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的挑战与法律发展的应对
梁冰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梁冰,. 电信诈骗的挑战与法律发展的应对[J]. 法学学报,2025.3. DOI:10.12721/ccn.2025.157027.
摘要: 电信诈骗是一种新型的犯罪,其涉及范围广,影响大, 并且具有隐蔽性强等特点。其已成为一种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电信诈骗随着科技的发展,其形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变化和升级,使得打击和预防的难度不断加大。目前,我国正在加强打击这类犯罪行为,通过分析电信诈骗的成因、形式和影响,以及法律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有利于促进电信诈骗打击工作的深入推进。
关键词: 电信诈骗;法律
DOI:10.12721/ccn.2025.157027
基金资助:

互联网和通讯产业技术的迅速发展,依托电信网络为作案工具载体的诈骗犯罪高发多发,犯罪嫌疑人进行诈骗的方法五花八门, 防不胜防。目前,全国各地已有成千上万的受害者,其遭遇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电信诈骗已经成为一个很严重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个严重危害群众合法权益的社会问题。  

一、电信诈骗的成因、形式和影响

电信诈骗的成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社会环境方面,一些人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以及一些不法分子的唯利是图,构成了电信诈骗的社会基础。其次,个人心理方面,有些人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足,对陌生信息缺乏警惕,也是被电信诈骗者利用的原因。此外,技术方面,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诈骗,如假冒公检法、冒充客服、短信诈骗等,使电信诈骗具有极高的迷惑性和成功率。

假冒公检法、客服,短信诈骗等是电信诈骗比较常见的形式。这些诈骗方式是利用人们的防范意识薄弱和信息的不对称性,进而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有的诈骗者冒充公检法机关的工作人员,称其违法犯罪,需要提供安全账户,进而骗取受害人的个人信息和钱款。2023年7月,苟各庄镇的李某报警称,下午接到自称是沧州公安局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其名下有一张银行卡涉嫌诈骗,让其下载一个安全防护APP,并将微信余额汇入到邮政储蓄银行卡内,之后让其多次点击“安全防护”内的允许案件,银行卡内被转手15万余元。有的诈骗者通过短信或社交媒体,进行情感交流,骗取受害人的信任,以同城约会为诱饵,广撒网吸引受害者下载APP,再以完成刷单任务、押大小等形式,实施刷单诈骗、赌博诈骗。2023年7月,米家务镇的赵某报警称其被网络上的小广告诈骗,赵某通过手机二维码下载了一个APP,下载注册后,“派单员”要求赵某在APP内完成垫付资金返利等任务,赵某按要求操作后,“派单员”称其操作失误将其拉黑,导致APP无法登录,赵某这才意识到被骗,损失2万余元。通过政府的不断宣传,现如今公众已经对电信诈骗有了一定的防范意识。但是,国内电信诈骗案件出现了新的模式,诈骗集团不断更新手段,新的“话术”、新的套路频出,更是从“盲骗”转向为精准作案,使得公众对诈骗手段防不胜防,具有一定防骗意识的人群都上当受骗。2023年7月龙湾镇的吴某,报警称其接到了自称是快递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其快递已经破损,要给其赔偿200元,吴某确实购买过快递,就按照对方的要求在转账金额中填入对方事先发来的所谓的“激活码”,诱骗吴某转账4万余元,吴某称其对电信诈骗有一定的防范意识,认为电信诈骗多是通过电话、短信、网页链接等手段,被骗后,吴某才意识到,这可能是电信诈骗的新手段。

电信诈骗手段更新,公众对电信诈骗防不胜防,从H省公安厅获悉,2023年1至7月,全省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590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3万人,同比分别上升6.5%和14.5%。电信诈骗不仅直接给受害者造成经济损失,更对受害者的家庭和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的可能导致家庭破裂和社会关系破裂。电信诈骗使得受害者在被骗后产生了心理阴影,在面对社会时,对政府和他人总是持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电信诈骗已经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了公众对社会的信任。

二、法律在应对电信诈骗中的作用及挑战

法律是一切行为准绳,法律在应对电信诈骗方面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电信诈骗进行立法,有利于预防、遏制和惩治电信诈骗活动,有助于加强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进而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通过立法,使得各国之间在打击电信诈骗方面有法可依,有利于跨国调查和起诉犯罪分子,进而打击跨境犯罪活动。通过司法,可以将电信诈骗案件绳之以法,为受害者伸张正义。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诈骗罪的刑事责任和惩罚措施,2022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实施,为打击电信诈骗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法律在应对电信诈骗中也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对于电信诈骗案件,尤其是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其往往跨境、跨区域,犯罪嫌疑人通常除了伪基站的犯罪工具外,其余都会转移到海外,远程指挥整个犯罪过程,最后再利用国外的地下钱庄,将赃款转移到国内进行分配。

由于各国之间的法律体系和司法程序存在部分差异,导致协调和执行法律变得复杂,增加了跨国合作的难度。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信诈骗方式不断变化,诈骗手段科技化、智能化,电信诈骗分子通过加密技术、匿名网络等方法隐藏其身份,以此来规避法律的制裁。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并不完善,电信诈骗的快速发展势头和日益增长的危害性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三、多举措打击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仅靠单一力量很难进行有效的打击,需要法律、技术、教育等多举措合力解决。防止电信诈骗,首先需要不断加强国家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反诈意识,并鼓励公民敢于举报,从而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再配合国家的力量治理电信诈骗犯罪。侦查部门应做好电信诈骗的宣传工作,在抖音、快手、微博等融媒体平台加强反诈宣传,基层单位通过在学校、社区、家庭等发放宣传单、张贴海报、下载反诈APP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从而提高民众防范电信诈骗的意识,“徐玉玉案”的悲剧可能就不会出现。还可以通过荧幕向公众传达电信诈骗的危害,正在上映的《孤注一掷》揭示了境外诈骗全产业链的骇人内幕。建立健全司法管辖权、证据转移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更加有效的应对电信诈骗犯罪,电信诈骗犯罪往往跨区域、跨国境,建立健全地区间法律体系,有利于全面提高职能部门、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预防和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能力。对调查、诉讼、移交等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制定完善可行的司法合作机制,对引渡和返还赃物政策进行完善,警方加强国际、区域刑事司法协助,完善国际警察合作的应对机制,从而实现国际警察之间的合作。《联合国严厉打击海外有组织犯罪条例》、《联合国反腐条例》为我们与有关国家就跨国电信欺诈等问题提供了国际性的参考。目前,中国已经与东南亚、澳大利亚等跨国电信欺诈国家进行了合作,在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直接证据评价标准、引渡或驱逐犯罪嫌疑人标准等多个领域,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技术上,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加强侦查人员专业化能力建设,运用人工技能技术,对电信诈骗电话进行智能识别和拦截,从而提高打击电信诈骗的效率;运用社交网络分析技术,对案件进行分析和研判,对同一团伙实施系列案件并案侦查,发展更有效的防骗监控和取证手段,提高对电信诈骗的识别和应对能力。政府和社会各界组织加强合作,共同打击电信诈骗行为。公安机关与银行等营业网点建立紧急咨询与合作系统,在侦查阶段,相关部门配合侦查机关查询、监控、冻结或关闭涉案银行账户、手机和电话,以便于侦查机关收集证据和逮捕嫌疑人。与网络运营商、龙头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相互协作,有利于对案件数据进行集中收集,,对案例数据能更加全面的分析,从而对全市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进行研判,有利于对案件进行专门打击。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信诈骗手段多样化,隐蔽性、跨区域性增强。面对电信诈骗的新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而保护公众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公正。电信诈骗犯罪的不断增加,已经使国家经济遭受了重大损失,严重危害了国家稳定,损害了人民财产安全,打击网络犯罪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各自为战,而是需要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共同作战,这样才能将电信诈骗扼杀在摇篮中,还我们一片洁净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黄小英. 电信网络诈骗与反诈骗说服机制研究[ J].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22(1):91-97.

[2] 罗燕.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陈智敏:加大处罚力度源头治理电信诈骗[J]. 民生周刊,2022(6):40-41.

[3] 胡向阳,刘祥伟,彭魏. 电信诈骗犯罪防控对策研究[ J]. 中 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95-103.

[4] 马忠红.犯罪的产业化趋势及侦查对策[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06):44-50.

[5] [3]魏克强,宋梅琼.网络电信诈骗案件的侦查困境及其破 解[J].犯罪研究,2020(01):56-60.

[6] 罗荔丹.我国跨国跨境电信诈骗犯罪的现状及对策[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20-2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