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占全球的25%,但是国土面积却低于全球总土地面积的2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增长,工业化建设使得国家对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逐渐提高,随之而来的却是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区域中的土地污染污染,产地中发生了堆积保存以及其他形式的场地污染,这些污染都给周边的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进一步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水文地质勘察指的是对污染现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检测,通过水文地质条件进一步确定污染场地的污染程度,然后根据勘察到的水文地质条件数据,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治理对策。
1污染场地调查概述
污染场地调查指的是对发生污染的地区的污染程度和种类进行勘察,根据勘察的结果制定科学可行的治理和管控方案。
可以将污染场地勘察任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识别污染类型,也就是确定现场环境主要存在的污染问题。其次是采样和分析阶段,也就是进一步确认现场的环境是否受到污染。一般来说通过第一阶段的评价就可以明确该场地是否已受污染。工作人员需要全面仔细的勘察该地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并进一步对周边的土壤和水资源进行采样并检测。最后是制定现场生态污染风险评估和防治策略,如果发现现场的确受到的污染比较严重,就要在最后这个阶段进行整体详细的污染程度评估,并确定污染范围,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
2污染场地水文勘察的意义
对发生污染的区域进行地质和水文调查是我国地质勘察工作中的一种关键技术,在发生污染的场地进一步调查该地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具有重要的作用。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可以进一步明确受到污染场地内各土层的渗透性,从而判断土壤的隔水和渗透层的布局与特点,这些信息可以进一步帮助现场水文地质勘察人员确定相应的模型、污染土壤采样区域深度以及决定地底水监测井的深度并为后续的滤网位置确定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有效地节约了地质勘查工作的经费投入还可以提高勘察结果的准确性。
在新时期通过加强对水文地质勘察技术的研究,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有效的减少一些污染场地中对土壤的破坏。
3污染场地水文地质勘察技术及要点
3.1技术方法
3.1.1钻探法
污染产场地钻探对比以往的岩土勘察项目来说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首先需要将土样保持物理原状性,此时污染场地状态和传统岩土项目原状样钻取的使用方法相同。其次是要保持同样的化学原状性,在该方法中钻探法的应用要点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在钻入过程中最好是不采用或烧是用洗液最佳,比如通过振动螺旋转入和直接推入等方式进行钻入。其次就是在采样过程中最好选择压入式灌入式或旋转式三种方法,采样器通过选择合适的长孔或活塞式的薄壁采样器为宜,常用的还有denison采样器和pitcher采样器,我国常用的钻探法采样设备往往是基于这两种采样器改造出来的。
3.1.2物探法
地球物理勘探法是一种非侵入性测试方法,尤其是可以达到迅速检测和低成本的效果,在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探工作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优势。
自然界中的土象是三象土及故象叶象和气象污染物质进入将会导致土壤中水分的成分增加,或是水被其他污染液替代,导致土壤性质发生变化。土壤中介入污染物后,将会导致电阻率发生降低,因此可以结合相关理论和实际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进行归纳,通过电阻率法,电磁波法以及地质雷达等方式,可以进一步高效的展开污染场地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勘探。
以上列举的几种物探方法中,电子法和地质雷达法是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直接勘探出污染物引发的土壤异常状况,其他几种方法尽管无法直接确定采集污染的范围,但是也能够勘察出土壤地下的实际结构状况,从而确定污染物主要存在的位置,为污染范围的确定提供现实依据。
3.2技术要点介绍
3.2.1勘察点分布与深度要点
首先识别污染物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土壤取样和地下水监测,在具有潜在污染的地点设置三个以上的勘探点,地下水污染监测点的数量也要多于三个。
其次详细调查阶段要合理布置,适用于整个范围的污染场地网格,或者可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判定,需要加密网格的具体区域。
第三,如果低含水层属于潜水含水层,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一定要监测含水层的底板,但不能揭穿底板,如果第一含水层是承压含水层,一定要在明确景深的前提下进行,全面中控,监测井也需要进一步揭露到含水层,并进入含水层0.5米厚为宜。
3.2.2土壤取样要点
根据实际的土壤污染状况,开展相应的调查并作出阶段性的结论,确定现场的实际情况和下层土壤的采样深度,保证最大深度内没有受到污染的地区,一般来说土壤采样的深度不高于15米。
4地质勘查方法的具体使用
4.1勘察内容
为了顺利的促进水文地质勘察任务的开展一定要在前期确定详细的勘察内容,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在开展勘察工作之前需要大致的了解场地周边的环境以及预估现场的污染状况。
正式开展勘查工作后,需要结合实际勘察工作的结果,充分的找出污染源和发生污染的原因,根据实际的勘察结果,进一步确定污染的危害大小并在勘察到的水文地质条件结果的支持下,确定该地区水环境污染涉及的范围和层次,从而为后续的污染情况治理工作提供有用的依据。
4.2勘察收集技术重点
为了进一步提高污染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需要在勘察环节收集场地内部的土壤样本和水样,通过分析样本的检测结果,进一步判断场地的污染危害大小。在收集采样过程中,一定要严格保障所有样本的正确性,防止在采样过程中发生杂填土融入样本的现象。当周边环境允许时,尽量使用破土手段进行取样,这样才可以防止采取的样品受到污染。采样结束后一定要妥善保管样本,在所有的保存方式中可以选择瓶装进行保存,这种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对样品进行密封,从而避免在保存过程中有外部杂质介入。
结论: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污染场地勘察工程的数量不断增加,因此许多勘查设施和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在技术革新的前提下,这些勘察设施与技术还会继续优化与完善。基于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深刻的了解了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各项技术要点以及智力生态环境方面的关键作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要注重水质,水量水温以及开发状况等信息的研究,通过进一步对水文地质进行评价和分析,为后续的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合理有效的信息依据。
参考文献:
1.熊沛文,刘亮,向维.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技术及应用分析 [J]. 冶金与材料,2019,39(5):92,94.
2.刘乙锋.矿山污染场地水文地质勘察技术的应用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16):270–271.
3.左腾.污染场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技术的应用探讨[J].中国金属通报,2019(6):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