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介绍
1、背景介绍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着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信息化发展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
本研究以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探索适合学生的混合教学模式。中职学生主要来自于本市农村或较贫穷的地区,学生的基础较差,绝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几乎为零。我校针对三个层次(春高、三二、中专)所有的学生均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其基本操作技能就需要反复的操作训练,当时只依靠课堂教学很难达到教学要求。因此,本研究尝试利用信息化技术服务教学改革,探索本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以期能够突破教学瓶颈,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提供自己的思路和方案。
2、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分析发现:
(1)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混合式教学研究总体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从研究群体来看,主要研究者来自教育发达的高等院校;从研究内容来看,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开发的资源碎片化,不成学科体系;从研究趋势来看,混合式学习研究呈现出非正化、研究领域均衡化的趋势,混合式学习系统设计的发展呈多元化、专业化发展趋势。
(2)信息化课程改革研究现状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理论框架研究较多,实际课堂应用实践较少;从实践应用层面来看,在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多于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从研究趋势来看,信息化课程改革的深层次应用是研究重点。
二、混合教学模式
1、基础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框架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和评价手段。教师将服务于课堂所需的知识制成10分钟以内的若干微视频并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供学生课前自主复习。之后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课堂任务与具体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完成相关资料的搜集,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报告课堂展示任务的准备情况。
教师负责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搜集资料、加工资料和分组讨论的环境。学生在知识点学习以后,需要通过自己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形成自己的理解。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是学生的学习成果汇报,汇报的形式也不局限在完成作业上,课题通过演讲、辩论、情景模拟和讨论汇报等方式完成,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作为课后交流学习的组织者、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者与指导者负责组织师生与生生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为水平较好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为水平不理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答疑解惑。
2、专业实操课混合教学模式框架
专业实践课前,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下发实验课任务以及实验的操作过程,学生在线了解,为实验课顺利进行做准备。
专业实践课学生动手实操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实验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和学生就实验任务互相提问,在一问一答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将任务中的关键点理清。
实验任务明确之后,正式进入实操环节。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问题的普适性和全班共享答案,教师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及解决问题。
实验结束以后,将实验结果作为学习成果展示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教师在学习平台中设置实操成果评价方式,可以采用投票、打分、评价等多种形式完成,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作品评价完成之后,需要实验小组提高反思报告,通过整个学习过程,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
三、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所在课题组利用网络问卷平台对全校范围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生发放问卷,分析结果如下:
(1)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
学生整体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一般,其中还包括了4.74%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学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之前的学习不扎实,学完以后不再使用或复习,导致技能掌握不熟练;另一方面是生源的问题,学生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没有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2)传统的教学模式
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课堂边学边练的形式展开,这也是专业实践课的主要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将教学时间划分为两大模块,讲课和指导练习,学生在知识点学习后,上机动手操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和学生问卷后的访谈中,课题组成员了解到学生课后复习的时间很少,主要受限于学生没有电脑,没办法进行操作练习,导致技能学习只停留在了课堂上,没有真正实现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掌握。
(3)学生对课程的期待
学生对课堂上技能操作部分的需求较大,重视动手实践能力。这也是本课程对于中职学生的教学核心。如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学生更倾向于讲解+操作+视频的形式学习,通过教师讲解了解知识点,通过操作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通过视频辅助解决教师随时在身边、电脑随时在手边的问题。
(4)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认知
学生有一定的信息化学习的基础,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可度也较好,认为信息化手段可以提升学习效果占到59.9%,这对后期课题组开展混合教学是良好的基础。学生对视频学习的期待比较正确,能够明白视频学习应完整的操作讲解结合重点文字提示,这对后期制作教学资源提供了思路。
综上所述,从问卷分析可以看出,学校学生整体计算机应用水平处在初级阶段,现阶段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是知识讲解结合实操练习,学生期待能够通过该课程掌握技能操作,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基本没有。学生有一定的信息化学习经验和能力,希望借助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2、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
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有益于课程中重难点的讲授,达到知识点与课堂实训环节的相互衔接,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有效提升。
利用校园资源库平台和手机APP,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预习、复习、课后作业和项目进展情况,并在课后对课程案例进行升华形成项目,组织学生完善课程案例资源。通过课堂讲授和项目引入的双渠道教学,实现授课教师的学习评价和企业专家的项目评价相统一。
通过对职教学生特点的分析,确定了微课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微课在课程环节中的使用,有助于课程中重难点的教授,能够达到知识点与课堂实训环节的相互衔接和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课堂讲授效果。实现教学手段的更新。
教师可以通过资源平台进行任务单的发放和在线答疑,并对授课班级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下发个人任务,督促作业的上交。通过以"深入引导、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利用交互式信息化手段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凝练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信息化教学的效果分析
以上表格是研究者针对采用混合教学模式授课的班级发放的关于线上教学资源满意度调查问卷(具体问卷及分析见附件)结果分析。从整个问卷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线上学习的满意度较高,其中第三题您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线上题库资源是否能辅助您学习本课程,肯定答案占97.2%。
这充分说明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完成混合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教学方式能够在操作类课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能够实现学生的学习期待,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四、本研究的价值意义
本研究通过在教学实践中论证构建了符合中职学校及学生特点的混合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为同类型中等职业学校提供可参考的模板,为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案例,为中职教育信息化添砖加瓦。
本研究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创建出了一整套体系完善、内容全面、实用性强的教学资源,为同类学校创建资源型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了参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学资源以中职学校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为基础,融合不同层次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需求,整合多套《计算机应用基础》参考教材的核心内容,结合任课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知识点分解、操作演示和思路梳理的资源设计思路,搭载网络教学平台,更好的服务于混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明,张伟建.“互联网+”时代的成人教育混合教学模式改革[J].成人教育,2017,37(10).
[2]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 教材 教法.2014(2):58—62
[3]张郢峰,马瑾,张瑞鹏. “互联网+教育”环境下O2O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J].当代化工研究,2018(09).
[4]王永花.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混合学习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4):73—77 [7]张敏,宋耀华.基于MOOC的高职混合教学模式分析[J].人力资源开发,2017(8):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