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意义重大,通过此次改革可夯实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成果,促使农村经济结构向城市化和工业化方向转型,维护了农民利益。
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目的
1保护农民根本利益
无论何种形式的改革,其最终目的均是促进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并为农民谋福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也不例外,其最终目的还是维护广大农民阶层的根本利益,从而稳定国家经济发展,为农民的幸福生活做出贡献,保护农民权益。
2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随着各类破坏农村经济发展的行为逐渐增多,损害了人民利益,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必将激化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更为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发展因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可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和人员,进而维护农民的利益。
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现状
1农村产权归属不清晰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的环境下,再加上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越多的人开始进入到农村,让整个人口结构发生一定变化,繁琐度增加。在这种环境下,对于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管理而言,缺少统一的管理体系,使得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在归属上面临各种问题。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成员分配和归属比较模糊,从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
2产权资产管理不规范
在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中,部分人员对集体财产管理工作关注力度不高,部分集体产权被个人占用,并且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也就是集体收益分配制度不合理,诸多集体财产被村干部转让或者低价承包,而转让备用和承包费用没有在农村集体中完全公布,导致农村利益受到损害,从而容易引发村民纠纷,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关思考
1促进农村经济与民营经济的衔接
民营经济在我市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当前我市当前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尚属于公有制经济体系,而民营经济则属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范畴,很多时候人们会将农村的集体经济体制与民营经济体制弄混淆,其实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在以往的集体制转型过程中也有经营不善的情况,导致了很多人认为是民营经济体制的原因。政府层面倡导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发展模式,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我们要将两种经济模式平等看待,既要让双方在同一水平线上共同竞争,也要促进双方进行强强联合。民营经济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更为先进的市场嗅觉,可以充分的带动集体经济快速前进,集体经济可以为民营经济提供更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所以说两者相辅相成,呈互补态势。在合作内容上可以是租赁、分红、转让经营权等多种渠道,在坚持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前提下,努力探寻双方的融合方式,以提高生产力为主要策略,促进双方共赢。
2加强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村委会是当前我市农村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它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传统的农村经济体制管理模式当中,村委会具有较为强大的管理范畴和决定权利,但是村委会对于集体的利益分配的权利过大就会损害集体的利益,也不利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打消了农民劳动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不能任由村委会权利膨胀。村委会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其管理效能和示范效果有足够的认识,既要确保村委会的主导榜样作用,又要将其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做好恰当衔接,让两者相互依托、相互扶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3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先进理念
很多农村集体资产出现了管理不善、资产流失的现象,面对这样的“重发展、轻管理”现状,我们更要警惕失衡问题。我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有创新模式,也要在管理上更多的借鉴和参考先进的理念,首先管理部门在思想意识上加强自我认知,注重管理的形式和透明度,将资产管理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促使集体经济发展与集体经济管理相结合,避免由于管理不当造成的集体经济损失。其次要将集体经济管理落实到实处,体现出科学化、程序化的资产评估、清算结余程序,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用资产管理的业务标准构建规范的工作流程。最后是在农村及资产管理上聘请和选拔具有相关能力水平的财务人员,并定期对财务工作做好监管和督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财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工作,让其自身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明辨集体资产的重要性,促进农村集体资产的高效稳定运行。
4提高农村产业体系
在改革工作过程中,要大力发展农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我国的家庭农产面积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与之前的家庭经营模式相比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同时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还能够帮助家庭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家庭人员的人均收入。并且家庭经营模式的发展还能够保障农户的利益,农民通过劳动获得应有的利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合作经营模式的发展主要依靠于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合作,通过农户的联动,这种合作经营模式贯穿了农资采购、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等各个关键的经营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单一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弊端,合作经营模式的发展以组织农户的形式获取农业产前、产后的利润,实现了农户间的利润共享,并且使农户获得了经营中的大部分利润,但是在合作经营模式发展的过程之中,还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在进行合作经营的过程中,由于农户的合作经营范围仅仅局限于采购、销售这两个环节,在农业生产中各个农户并不能进行相互合作生产,这就导致合作经营模式出现管理松散等一系列问题,当出现经营不善的问题时,这种合作关系将变得脆弱,最终走向破裂,因此在合作经营模式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将合作经营模式列为政策重点支持对象,发挥合作经营模式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重要作用,为农民提供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等多种服务制度,提高农业合作经营模式发展质量,努力克服合作经营模式存在的弊端。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还应当尊重农民的意愿,采用民主的方式推进改革工作,还应当关注到农民的切身利益,真正的让农民通过集体产权改革得到实惠,促进农民的改革积极性。同时在改革过程中对于出现的问题要进行汇总整合工作,提高改革工作质量。
结语
总之,为了更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需要对农村经济体系进行深入改革,这也是当前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内容。由于此次改革将会给农村群众自身利益带来直接影响,在实际改革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角度入手,保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稳定性,在维护农村群众利益的基础上,为农村群众创造更高的效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参考文献:
[1]周向阳。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中的治理矛盾及化解策略[J].农村经济,2020(08):12-18.
[2]赵变霞。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