身心俱疲,也极大影响了生活质量。患者一般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学习,人际交往也受到阻碍。对于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抑郁等并发症。因此,医护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血液科患者的慢性疼痛,采取综合性的疼痛管理措施,帮助其缓解痛苦,重拾生活的希望。

2.血液科患者疼痛管理的影响因素

2.1患者因素

在血液科患者疼痛管理中,患者的年龄、性别、心理状态等均会影响疼痛的表现和疗效。细化而言,患者的年龄差异会影响疼痛感受。通常情况下,儿童和老年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相对较低,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加剧了主观疼痛体验[6]。相比之下,中年患者往往能更好的应对疼痛,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管理;不仅如此,患者的性别也会造成一定的差异。研究表明,女性较男性更易产生慢性疼痛,且疼痛值较低,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因素有关。对此,医护人员在制定疼痛管理方案时需要考虑性别差异。排除年龄和性别,患者的心理状态也会影响疼痛的表现。部分患者由于害怕、焦虑或抑郁等情绪障碍,会放大疼痛的感受[7]。相反,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提高疼痛耐受力,增强应对能力。因此,在疼痛管理中,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整体来说,血液科患者自身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和心理状态,均会对疼痛表现和管理造成影响。所以,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疼痛管理的有效性。

2.2医疗团队因素

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沟通能力以及对疼痛管理的重视程度,均会对患者的疼痛管理造成影响。一方面,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了疼痛评估和治疗的质量。只有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医护人员才能更好的识别患者的疼痛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相反,如果医护人员对疼痛机制了解不足,则难以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影响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尤为重要[8]。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制定更加贴合患者需求的管理方案。相反,如果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较差,未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患者会难以积极配合治疗,从而影响疼痛管理的效果。另外,医疗团队对疼痛管理的重视程度也是关键因素。只有医护人员真正认知到疼痛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才会将其作为治疗的重点,采取多学科协同、全方位干预的方式。反之,如果团队对疼痛管理重视不够,患者的疼痛诉求会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处理。因此,医护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患者提供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2.3环境因素

医院的物理环境设施、护理管理措施以及医疗保障制度,均会对患者的疼痛管理产生影响。针对医院的物理环境设施而言,如果患者所处的病房布局合理、设备完善,能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有助于减轻疼痛[9]。相反,如果医院环境嘈杂、设施陈旧,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焦虑情绪,使疼痛加剧。因此,医院应不断优化硬件环境,以营造利于疼痛管理的就医氛围;针对护理管理措施而言,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如定期评估疼痛情况、予以针对性止痛措施,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体验;但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低、服务态度差,会直接影响到患者对疼痛管理的满意度。因此,医院应加强护理团队的培训,提升其疼痛管理的能力。

3.血液科患者疼痛管理的策略

3.1加强患者教育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全面介绍疼痛的生理机制、常见评估方法和治疗措施,增强其对疼痛管理的认知。同时,指导患者学会运用简单有效的自我止痛方法,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有效缓解和控制疼痛。细化而言,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讲解疼痛的生理机制,帮助患者更好的理解自身的疼痛情况,从而主动配合治疗。同时,医护人员也应向患者介绍常见的止痛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理疗方法、康复训练等,使患者全面了解各种治疗手段的原理和适用范围,同时教会患者运用简单有效的自我止痛方法,如冰敷、呼吸放松等,提高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能力。

3.2优化医疗团队协作

医护团队应定期召开多学科联席会议,邀请医生、护士、康复师等各专业人员参与,共同分析患者的疼痛情况,评估既往治疗效果,并对下一步的管理措施进行深入探讨,由此不但能充分发挥各专业人员的专长,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而且还能促进医护团队之间的密切配合,增强整体管理效能。同时,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渠道,通过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定期沟通会议等方式,实现患者的疼痛评估数据、用药情况、治疗反馈等关键信息在团队成员之间的快速共享,由此不但能帮助医护人员全面了解患者的疼痛状况,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还能避免信息断裂,确保治疗措施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3.3完善疼痛评估机制

医护人员应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数字评估量表(NRS)等公认的疼痛评估工具,定期对患者的疼痛程度、类型、部位等进行系统评估,并记录在患者的电子病历中[10]。不仅如此,还应评估患者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呼吸频率等,以全面把握疼痛对患者生理状况的影响。同时,密切关注患者主观感受,通过与患者的亲密交流,倾听其对疼痛的描述,了解疼痛对日常生活、情绪状态等方面的影响,这有助于医护人员更好的理解患者的疼痛状况。在实施疼痛管理措施后,医护人员应利用疼痛评估量表对患者的疼痛变化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并结合患者的反馈,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并向患者家属详细解释疼痛评估的重要性,促使其主动参与到疼痛管理的全过程当中,进而增强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和配合度。

3.4提升医护人员能力

医院应定期组织系统全面的疼痛管理培训,包括最新的疼痛评估方法、常见疼痛类型的识别与处理等内容,确保医护人员掌握全面系统的疼痛管理知识。针对不同岗位的特点,开展分层分类的培训,使医护人员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疼痛管理策略。同时,定期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挂钩,引导医护人员主动学习和提升。不仅如此,医院还应当为医护人员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设备支持,激发其创新热情,不断推动疼痛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

3.5优化医疗环境

医院应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增设户外花园等休息区域,使患者能远离病房的拥挤和嘈杂,同时配备先进的医疗监护设备,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由此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不仅如此,医院也应提供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如采用柔和的照明、优雅的装饰等;设计合理的诊疗流程,尽量缩短候诊时间,减少患者的不适感;配备贴心周到的医护人员,主动询问患者的需求,给予耐心细致的服务。这些均能使患者感受到医院的人文关怀,进而帮助患者缓解其对疼痛的焦虑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效的疼痛管理是血液科患者护理的关键。医护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同时医院也应当建立健全的疼痛管理机制,为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不仅如此,医患双方的密切配合也是成功实施疼痛管理的关键所在。通过持续的临床实践和实证研究,相信能进一步完善血液科患者疼痛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切实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推动血液科护理事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杨慧,赵红艳.血液病患者疼痛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19(5):460-463.

[2]G M ,A V,V T,et al.Prevalence of pain in the departments of surgery and oncohematology of a paediatric hospital that has joined the project "Towards pain free hospital".[J].La Clinica terapeutica,2019,167(5):156-160.

[3]张小萍,朱玉辉,秦喜.疾病专项管理干预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滤过期间合并肌肉疼痛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07):146-148.

[4]马云飞.血液科化疗患者综合护理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23):153-155.

[5]张琳,崔岩,解文君.血液内科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19,17(25):3187-3189.

[6]田青,姜亚芳,王亚楠.血液透析患者慢性疼痛及其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血液净化,2018,17(03):201-203.

[7]张颖,刘雪琴,刘晓辉,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疼痛评估与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军事护理,2023,40(05):97-101.

[8]饶茜,曾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疼痛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2,19(01):208-211.

[9]刘洁,张晶.血液科患者疼痛评估及管理的护理实践.中华护理杂志,2019,54(4):548-552.

[10]路颖,王鹂.血液病患者疼痛管理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实用肿瘤学杂志,2021,36(3):275-28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