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质环境监测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准确的数据会让人们产生误导,难以正确地认识环境和评价环境问题,从而为后期的水环境管理和水环境治理相关工作带来许多影响,会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在对水质环境进行监测时,样品属于监测数据的基础。样品的采集与保存过程能够对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要做好水质环境监测中水样的采集与保存的质量控制,从源头加强监测数据的管理,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1 水环境监测必要性
近几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在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都增长的十分迅速,有很多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到河流、湖泊或地下水系中,可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水体污染,这对水资源本就匮乏的我国更是雪上加霜。针对这一现象,政府及环境监管部门加大了管理力度,同时加大了治理水污染的投入。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对水体进行质量监测,摸清水体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管理。通过取样分析方式来对水体中的常规污染物(比如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等)及特征污染物(比如铁、锰、油类等)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一个水域不同断面的监测结果找到污染源头,通过源头治理来达到对水污染的治理。
2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应用
2.1 样品采集
在进行监测之前要将样品瓶和采样器进行基础检查,因为样品容易受到取样、保存和运输等条件干扰,还要根据比例进行空白样品的测试,这是为了避免样品被污染。还有一点是,应对采样的时间以及频次加以确定但是应结合具体的规定实施。譬如《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指南》中规定在建设项目稳定的时限内以及状态下对污染物实施排放其中生产周期也要同样明确,在样品收集中就可以在2~3个周期内做一个样品采集,这样的样品采集每一周是3次;倘若如无法保障它可以稳定的将污染物排出的话,且在生产周期层面也不太明确的前提下则要每天对废水实施4次采样,最低的情况下至少两天采一次样。而每月采样可把控在一次的水源地是省级区域的交接面以及饮用水源这两个地方。国控水体、湖泊还有水库以及河流等这些地方每两个月进行一次采集,且每年采样6次。如果水质长期稳定达标,且可以适当将采样次数降低,倘若水质不太固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采样次数的模式,以及掌控污染物的排放状况。
2.2 水样保存
在水样运输过程中,为了使水样不受污染、损失和丢失,保证水样的完整性、代表性,要注意用塞子塞紧盛样容器。塑料容器要塞紧内外塞子;盛样容器装箱时要用泡沫塑料做隔板,防止碰撞损坏;运输过程对温度有要求的水样要做好温度控制。一般为4℃冷藏运输和-20℃冷冻运输,其目的都是为了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组分物理挥发、降低化学反应速率、延长水样保质时间。若采用化学法保存的水样,要求加入的保存剂不能干扰后续的测定,加入方法要正确,避免污染,适当做空白实验,扣除保存剂的空白,对测定结果进行校正。水质的保存技术都是相对的,不能完全保证水样水质良好如初。所以,要获得水质指标的准确数据,最好的办法是现采现测,或缩短运输时间和保存时间。
2.3 样品分析
第一,对样本的结果实施分析,与此同时,在可比性以及精确性还有完整性层面实施分析,方法以及仪器的功能还有人员素质以及试剂水准都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如果安排的检测员对检测的程序非常熟悉,那么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将实验的准确性提升。第二,这点就特别的说明了有关分析方法的点,检出限、准确度、操作方便性、还有经过计量考证以及检测成本等都是包括在了分析方法中。第三,在检测的环节中,标准曲线可以精准的表达出检测仪器响应值与待测物质浓度函数关联,由于受到试剂批号以及环境温度等作用,是不可长期使用且相互利用的。
3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3.1 建立质控体系
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主要是结合文件以及质量手册实施编制,与此同时,且以文件方式实施质控体制,且保障在检测工作开展中要做到有根有据,能够让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成为工作人员的操作手册,同时也要要求全体人员必须明白质量的重要性。仅仅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还不行,最好还要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往往制度是比较好建立的但是制度要落实下去就会很难,因此建立组织领导机构从上到下进行落实,同时以最高领导者决策为根据,要高度重视检测质量控制,并根据人员能力还有潜力将职能明确,责任划分,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有参与感,并肩负一些关键的基础工作,同时加强部门协调合作,互助共赢并完成质控目标。
3.2 采样操作规范
采样前必须有待采水样冲洗采样器2~3次后方可正式采样,若需分析五日生化需氧量、有机物、细菌类和油类指标,采样时不可搅动水底的沉积物和泥沙等沉降性固体,但要除去水面杂物、垃圾等漂浮物。采样同时应严格按相关要求认真填写“采样记录表”和样品标签,要求现场测定的水质指标必须现场进行。用于测定悬浮物、BOD5、DO、硫化物、油类、余氯、粪大肠菌群等指标的水样,必须单独采样;测定BOD5、DO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项目的水样采集时,水样必须住满容器;测定DO指标水样采集后还应在现场固定和盖好瓶塞后水封。采样结束后,应认真核对采样计划、采样记录与采样数量,如有错误或遗漏,应立即补采或重采。
3.3 设备维护管理
首先,采样前对采样使用的各类仪器进行清洗,确保仪器干净和整洁,防止仪器内的物质对采样结果产生影响。其次,采样前应检查电子仪器是否稳定运行,采样的参数是否符合要求,如果发现存在问题的地方应及时更正处理。第三,定期对采样设备进行检修,试运行设备的各项功能,如果发现某一功能无法正常运行,需要分析影响因素,并制定解决措施,从而有效的保障采样质量。
4 结束语
环境监测数据作为环保工作的基础与前提,只有提高监测质量,方能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而水环境监测存在随机变化显著、对象成分复杂,且时空特性较强的特点,易受到生活生产、空间环境等影响。因此,为保证水环境监测质量,则应当做好过程控制工作,为水环境监测结果可比性、准确性、完整性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艳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参谋,2020(21):154-155.
[2] 王碧松,梅文鼎,陈利英.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与管理措施[J].绿色科技,2020(10):77-78.
[3] 袁世辉.探讨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常见故障及对策[J].当代化工研究,2020(05):110-111.
[4] 徐玉芳.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数据质量保障措施研究[J].环境与发展,2020,32(02):130+132.
[5] 蒋幸幸,许信.水环境监测中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运用[J].中国科技信息,2020(Z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