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埕岛东部地区为埕岛披覆构造与渤中坳陷的斜坡过渡带[1],该区目前发现的主要是以东营组为主的油气藏,但是邻区的渤中25-1井沙三段为其主力含油层系[2],且该区新钻的埕北斜394井和邻区都发现了凝析油气藏,油源对比表明,该凝析气藏均来源于渤中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在储量空白区的埕岛东部洼陷内沙三段应具有较好的成藏潜力和勘探前景。本文在精细构造解释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沙三段的储层特征、压力条件,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并且明确了沙三段油源条件优越,源内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具有自生自储的特征,周边已发现凝析油气藏,推测该区具有形成凝析油气藏的条件,可能具有较高的产能,切实指导了该区的油气勘探。
1、区域概况
埕岛油田位于东营市东北、渤海湾南部水深0~18m的海滩、浅海海域。区域构造属于济阳坳陷与渤中坳陷交汇处的埕北低凸起的东南部、渤南低凸起西部。其南以埕北断层与埕北凹陷相接,东南以断层与桩东凹陷毗邻,东北以斜坡带向渤中凹陷过渡,有利勘探面积约650km2。埕岛东部斜坡带位于埕岛油田的东部,构造上属于潜山披覆构造带主体东部,有利勘探面积约350km2[3]。并且埕岛地区周围存在多个大小不等的生烃凹陷,包括北部的沙南凹陷和渤中凹陷、东部的黄河口凹陷以及西部的埕北凹陷[4-6],资源潜力雄厚。
2、沉积储层特征
应用录井和测井等资料,从重点井单井相分析入手,对埕岛东坡沙三段沉积储层展布进行研究[7]。随着湖盆逐步萎缩,湖水逐渐变浅,物源来自埕北凸起的砂砾岩体在东坡沟谷处顺沟谷方向易形成扇三角洲砂体,扇体逐渐向湖心推进,结合超覆条带的控制,主要发育三期扇三角洲,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河口坝表现出典型的反韵律特征,测井曲线上呈漏斗形-箱形,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明显的退积序列和地震反射特征[8-9]。依据“源-汇”体系理论,建立了“源沟坡耦合控砂模式”:在古地貌的控制下,埕北低凸起、埕北30潜山和长堤凸起为沙三段提供物源,沟扇对应,沟谷、坡折处储层相对发育;纵向多期扇体叠置、横向连片、彼此不连通(图1)。
3、异常压力发育
由于钻探的井较少,无法准确的分析工区的压力特征,而直接来自地层的测井资料,连续性好、准确率高,能更可靠地反映地层的真实情况,因此应用平衡深度法和地震相结合求取地层中的异常压力值[10],预测结果证实洼陷区整体发育异常高压。这种情况往往与烃类充注有关,烃类充注缓解了上覆岩层的压实,也抑制了碳酸盐胶结物的继续产生,同时有机酸溶蚀了长石、岩屑及早期碳酸盐胶结物等不稳定组分[11]。因此,通过孔渗变化与地震速度联合分析,认为在埋深超过4900m,仍能发育优质储层。
同时,油气运移总是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在运移过程中,遇到有利圈闭时聚集成藏。前边分析得知,该区沙三段本身已经进入生烃门限,并且该地区东一段到沙三段普遍发育异常高压,压力系数整体超过1.4,可以为油气垂向-横向运移提供动力。沙三段主要发育泥包砂的岩性圈闭,圈闭周围直接发育烃源岩,且具备异常高压,充注动力充足。
4、油气成藏模式
综合分析埕岛东部地区已钻井的油气发育情况,其油气分布受储层及构造因素的控制,以自生自储的岩性、地层、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其中,岩性油气藏以夹于生油岩之中的透镜砂体作为储集层,往往形成“小而肥”的特点,非常利于海上油田的开发;地层超覆油气藏是以不整合面之上沉积的砂体作为储层,上覆水进期形成的湖相泥岩向上层层超覆而形成盖层,二者共同构成地层超覆,通过不整合面把下部的沙河街组、东营组的生成的油气运移过来而聚集成藏;构造-岩性油气藏由下伏或自身的烃源岩提供油气,形成的关键是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处应有砂体的发育。油气成藏规律的差异性是由构造高低及其控制的地层、沉积体系等油气地质条件的差异造成的[12]。根据工区油气成藏条件、成藏特征及成藏规律,建立了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图2)。
该研究区油气主要来源于东部的渤中凹陷和黄河口凹陷的沙河街组,埕岛东部地区的东二段底部向下地层均有生烃潜力,且已进入生烃门限,属于烃源岩层系的一部分;沙三段油气成藏受控于宏观模式,西部缓坡带发育以扇三角洲为储集相的地层油藏;陡坡带发育水下扇被不整合削蚀遮挡的油藏、构造岩性油藏,断层发育,断层和储层相互沟通,纵向上增大了砂体捕获油气的范围;洼陷带发育浊积扇岩性油藏,储集层与烃源岩的直接接触,且超压作用有利于油气通过短距离的侧向运移聚集成藏。从储盖组合配置来看,研究区内沙三段发育三角洲前缘砂体,随着向洼陷带迁移,泥岩厚度增加,沙三段以下为中生界地层,顶部主要发育一套致密砂岩或泥岩,可以为沙三段提供良好的底板条件。
参 考 文 献
[1]张善文.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实践.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6):731-741.
[2]徐长贵,于海波,王军,刘晓健. 渤海海域渤中19-6气田形成条件与成藏特征.石 油 勘 探 与 开 发,2019,46(1),1-14.
[3]郑和荣,林会喜,王永诗.埕岛油田勘探与实践.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6):1-3
[4]阎毓霞.胜利油区埕岛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分析.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4):30-32
[5]李友川,黄正吉,张功成.渤中坳陷东下段烃源岩评价及油源研究.石油学报,2001.22(2);
[6]辛也.埕岛潜山披覆构造带油气差异富集机制研究,2020,52-54.
[7]常涧峰,李竟好,柳文秀,等.埕岛东斜坡地区浊积水下扇沉积模式及分布规律.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3,10(6):31-33.
[8]袁向春,钟建华,高喜龙,等.埕岛东斜坡水下扇沉积特征.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2):146-151。
[9]管晓燕,穆星.多属性联合反演方法在桩西潜山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1,8(6):788-792.
[10]赵焕欣,高祝军.用声波时差预测地层压力的方法.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2):80-84
[11]查明,曲江秀,张卫海,等.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机理.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1):19-23
[12]高喜龙,杨鹏飞,纪玉民.埕岛油田油气藏类型及成藏模式.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14(2):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