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小学时期是同学们形成扎实学习基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并初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务必要敏锐地把握好这一黄金时机,采用科学、系统且富有创新性的教学策略来开展教学工作。此外,为了更好地达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教师不应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积极投身于探索和开发全新的、更具实效性的教学模式。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化
在某些课堂教学中,尽管表面上学生参与积极、活动频繁,但实际上却显得浮躁而缺乏深度。学生的内在思维与情感并未得到有效激发,自主学习往往沦为自流状态。课堂教学往往只触及表面,未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作用也未得到充分发挥。尽管课堂氛围有时看似热闹,但这种热闹缺乏思维的深度,无法让学生真正沉浸于教学之中,原因在于课堂缺乏足够的思维挑战与精神层面的满足。
(二)教学模式空有其表
部分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看似频繁,实则缺乏实质性内容。学生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情况下,被迫进行讨论与合作,与教师的交流也往往缺乏平等和深度。特别是在意见分歧时,这种缺乏实质的互动更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于探究式教学,有时也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缺乏好奇心驱动、思维运转和质疑精神,使得探究变得机械化和形式化。这样的探究缺乏内涵,无法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建议和对策
(一)提升素质教育比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性
成绩固然重要,但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关注学生成绩外,还应深入了解数学的多方面发展特点。这些特点包括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思维意识的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数据分析能力的提高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等。这些方面在新时期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够帮助学生立足实践,注重创新创造。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深入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和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角色定位,由传统的教学活动主导者转变为策划者和解惑者。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和相互讨论,帮助他们找到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及时解决疑难问题,并在指导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逐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以满足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以《四则运算》的教学为例,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使他们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和运算顺序。通过举例教学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运算兴趣,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这种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的直接讲解公式和过程更为高效,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二)丰富教学的资源,启发学生数学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讲解教材内容为主,辅以板书对知识点进行分析。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随着我国科技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呈现一个内容充实、过程完整的课堂,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
以“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与圆相关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解。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理解,进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巧妙地将数学知识与史料故事相结合,通过演示的方式将所学知识融入故事中,使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印象,从而充分启发他们的数学思维。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单纯的理论讲解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角的名称、大小关系等概念。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中的“角”,如五星红旗上的角、教室门窗的角,甚至学生在操场上做操时双手形成的角。同时,鼓励学生在身边寻找并画出“角”,通过亲身观察和实践,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再如,在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自的特点。随后,通过实践性实验,让学生亲手触摸长方体和正方体,数清它们的面数,观察每个面的形状,并以表格形式汇报观察结果。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在具体教学中,小学数学教育者应明确学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学生设计更多实际的实验活动,让他们自主探索数学知识中的规律。
(四)以小组合作模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其形成数学核心素养。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新定义学生在课堂中的身份,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并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和自主学习机会。为满足上述要求,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讲解“图形的运动(一)”这一章节时,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准确判断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课堂上,教师可先展示一些图形,包括轴对称图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结构特征。随后,教师将学生分组,并让他们讨论哪些图形的结构具有相似之处。经过讨论,学生们能够总结出一些图形上下两部分可以重叠,而有些图形无论如何对折都能重叠。
完成小组讨论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并点评学生的讨论成果,顺势引入“轴对称”这一概念。随后,教师可进一步给出一些轴对称图形,要求学生找出它们的对称轴线。通过这种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索教材中的知识点,从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不断尝试创新,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观察现实生活,我们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更加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教学模式,为他们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养.关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有效性的方法[J].中国农村教育,2021(003):94-95.
[2]刘志亚.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M].科技创新导报,2019(003):230-230.
[3]薛志平.浅析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数学世界,2020,13(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