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在加强“立德树人”以及考虑学生就业要求的背景下,作为电气专业核心课程亦需要树立“有德行、有能力、有技术”的教学目标。将课程专业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相结合,研究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融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2.课程教学目的
是电气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之一,是研究继电保护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一门学科,为培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等工程技术应用人才而设置的。通过课程的学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应掌握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运行特性及其分析方法,熟练掌握常用继电保护装置的整定计算。结合课程特点,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思考、分析与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授课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本课程为载体,对本专业学生建立专业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将电力系统保护技术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3.课程思政教学开展的切入点
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杜绝“表面化”“硬融入”,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使课程思政“如盐化水”“润物无声”。将思想教育融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思想价值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1)教学理念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角色,若要培养出具有优秀的政治思想的新时代人才,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育才更育人,引导学生将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相连。结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内涵,在课程理论教学目标中潜移默化地增加“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修订并完善融入“课程思政”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
(2)爱国情怀
坚持以学生为本,把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教学,注重对学生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培养成为有理想会感恩的爱国青年。引导学生认识电力行业﹑电力公司﹑电力领域,并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和服务,通过专业前沿报告、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从业教育指导,具体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各种保护的授课过程之中,进一步建立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中国电力的爱国情怀。
4.融入思政理论教学案例分析
电力系统发生短路是不可避免的,短路会破坏整个电力系统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电力系统系统继电保护基本要求即:瞬时性,灵敏性,可靠性,选择性。将专业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内容和课程思政内容相结合,设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爱岗敬业,安全至上”课程思政案例。在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探索实践、案例设计及详细的教学展示上进行设计,以该内容作为教学案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融入思政理论教学案例分析流程,如下图3所示。
图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在工作的过程中。在技术上一般应满足四个基本要求,即可靠性﹑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这几“性”之间,紧密联系,既矛盾又统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四个特性之间紧密联系。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在保护的过程中,当发生短路后,要能够快速选择性的跳闸,也要考虑安全可靠的跳闸。选择性和可靠性是一对矛盾关系,既矛盾又统一,作为当代大学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学会全面分析,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凡事有两面性,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分析利弊,以便权衡得失,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考虑问题。
5.结束语
将思政教育融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效应、协同合力育人,更好地发挥了课程的育人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思想价值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裕,冷雪梅,陈立畅 .农科院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07):192-193.
[2]马爱清,赵璐,淡淑恒,边晓燕,李峰,陈炯,张周胜,高源 ,卢武 .《高电压技术》课程融入思政理论的探索 [J].中国电力教育 ,2019 (04):69-72.
[3] 张涛.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J]. 黑龙江科学 ,2020,11(01):6-8.
作者简介:程秀芝(1975--),女,安徽宿州,汉,工学硕士,副教授,安徽建筑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