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世博会开幕式上讲话:“我们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将通过的重心转移到经济文明建设上来,实现社会经济的绿色化发展,金山银山比不上我们的碧水蓝天,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发展生产的基础,也是生态资源的重要保障和来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社会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资源保障。”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为了发展及经济对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进行了肆意的破坏,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但相应的生态环境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为此,党的十八大首次三种全会上针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建设方针[1],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了国家的治国政策总布局战略发展体系当中,同时对国家和政府相关领导人员也充分认知大考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只有两者之间相互融合,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综合体现
科学的发展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实施理念和观点,生态文明建设将这一观念从实践上对其进行了升级与改进,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统一发展,促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进行之间的完美融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调解以及人类自身的调解,并对生态变革和社会变革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以科学的发展替代以往不科学的发展,将科学发展观在实践道路上的重要性充分的体现出来。科学的发展观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使前者的发展能够在稳步中进行。
三、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概述以及生态环境的定位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指的是工业文明之后的又衍生出来的一种相对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一种新型形态,是人类励志对生态文明进行绿色循环改造,促进经济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一种重要体现,也是所有经济发展经验总结出来的新的发展途径和发展方向。基于效益方面的理解,就是人们为了进一步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循环发展进行的绿色改造,也是人类和自然的和平相处新规划,致力于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平衡发展;而从广义来说,将强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就是实现人类本身的和解,以经济发展为依据的长效发展。
(二)经济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之间的不是一个概念,其中的经济增长社会对其中某种物质的吸收和积累后所出现的数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发展则是一种物质质量上改进与对潜力的挖掘。以往的经济建设主要对现有生态环境进行透支的技术与物质的积累达到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与数量上的增加,但只是短期的经济增长的成效,长期以往数量性的提升就会出现弊端,甚至是出现经济风险等隐患的发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而加强对经济体制质量性的改进与潜力的实现则能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2]。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
工业革命期间的文明建设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之后,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更多生活便利和工作便利的同时,给生态环境也造成不可挽回的生态损失与自然破坏[3]。比如,近几年,我国频繁出现的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和一些雾霾等环境问题,给生态文明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严重负面影响的同时,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承受的毁灭性灾难,以上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问题向人们昭示着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自然进行肆意破坏和无休止的汲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不是人类自身可承担起的,提醒人们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断提高了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危机意识,这些都在从全方面提醒人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析
(一)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方略已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
以往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道路上通常采用的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在对自然环境的不断汲取和透支中达到自身的经济发展的目的,之后在对将其实施生态环境的治理方案。那时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受到了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严重伤害和损坏,治理的效果并不客观,而且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不适应中国现代化经济发展要求。究其原因:一是,虽然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对仅有生态环境的大肆掠夺与破坏,达到了自身发展的大量资本主义积累,并在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竞争力水平上占据了首要的发展优势。但从全球发展层面分析,当前,地球上的可利用生态资源已不足以支撑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继续走先发展后治理的方案已不可取,只有打破传统的经济发展方案,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才符合现阶段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否则,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危害。二是,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在人口和生态环境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来说,其他国家并不能与之相比[4]。所以,中国需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应进行保护,不能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获取企业资本的积累就去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过度的浪费自然资源,这对中国提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背驰的。
(二)两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抓经济发展不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且相反会给经济发展造成不小的困难。反过来,不注重经济发展单纯只抓生态文明也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1)生态文明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对经济的发展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众所周知,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做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以尊重自然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发展条件,但是经济的发展却需要大量的生态资源作为支撑。同时经济发展虽然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但是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发展就变得毫无意义。简单来说,也就是说相当于农妇做饭需要米一样,没有米饭就做不成;想要用树木实现经济的增值,首先要有足够的树木作为支撑,生态环境相当于就是资源,而经济就是社会价值的体现。由此可知,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密不可分。从经济学理论原理层面进行分析,人类应注意生态文明对于经济发展所起到的能动作用。以木桶原理为例,决定木桶容量的不是取决于最长模板的长度,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模板。现在的社会发展形势也是一样,如果生态环境这根模板越来越短,但承受的容量月就会越来越小,体现出来的经济价值就会越来越少。长期以往的情况下,人们对于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就会必然而然的忽略了生态价值的体现,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经济这块木板再长,也不会承载更多的发展性的增长[5]。
(2)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经济发展作为支持
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而生态文明为了经济发展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以自然发展规律为基本依据,对自然进行合理的改造与利用,并将其积极的运用的产业结构建设中去,对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有效的转变与改革,通过构架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为经济的长效稳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绿色发展途径,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发展也进行了良好的解决处理。
总之,由以上文章内容分析得知,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以经济文明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才更有利于经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和平发展与进步。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方向,对以往的发展理念进行转变,树立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基本经济发展观念,在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中不断积聚力量,尽可能的追求经济发展的最大价值的可行性是非常高的[6]。
(三)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对推动经济的长效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与进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就是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为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和动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对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以及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更有有效的物质处理方案和解决的手段,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为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及自然生态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之间是共存的关系,两者之间互相制约的同时,又共同发展。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不仅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渠道。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两者的协同发展与共存[7]。
五、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上大多数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上普遍采用的是先污染后质量的手段和途径,来实现资本经济的积累,从而达到经济迅猛发展的目标,但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并不可取。避免以上情况的再次发生,中国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观的改革与创新。在现今的经济发展方面,人类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发展基础的,并提高全国人民对于生态资源保护重要的认知,通过环境破还产生的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和环境问题刺激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相关政府也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利用法律对规范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对环境污染等问题起到良好的遏制作用。
同时,通过文章以上内容可以了解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值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有效手段,也是人类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根本处理措施和相处之道。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融入到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陈豪伟.浅谈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河南林业科技,2021,41(03):41-43.
[2]冯富帅,李红霞.低碳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研究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8,5(17):271-272+294.
[3]王丽珍.循环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初探[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1,20(03):37-39.
[4]孔翔,郑汝楠.低碳经济发展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初探[J].经济问题探索,2011(02):44-48.
[5]施翔,王琼,严进芳,张艳艳,王瑞欣,樊娅楠,张国静. 县区怎么做:树立生态文明高地新典范[N]. 西宁晚报,2021-08-25(A06).
[6]河北日报评论员.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全面提升河北生态文明建设水平[N]. 河北日报,2021-08-24(001).
[7]阎秋实.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效果及其对高校生态文明实践教学的启示[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