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主要是通过河道沿岸截污控源、河床清淤疏浚、岸带修复、水生态修复、绿化亮化、调水补水以及智慧河道等分部工程,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的“消黑”指标,治理阶段后的运维工作包括截污管网、调水管线、泵站、曝气、闸坝等设备设施、绿化景观等工程的管理,河床持续清淤以及水生态修复的维护等。但要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长治久清目标,需要后期运维阶段持续以河道水生态平衡、水域陆域保洁养护、雨水排口上游管网的高效管理、水质智慧监控等维护内容作为运营工作重心,保证河道水质长期稳定达标。本文基于宿州市主城区黑臭水体运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出发,从水生态维护、排口管理以及智慧运营等三个方面阐述,以期为各地黑臭水体运营维护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
一、水生态维护方面
沉水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向水体释放氧气,有利于保持水的氧化状态,促进有机污染物的氧化分解,其叶面与水体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可以成为“生物膜”的附着物体,吸附颗粒物、提高水体透明度的同时,直接吸收水中的营养盐,降低营养水平,抑制浮游藻类生长。
河道曝气是根据河道受各方面影响导致的低氧状态,利用曝气对对水体进行人工干预,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抑制底泥氮、磷的释放,使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净化,同时,为河道增加局部水动力,改善河流的水质。
宿州市的河道治理在水生态治理阶段,沉水植物配置多数为75%苦草、10%马来眼子菜、5%轮叶黑藻、10%金鱼藻,种植密度75-150株/平方米;人工增氧及进水处理方面设置推流曝气、喷泉曝气、管式曝气、线性纳米曝气、EHBR膜等曝气及膜处理方式。以铁路运河为例:自2020年至今的运维阶段,其河道下游约4万㎡范围内黑臭水体四项指标常年稳定在透明度100cm(清澈见底),溶解氧8mg/L,氧化还原电位160mv,氨氮0.5mg/L,总磷0.1mg/L,总氮2mg/L,CODmn4mg/L左右,达到地表水准Ⅲ类水标准。但在运维过程中,不免有本土及上游外来沉水植物及藻类入侵,为避免建成后的生态平衡遭受破坏,需要定期对河道的沉水植物进行收割、除杂等工作,同时需要对水生动物、藻类进行合理控制,以维持生态链稳定。
二、排口管理方面
因雨水排口上游雨污分流不彻底导致的雨污混排和初期雨水带来的地表径流污染,致使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含量提高,时刻对河道水质带来严重的风险,为保护河道水生态,现阶段的河道治理采用了多种“海绵城市”措施,如:雨水花园、植草沟、初期雨水收集池等,雨水收集池作为雨污切换装置,将初期雨水截流至污水管道,的确可以有效的保护自然水体,但城市大规模的新建收集池,势必增加地方财政负担。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要坚持水岸同治原则,强力推动地下管网排查治理、以及雨污分流和管网能级提升工程,做到水陆同治;另一方面,可考虑在雨污混流排口处设置生物碳纤维和水生植物拦截净化设施,或在入河排口建设物理过滤、沉淀或化学絮凝沉淀等一级强化工艺设施,快速去除雨污混合水中的颗粒物,协同吸附去除有机污染物、磷酸盐等,避免颗粒物在城市水体内再次沉积并导致水体黑臭的技术措施。
三、智慧水务运营方面
宿州市主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建设的智慧水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水质监测管理系统、设备运维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移动应用系统组成,通过物联网与大数据的应用结合,实现对河道运营管理的数据统计化、运维信息化、动态预警智慧化,实现对河道的智慧化综合监控、水质监测、运维调度、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同时,辅助运营决策,提高水环境管理能力及水质保障能力。在运维过程中,要不断优化智慧水务管理平台,为黑臭水体运营维护提供运营技术支持。
结语: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后的运营维护是一个系统工作,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在地方政府多部门联合、保障治理措施的科学落地与贯彻执行的基础上,更需要做好运营期的一系列技术管理工作,以保障水体治理成果的长效稳定。
参考文献
[1]金正家. 城市河道治理难点及环境修复策略研究[J]. 水利技术监督,2021,(09):112-114.
[2]吴霄琦. 生物促生剂修复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的曝气协同作用研究[J]. 陕西水利,2021,(08):140-141+148.
[3]李传镇,刘娜. 城市黑臭水体污染分析及治理技术研究[J]. 节能与环保,2021,(07):72-73.
[4]胡朝伟,李利红. 探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与水质长效改善保持技术[J]. 环境与发展,2020,32(11):67-68.
[5]王瑶.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现状分析与展望[J]. 供水技术,2020,14(02):38-41.
[6]李强. 浅析城市黑臭水体成因及其治理方法与策略[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0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