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引起犊牛呼吸道疾病的细菌性病原菌中,肺炎克雷伯氏菌为典型的环境致病菌,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氏菌属,共分为3个亚种,包括肺炎亚种、臭鼻亚种及硬鼻结亚种。肺炎克雷伯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直接或间接地经口鼻感染,引起奶牛呼吸道疾病、腹泻、脑膜炎及乳房炎等疾病。近几年,我国奶牛养殖业中由肺炎克雷伯氏菌引起的疫情呈增长态势,对奶牛养殖业的危害也日益严重。多杀性巴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等传播方式感染多种畜禽。
1. 规模化奶牛场犊牛呼吸道疾病病症分析
1.1感染因素
1.1.1呼吸道合胞体病毒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主要由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引发,是一种高发于犊牛群体的呼吸道疾病。该病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没有明显的下呼吸道症状,具体表现为泪斑、鼻孔分泌物增多、咳嗽等。牛呼吸道合胞体病致死率和感染率都相对较高,致死率可达20%以上,感染率可达60%~80%。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特性,多发于秋冬季节,牛、马、绵羊、山羊是该病的易感动物,均可携带、传播该病。
1.1.2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世卫组织划定的必须上报的动物疫病之一,该病主要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所引发。牛在感染该病后会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具体表现为鼻腔分泌物增多、流鼻涕、体温升高等,具有较高的感染率,死亡率不高,但如果继发感染黏膜病,患病牛致死率可达100%。妊娠母牛感染该病后还会出现滑胎、流产等繁殖疾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任何性别、年龄、品种的牛均可感染该病,尤其是1~2岁的牛最易感。该病主要通过生殖道、消化道、呼吸道传播,多发于秋冬等寒冷季节。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病,牛群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可达90%以上[1]。
1.1.3巴氏杆菌
牛巴氏杆菌病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发,该病潜伏时间较短,通常呈急性经过,具体表现为内脏广泛性出血、体温升高、肺炎等,最终可呈出血性肺炎、败血症经过等。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也是牛呼吸道常在菌,在牛正常状态下多杀性巴氏杆菌不具有致病性,但当牛处于非正常状态下(如饲养密度过大、天气骤变、缺料、缺水、长途运输时)多杀性巴氏杆菌才会表现出致病性,引发牛感染巴氏杆菌病。牛巴氏杆菌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灰尘、飞沫等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吸血昆虫叮咬、皮肤等小范围传播。
1.2非感染因素
牛呼吸疾病的发病原因除了感染因素外还包括非感染因素,所有能导致牛出现应激反应、免疫力低下的因素均可诱发该病。常见的非感染因素包括急性代谢紊乱、饲养管理改变、环境阴暗潮湿、饮水供应不及时、天气骤变、灰尘纷飞、长距离运输等。除此之外,牛本身的一些特性包括性别、年龄、体重等也会对该病的发生率产生直接影响。相关调查显示,体重大的牛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低于体重小的牛,成年牛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低于犊牛,母牛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低于公牛[2]。
2. 规模化奶牛场犊牛呼吸道疾病防治策略
在牛呼吸道疾病防治过程中,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并在此基础上对其防治思路进行明确,才能更好地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以下笔者主要从预防的视角,对牛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对策进行分析。
2.1常态化管理
为避免牛群被感染呼吸道疾病,在日常牛群饲养管理中,我们应切实注重对其的管理成效进行不断的提升和优化。尤其是应对牛群的生长环境进行优化,切实注重牛群的专业管理,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对其的疾病预防和疫病防疫工作,确保牛的环境卫生得到优化和完善。具体而言,就需要确保其生活环境的卫生清洁和干燥,切实做好牛舍周边的杂草、粪便等杂物的清理。而在此基础上,还要切实强化对其的饲料管理做好饲料检验工作,以确保其营养性达标,确保其水、质达标。在对圈舍消毒时,还要确保牛舍的通风,及时的做好周边环境的日常性消毒工作,切实强化疫病的处理,这样才能将传染病的病源消除,促进其生长
环境得到有效的优化和完善。
2.2犊牛引进科学性
由于购置犊牛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而犊牛又是导致呼吸道疾病传播的主要来源,所以我们应对犊牛的购置计划进行合理的确定,并尽可能地避免从外地购买,一般以本地区犊牛为主,避免带有病原体的犊牛进入牛场。而从外地购置牛犊时,需要在引进之前就需要加强对其的防疫,必须具有完整的购置手续和防疫手续,并在牛犊引进之前加强对其的检验检疫工作,加强对其的疫苗接种,加强对对方养殖场的调查,以从源头上加强对疫病的预防。而在运输中,应加强对牛犊的关注,注重对其的饮食卫生和通风工作,运输到养殖场还要单独进行饲养和隔离观察,并对其牛舍做好消毒工作,只有在隔离观察半个月之后,且在检疫合格之后才能合群饲养[3]。
2.3提升牛抵抗力
在日常牛的饲养过程中,对于圈养的牛,应在日常工作中加大对其的运动量,在运动场地中做好有关基础设施,以帮助牛的消化和运动,并在牛运动过程中加强对其的管理。通过增加牛的运动量之后,牛的抵抗力就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增强牛的体质,促进牛对疫病的抵抗能力,有效的抵御呼吸道疾病带来的影响。此外,在运动中还能观察牛的身体状态,并及时的加强对其的处理和预防,促进牛的养殖效益的提升。
2.4对症下药
为了促进牛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必须对其临床症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一般而言,牛呼吸道的疾病潜伏期在3~5d,初期伴随轻微咳嗽,所以呼吸较为困难,后续体温会逐渐上升。当患病2~3d之后,咳嗽就会加重,此时呼吸更加困难,体温也会升高,食欲下降,且饮水量会加大,粪便干燥变少,病程15~30d左右,甚至出现僵化的情况,而导致其饲养价值丧失。
2.5做好饲养管理
养殖场饲养管理的好坏会对牛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养殖人员必须切实做好饲养管理工作。一是要根据牛群性别、年龄等合理分群,合理控制饲养密度,确保牛群具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二是要根据牛群的生长发育阶段科学配制饲料,确保饲料中含有充足的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三是强化卫生消毒,除了要做好日常卫生消毒工作外,一旦养殖场发生牛呼吸道疾病,养殖人员要立即将患病牛隔离,同时运用5%氢氧化钠溶液对运动场、卧床、过道等进行彻底消毒,运用过氧乙酸溶液进行带牛消毒。对于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的病死牛要严格按照防疫程序进行无害化处理。
结语:综上所述,牛呼吸道疾病是一种综合性疾病,具体包括牛副流感、牛巴氏杆菌、牛病毒性腹泻等疾病。牛一旦感染此类疾病,轻则会导致产肉增重放缓,重则甚至会引发死亡。因此,在牛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必须对牛呼吸道疾病加强防控,而一旦发现牛群感染呼吸道疾病,要立即根据其发病原因予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