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康复护理对直肠癌造口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研究
安静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安静,. 心理康复护理对直肠癌造口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研究[J]. 国际护理学,2024.9. DOI:10.12721/ccn.2024.157082.
摘要: 目的 观察在直肠癌造口患者中采取心理康复护理的效果,为制订临床护理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直肠癌造口患者共计110例。通过随机抽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采用心理康复护理干预。通过对比常规护理干预与心理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护理满意率及手术情况的变化。结果 护理后,实验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心理康复护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实验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4.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55%(χ²=8.419,P<0.05),说明心理康复护理得到了患者的广泛认可。实验组手术时长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理康复护理有助于优化手术过程,减少并发症风险。结论 心理康复护理在直肠癌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升护理满意率,并有利于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因此,心理康复护理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以进一步提高直肠癌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直肠癌造口;心理康复护理;效果
DOI:10.12721/ccn.2024.157082
基金资助:

直肠癌是发生在直肠黏膜上皮起源的恶性肿瘤[1]。直肠作为大肠的最后一段,连接着肛门,其长度约为15-20厘米,起于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终于肛门齿状线。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步骤过程,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分类上,直肠癌可以根据多种标准进行分类。按组织学类型分,直肠癌主要包括腺癌(占绝大多数)、腺鳞癌、未分化癌、鳞状细胞癌等;按病变部位分,可分为低位直肠癌(距肛门小于7cm)、中位直肠癌(7-10cm)和高位直肠癌(大于10cm);按TNM分期系统分,则根据肿瘤的原发灶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远处转移情况,将直肠癌分为不同的临床分期,以指导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2]

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因地区、种族、年龄、性别等因素而异。在全球范围内,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一定的地域差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发病率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但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直肠癌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年龄方面,直肠癌主要好发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年轻人中的发病率也在增加,提示需加强对年轻人群的筛查与预防[3]。性别上,直肠癌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特有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4]。直肠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遗传因素方面,直肠癌具有家族聚集性,部分直肠癌患者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或遗传变异,这些变异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增殖、凋亡、DNA修复等过程,增加患癌风险[5]。环境因素中,饮食因素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饮食习惯与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吸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也被证实是直肠癌的危险因素。

目前直肠癌治疗常涉及Miles手术,该手术往往导致患者需行永久性直肠造口。造口的存在不仅改变了患者的正常排便方式,还对其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引发一系列生活质量下降及心理问题[6]。本文旨在观察并评估心理康复护理在直肠癌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直肠癌造口患者共计110例。通过随机抽签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实验组男性31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5.69±3.42)岁。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5.47±3.5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直肠癌并行造口手术;无严重认知障碍;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存在精神障碍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直肠癌造口的相关知识,包括手术原理、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饮食指导:根据患者病情和营养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生活指导: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日常护理,如造口袋的更换、皮肤护理等,并强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心理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健康教育: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基本信息,结合自制疾病宣传手册和视频资料,定期举办知识分享会,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并发症预防及自我护理技巧,耐心解答患者疑问[7]。(2)心理干预:加强护患沟通,根据患者心理状态制定个性化心理支持方案。采用倾听、安慰和鼓励性语言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建立信任关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社会支持:指导家属参与患者护理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增强家庭氛围的温暖与关爱。教授家属如何正确安慰和鼓励患者,构建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8]。(4)饮食、运动干预:定期电话回访,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建议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适量饮水以促进肠道健康。同时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小幅度活动,如打太极等,以促进身体康复。(5)造口干预:密切观察患者造口恢复情况,教授患者及家属正确的造口护理方法,包括造口袋的选择、更换、皮肤护理等,及时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

1.3 观察指标

(1)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评估工具,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评估。(2)比较两组护理满意率:根据患者填写的满意率调查表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90分表示非常满意,60~90分表示满意,<60分表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3)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和术中失血量。比较两组护理满意率:根据患者填写的满意率调查表进行评价,总分为 100 分,>90 分表示非常满意,60~90 分表示满意,<60 分表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3)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x̄±s,分)115.png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经过统计分析,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4.55%,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74.55%。两组比较,实验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n(%)116.png

2.3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经过统计分析,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x̄±s)117.png

3 讨论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进步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直肠癌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治疗效果也显著提升[9]。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生活习惯、遗传因素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在全球范围内,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地区而异,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但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年龄是直肠癌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大多数患者集中在50岁以上,但年轻人中的发病率也在增加,提示需加强对年轻人群的筛查与预防。此外,饮食结构、吸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以及家族遗传史等因素均被认为与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直肠癌的治疗过程中,肠造口手术往往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对于低位直肠癌,尤其是肿瘤距离肛门较近时,为了彻底切除肿瘤并保留肛门功能,常需进行肠造口手术。此外,对于部分中晚期直肠癌患者,当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发生远处转移时,肠造口手术可作为姑息治疗手段,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另外,肠造口手术可避免术后吻合口瘘、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同时,肠造口便于术后护理和观察,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肠造口手术治疗直肠癌伴随腹腔镜等微创手术技术的引入,使得肠造口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微创手术不仅提高了手术效果,还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10]。与此同时,直肠癌造口手术虽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但术后身体形态的改变、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及伴随的并发症,常使患者陷入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之中[11]。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可能加剧术后并发症,形成恶性循环[12]。但肠造口手术虽然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延长生存期,但术后患者常面临身体形象改变、生活方式调整以及社交障碍等多重挑战,进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对肠造口手术后的直肠癌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不仅关乎患者的心理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恢复[13]。这一转变促使护理工作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心理干预作为现代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视[14]

从本次研究结果看出,心理康复护理能显著改善直肠癌造口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表明两组患者在心理状态上具有可比性。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有所下降,但实验组患者的评分下降幅度更大,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这提示心理康复护理在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心理康复护理在直肠癌造口患者中的应用也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这可能与心理康复护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有关:(1)增强患者信任感:通过详细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增强对治疗的信心和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15]。(2)缓解心理压力: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个性化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减轻心理压力[16]。(3)提高护理质量:心理康复护理强调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和专业技能,通过不断提升护理水平,满足患者的多元化需求。(4)增强社会支持:通过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增强患者的社会支持感,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和康复信心[17]。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另外,心理康复护理在直肠癌造口手术过程中的应用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长并减少术中失血量[18]。这一发现归因于心理康复护理通过术前心理疏导和术中心理支持,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心理康复护理强调患者的主动参与和配合,通过术前教育和指导,提高了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了解和接受度,增强了患者的依从性和合作性,有利于手术的快速、准确完成[19];心理康复护理的实施需要医护团队的紧密协作和共同努力。在良好的团队氛围下进一步促进了手术过程的优化[20]

综上所述,直肠癌造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其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综合的心理干预策略,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直肠癌造口患者的心理问题,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

参考文献

[1]徐永超,王艳娇,王国艳,等. 结直肠癌造口患者社会疏离原因的质性研究 [J]. 护理学杂志, 2024, 39 (12): 86-89.

[2]吴东霞. 心理康复护理对直肠癌造口患者的效果 [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4, 39 (02): 9-11.

[3]刘娟,马宏慧,木尼瓦尔·买买提,等. 信息化延续性护理对结直肠癌造口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 20 (22): 3317-3322.

[4]李俊萍,邓佳,余玉秀.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直肠癌造口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J]. 医疗装备, 2023, 36 (18): 124-126.

[5]陈娇,钟春霞,张检秀,等. 结直肠癌造口患者自我护理干预研究 [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3, 43 (04): 399-405.

[6]郭嘉明. 聚焦式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直肠癌造口化疗患者心境状态的作用 [J]. 黑龙江医学, 2023, 47 (06): 736-738.

[7]赵雪,胡雪,倪娜,等. 心理护理与造口护理方法在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 [J]. 中国当代医药, 2023, 30 (02): 194-196.

[8]王云红,王莹,屈珊珊. 综合性心理护理对直肠癌肠造口患者的效果分析 [J]. 心理月刊, 2022, 17 (23): 114-116.

[9]瞿晶晶,陆信燕,施云云. 持续性心理护理配合社会支持在直肠癌造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