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草原畜牧业养殖通常以放牧形式为主,期间寄生虫病对养殖牲畜的危害性较大,其主要集中爆发在冬季、初春。害虫会寄生在动物身上吸取营养,可能会使动物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甚至会造成规模性的牲畜死亡,大幅降低养殖的经济收益。在此基础上,应持续加强对该虫害的有效预防、治理,进一步加快草原畜牧业的转型速度,推动该产业走向崭新的未来。
1草原畜牧业现状
在草原上开展的畜牧业中,以牛、羊等为主要的养殖对象。目前来说,牲畜在冬季和春季期间承受的损失概率最大,其严重地制约着产业规模的扩展,该问题的有效解决迫在眉睫。经过调查可以得知,寄生虫病是在该阶段中重点爆发的类型之一,其病原虫汲取寄生牲畜的机体营养,使其不能获得充足的养分供给,日渐消瘦,最终因缺少正常的食物摄取而死亡。过去人们尝试多种治虫措施,效果均不明显,死亡率下降幅度不符合人们预期的结果,即“喂了药,没过多久还是满肚虫”。在现代化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根据现今理论、实验的研究,结合新型寄生虫病的防控措施,能够更好地遏制高发期的死亡率,为畜牧业经营模式的适应性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草原畜牧业寄生虫病防治的要点
在草原畜牧业中牲畜感染的寄生虫病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包括昆虫病、原虫病、蠕虫病。昆虫病的病原有蜱、蚊、蟀、虱、蝇、蚤等,其靠吸食宿主的血液为生,破坏皮肤表层,传染性较强。原虫病有孢子虫、鞭毛虫、纤毛虫、弓形虫等,该类致病性较强。蠕虫病有线虫、绦虫、吸虫等,种类复杂,主要在宿主的内脏区活动,死亡概率高。
2.1加强饲养环境整洁度
基于草原畜牧业自身的养殖模式,难以对草场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因此,可以尝试性转变运营模式,如发展家庭牧场、开办养殖合作社等。新模式能够有效地引导牧民利用自身的饲料资源和草原牧场区域,恒定养殖畜牧的数量,实现农业与畜牧业的有机结合[1]。在牧民自己的养殖场内,可以通过安装先进的饲养设备(饲料喂食设备、投放饮水设备、定期消毒设备等),确保畜牧养殖走向自动化、规模化、系统化。应每隔一段时间对牲畜的饲养环境进行清理,保持其整洁程度符合国家养殖场规定的要求。设计建造养殖场时应把控好整体布局的合理化,从上到下依次是生活区、工作区、养殖区、排放区。每个饲养棚区之间需要间隔科学的距离,并精确具体的养殖密度,保持区域内的通风、采光条件均为最优。面对养殖期间存在的废料、粪便、病死牲畜的尸体、生活垃圾等,可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处理,同时需要控制饲养环境内部的蚊、蝇生活数量,减少其可能传播疫病的风险。不合规的饲养环境,会增大牲畜患有寄生虫病的可能性,应积极采用全新的养殖模式,降低治理整个草原草场的难度系数,节省劳动力,增加经济收益。
2.2重视疫苗的防治效果
面对寄生虫病的威胁,需要尽可能在高发期前做好疫苗的接种工作,确保防治有效的期间在冬季、春季范围内。牧民应持续增加自己的养殖知识储备,通过专业化的侦测技巧,及时诊断牲畜所患有的虫病类型,以便可以实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现有的疫苗,均是根据寄生虫病生物机理研究出来的,如使用什么药剂可以阻碍幼虫发育、认知虫种之间的差异等。依照实验可以得知未进行疫苗防治的牲畜体内,存在大量的寄生虫卵,其会在冬春两季爆发式开始成长,死亡率极高。而及时注射疫苗的牲畜存活率相对较高,效果较为明显,因此针对幼虫进行防治,能够彰显疫苗的重要作用。牧民需按时在当地养殖牲畜防控中心的指导下,积极坚持注射常见寄生虫病的专用疫苗,消减牲畜体内的虫卵,保证其患病的几率低于预期标准线。也可以选用适宜的驱虫药物,把其与饲料进行搅拌喂食给牲畜,购买时需遵循高效率、低残毒、应用广、价低廉、操作简单的原则,针对性实现不同季节防控程序的构建。
2.3确保养殖饲料的安全
对牲畜进行养殖期间,需确保饲料的质量和安全。草原畜牧业的放牧形式,会促使牲畜存在不可控的寄生虫病感染概率。牧民应在为牲畜注射防控疫苗后,仍坚持选用高信用值厂家生产的养殖饲料。与此同时,不同年龄、状态的牲畜需食用特定饲料,如小牛最好使用幼牛饲料,避免影响其身体的成长和发育。应严格控制饲料的更替,减少牲畜肠胃的不适应性,降低感染寄生虫病的可能性[2]。如发现已感染的群体或单只,需将其进行隔离且更换原有棚区使用的接触器具,提高消毒次数。部分虫病具有高传染性,若想引进外来牲畜种类,应经过畜牧业疾病防控中心的检疫,控制外来虫源感染牧民自家饲养牲畜的概率最小化。合群之前仍需再次进行检疫,确认牲畜的身体状态、活动现象均属于正常,即可把其放入到养殖区域的棚内。
2.4优化病害模型监测系统
利用现代科技可以建立一个病害模型监测系统,其可以根据牲畜的活动状态判定其是否健康。此处以牛只进行举例,寄生虫病感染后牛只的行为会存在异常,长时间卧在棚区的角落中,走路缓慢、精神不佳。该系统可以依照牛只的体表特征,确定其可能患有的疾病类型,并将其推送到牧民的移动手机端上。牧民应将自家的牛群进行编号处理,以便可以及时根据系统的提示,找到对应牛只展开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系统的运行原理,是针对寄生虫病的相关资料(病原信息、临床表现、病历阶段),与当地气象资料等之间存在的规律性联系,以“大数据技术+”的服务支持,形成的生物机理检测模型程序。配备专业的检测设备,能够提高寄生虫被查验出的概率,增加系统提示的准确率。因此,转变现有的草原畜牧业养殖模式,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增强对牲畜疾病防控的实效性。
2.5完善专业人才培训制度
当地政府应加大关于畜牧业养殖培训的力度,完善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进一步综合提高牧民集体的专业性。寄生虫病是影响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增加牧民相关的防治知识,可以减少冬春季节牲畜的死亡率[3]。因此,有关部门可以积极开展疫病防治的宣传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时其需重视对牧民学习防治手段的正确性和专业程度矫正,将多种类型虫病的危害缩小到可控基准上。相关的研究机构、科技企业、高校等,需依据寄生虫病中不同幼虫的成长、发育规律和生活习性,深层解析预防、治理的措施方案,通过有效的疫苗或药物确定治疗流程。市场上防治虫病的药物种类较多,不能随意用药,以免牲畜产生耐药性,不利于后续充分激发该类药物的使用效果。也可以开设示范基地,以实际中防治知识的应用效果,加强牧民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促使其可以掌握基础的诊治判断技巧,大幅度降低疫病感染造成的死亡率。
结论:在草原的畜牧业发展中,如何有效预防牲畜感染寄生虫等类型疾病,并做好及时诊治工作是新时期的重点完成目标。通过转变畜牧业的经营模式,加强对病症的防治,积极落实专业养殖知识的培训,能够更好地满足增加额外经济收益的需求。因此,相关人员需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持续优化疫病防控的基础程序,采取正确、科学的管理手段,减少可能存在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