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地基处理技术不断完善。目前,水利水电工程的地基是其施工中的重要问题。科学选择最适合的水利水电工程地基处理方案,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施工质量。基于此,本文就水利水电设计中地基处理技术进行分析探究。
一、换土法
为使软土地基达到一定的施工强度,可考虑采取使用换土法。目前选用最多的混凝土是水泥、粘土、砂土混合料等,参照结合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比例的搅拌或配比,然后搅拌。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用混凝土代替土层中的一些软土,使软地基达到一定强度,换土法的应用范围较广,不受施工条件的限制,但同时它的主要缺点也比较明显,如施工人工成本较高,工艺较为复杂。土壤置换法的操作要求相对简单、直接、快速,各项技术成果的相对优势也非常显著[1]。土壤置换法普遍作用于软土地基结构设计或加固研究,保证地基的整体承载力能够有效满足施工规范和地基设计要求。软土置换法最大、最明显的综合经济优势之一是其十分经济、方便。但在同时选用这种运输方式的同时,也必然存在一些技术缺陷,这大多数情况造成鉴于运输的特定地理位置,难以对其施工进行严格限制。因此,如果选用土壤置换方法,一定要深入、详细、全方位地了解和检查项目地块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如果能尽量做到让施工人员就地或直接进行材料收集,那么应用这种施工换土的方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到很大的节约。
二、强夯法
在该技术的应用中,重点在于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保证工程基础土层厚度均匀夯实,保证整个项目基础结构的一致性,最终达到更好、更持久的整体基础连续压实的效果,有效、持久地提升工程的整体基础承载力。在夯实施工技术中,应注意施工现场各种具体地质构造类型和各种地基的类型,逐步进行压实作业。科学设计球体摆动的频率和质量。例如,地基的土壤成分是中砂层土和以中细粒砂层为主的软土地基。夯击一般保持在300kN左右连续,需要多次或连续夯实操作,可结合实际打击次数进行调整。夯击机缩短落地后的打击距离,达到了强力夯击的最佳效果。强夯原理和抗冲击支护技术是指借助物理的强夯打击地面,能够促进整个建筑基础系统的长期稳定,进一步增强工程基础的整体稳定性,有效科学预防和解决各类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基坑施工管理,以及施工过程中随时可能突然出现的大面积沉降或边坡崩塌问题[2]。
三、加荷预压法
水利水电工程与其他普通建筑地面的岩土工程结构中有一定的区别,土壤含水量通常较高,土壤成分通常比较细软等是最重要或突出的难点。在实际建设中,可以采取综合的方法,采取使用各种加载和预加载工程技术的手段和措施,能够进一步或减轻受力、变形和破坏的程度,进一步提升建筑基础的承载能力和应变能力[3]。主要是各种土方基础施工工艺常用的方法,包括在排水砂井中采用加载法和预压法对土方基础水层进行加压和预压。在要求较高的地方的软土层结构桩中,设置一组专门用于土方排水的排水砂井。桩基均匀铺设一些沙垫。向砂垫层方向进行加载式预卸压,使地基土层孔隙体中可能含水的地基土层含水量不断向上,压力慢慢提高,然后逐渐将砂垫层从基础底部逐渐快速释放出来。压力的逐步消除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保证了整个地基土层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整体地基结构的实际承载力和排水能力。在地基压实的过程中,还具备压实质量更稳定、效率提升更快的特点。地基处理后,应需要再次完成设计。对开工后逐步形成的工程基础结构进行全方位检查,确保基础整体施工方案的实施质量,进一步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整体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安全保障[4]。
结语:综上所述,地基质量及其处理方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施工活动的整体安全效果和投资效益。为全方位进一步提升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保障整个水利水电系统运行设施的运行安全和工作可靠性,应当需要合理处理工程基础不良、有效。建筑设计对建筑地基的工程技术要求也比较复杂,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也非常多。施工人员应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必旺.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地基处理技术实践与研究[J]. 运输经理世界,2021,(13):100-102.
[2]张娟华.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地基处理技术研究[J]. 科技风,2019,(33):175.
[3]文艳萍.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地基处理技术分析[J]. 陕西水利,2018,(04):164-165.
[4]许巍巍. 试析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地基处理技术[J]. 民营科技,2018,(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