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知识时,也要应用小组合作式探究方法,这也转变了阅读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将创新思维能力和阅读教学模式相结合,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另外学生也要和教师增加交流沟通,面对自身存在的不懂地方,一定要及时地质疑,教师也要为学生扩充教学资源,促使学生能够增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断提升个人水平。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拥有兴趣才能更好的学习,正因如此,教师若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一定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1]。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等,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能够在阅读时不断提升学习兴趣,这也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曹冲称象》这一节内容时,首先可以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要求学生自己通读全文,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为段落设计出相贴切的标题,其次,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明确情节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结构,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曹冲称象的方法准确吗?学生可以积极的回答问题,大胆地说出自身的想法,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观点,让学生深入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也能达到思维碰撞,另外教师也要明确自己提出的问题一定是有理可循,要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面对问题时能够产生不同的观点,进而学生也能够明确文章的大意内容、了解文章每个段落情节,通过交流沟通后,学生也能够分析出曹冲的聪明才智,也会了解到曹冲身上的令人学习的优点,这也有利于学生以曹冲为榜样,不断提高个人水平[2]。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小学阶段是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较为浓厚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面对问题可能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应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也导致学生无法大胆的表达自己,在课堂上不能够得到教师的关注以及鼓励,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很容易会产生叛逆心理以及厌烦心理,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与时俱进,明确时代的发展需求,积极转变教学手段,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在课上敢于表达自身的观点,敢于提出质疑,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虽然这些想法可能是错误的,可能是不符合逻辑的,但是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并且及时的赞扬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能够敢于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另外,当学生将自己内心真实的展示出来后,也会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其他同学也会受到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影响,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水平,除此之外,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合规矩的问题,教师首先不能呵斥学生或者是批评学生,防止学生的自信心受挫,一定要从正确的道路上引导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和课堂内容相结合,进而提高学习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3]。
三、设置各类创新问题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想象力是教师容易忽略的,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如果积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就能有效提升个人水平,这也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正因如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中可以设置各种问题,促使学生大胆的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继而提升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文章描述的内容,推测文章的情节变化以及结局,例如教师在讲解《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应用这种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本篇文章的故事背景,为学生设置问题,例如:如果你是文中的诸葛亮,你会用哪些办法对付周瑜,当提出这类问题后,学生将把自己作为诸葛亮,同时积极地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也能和故事情节达到深度融合,学生在脑海中模拟真实场景,这也能为文章的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设置这种问题,学生也能够主动思考,并在思考中创新,不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这也能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4]。
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一定要明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明确小学语文阅读和创新思维之间的联系,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学习更多知识,提高自身的语文基础,提高个人综合能力,本篇文章简要分析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要求教师及时转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阅读教学进行结合,不断提升学生个人水平。
参考文献:
[1]谭施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 女人坊(新时代教育), 2021, 000(007):P.1-1.
[2]温艳红.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 亚太教育, 2021(5):2.
[3]丹增塔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 好日子, 2021(14):1.
[4]彭继艳. 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思考[J]. 明日, 202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