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作用研究
田兵书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田兵书,. 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作用研究[J]. 中国科学研究,2024.8. DOI:10.12721/ccn.2024.157288.
摘要: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作用,并提出免疫分析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以及酶抑制法等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具体运用,以期在实际工作中准确把握该项技术要点,充分发挥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优势,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从而强化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保障。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DOI:10.12721/ccn.2024.157288
基金资助:

引言: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合理运用,有利于减少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并精准落实“保安全”“提品质”同步推的举措,以不断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向好态势,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早发现早预防,进而将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因此,应结合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需要,选择合适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以保障该项工作效率和质量。

1.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作用分析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随着经济与科技不断发展和进步,农业发展水平也随之提升,其中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是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各地区生产农产品的对象普遍以小农户居多,且生产规模较小,促使生产过程中极易出现农药使用量过多或未合理使用等情况,进而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1]。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一直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长期摄入农药残留超过规定标准的农产品,不仅会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也会极大地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方面,现下正处于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加强并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工作责任重大;农药残留问题作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由于农药性质的特殊性,难以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农产品上的农药残留情况。为了更加精准地判断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是否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不仅能为农产量质量安全控制相关工作高效开展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又能更好地落实农产品“三品一标”,以强化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降低因农药残留超标而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概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

另一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合理引入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也有利于管控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农药过量使用问题,减少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充分发挥该项技术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优势和作用,深化农产品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持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效,从而为促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

2.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具体运用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合理引入和运用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不仅可以满足高效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要求,又能将快速获取的检测数据作为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的科学依据,从根本上保障相关工作及举措开展和实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旨在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护墙。

2.1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也称之为“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现场检测速度快等优点,该项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原理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的免疫反应,使其与酶复合物相结合,再根据显色程度,检测和判定农产品是否有无农药残留。实际检测过程中,按照规定操作流程,将被检测标本和酶标抗原或抗体与固相载体表面存在的抗原或抗体相结合,使其发生反应,再对固相载体表面所形成的抗原或抗体复合物进行洗涤处理,分离抗原或抗体复合物中的其他物质,即可依据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被检测标本中某种物质量的比例测定农药残留。

虽然酶联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运用,可以做到快速获取农药残留检测结果,但由于受到试剂稳定性较差、干扰因素诸多等情况限制,无法保证检测准确性;基于此,在开展农药残留检测时,应优选试剂类型,严格按照规定流程进行操作,提高农药残留检测精准度[2]。

2.2酶抑制法

酶抑制法作为现阶段发展较为成熟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之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农药中含有氨基甲酸酯类成分或有机磷对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中某种酶活性的抑制功能,通过观察检测对象在酶促反应过程中的显色程度,即可判定农产品是否存在农药残留的问题[3]。相较于传统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酶抑制法具有操作便捷、技术要求不高、检测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检测对象特点,选择目前市场中合适的速测卡或速测仪器,实现短时间快速获取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结果。但酶抑制法缺点是不具备较高的灵敏度,加上检测过程中所涉及使用的酶、显色剂等存在明显的特异性,增加了假阳性或假阴性现象发生几率,难以满足大范围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需求。

2.3胶体金检测法

胶体金检测法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部重点推广的一种新型农药残留快检技术,具有靶向检测、准确率高、实用性强等优点,30分钟即可判断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是否超标,真正实现快速、精准检测。胶体金检测法实际运用过程中,主要是以免疫学原理为支撑,采取化学方法对胶体金纳米粒子进行处理和修饰,将其转变为可以精准识别物质,并作为示踪标志物。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将被检样品与胶体金纳米粒子(抗原复合物)共同放置于检测纸片中,此时样品中目标分子将与胶体金纳米粒子(抗原复合物)重新组成一个新的聚集物,并借助检测纸片中的孔道完成移动。当聚集物停留在标记的检测线位置时,胶体金纳米粒子表面颜色将出现变化,检测人员可以根据其颜色变化判断被检样品中的目标分子是否存在。

例如,农药残留胶体金检测卡是目前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开展农药残留检测工作时较为常用的检测工具,相较于传统检测手段,胶体金检测卡具有操作便捷、检测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并能够满足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快速检测需求,其检测项目涵盖禁用农药(如克百威、氧乐果、毒死婢、乙酰甲胺磷等)与常规农药(如灭绳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啶虫脒、氯虫苯甲酰胺等)。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先采集农产品样品,再将样品与检测卡上的胶体金试剂直接接触,观察二者相接触后的胶体金试剂颜色变化,即可对被检测农产品样品中的农药残留情况初步判断,该项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运用,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情况掌握即时性,又能起到灵活控制农药残留风险的作用,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相较于上述所提及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胶体金检测法能够充分满足持续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工作要求,加强胶体金检测方法的推广应用,并将胶体金检测技术作为防范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基层监管能力全面提高,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菜篮子”安全。

结束语:综上所述,农产品质量安全一直是公众关注度较高的热点话题,为了持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其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有效运用,有利于从源头上把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止有毒害农产品进入市场。由于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类型多样,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进而将该项技术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成效。

参考文献:

[1]范海玲. 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及质量控制策略研究[J]. 食品安全导刊, 2024, (19): 44-46.

[2]李婷. 食品检测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讨[J]. 中国食品工业, 2024, (11): 128-130.

[3]王莹.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中的作用[J]. 新农民, 2024, (11): 25-2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