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被广泛应用于矫正视力患者中,相比较而言其预后效果好、高效、安全且能够有较好的远期效果[1]。有相关研究表明,经过不同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不同[2],本次研究就150例眼疾需进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为对象,比较不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的视觉质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取本科室于2018年8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50例患有眼疾需进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根据使用的准分子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50例,分别为一组、二组和三组。一组:24例(49眼)男,26例(43眼)女,年龄在18-41岁,平均年龄为(27.64±5.21)岁;手术之前患者的SE在(-2.03–7.25)D之间。二组:26例(51眼)男,24例(41眼)女,年龄在19-40岁,平均年龄为(27.82±5.15)岁;手术之前患者的SE在(-2.00–7.86)D之间。三组:27例(50眼)男,23例(42眼)女,年龄在20-41岁,平均年龄为(27.79±5.19)岁;手术之前患者的SE在(-1.97–7.31)D之间。
1.2方法
一组应用角膜表层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进行手术治疗矫正,二组应用基质层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进行治疗矫正,三组应用飞秒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进行治疗矫正。选择光过渡区时根据激光切削深度、拟矫屈光度数和瞳孔的直径来决定,一般为:8.5mm-9.0mm,激光治疗区为:6.0mm-6.5mm,可以根据患者所处的年龄段来调整适合患者的屈光度。手术过程中使用的仪器为产自德国的基质切削治疗仪和飞秒激光治疗仪。
1.3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后视觉质量评价。分五个等级1-5分,根据恢复好坏进行分数累加,得分越高代表恢复越好,总分为30分。评价包括近距离阅读、开车时的视觉效果、白天的远近视力情况以及夜间视力和看东西是否有重影。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应用t检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角膜激光屈光手术之后一组的视觉质量评分为(28.43±0.79)分,二组的视觉评分为(27.21±0.74)分,三组的视觉质量评分为(29.52±0.76)分。三组手术之后的视觉质量评分大于一组和二组(P<0.05),一组手术后的视觉质量评分大于二组(P<0.05)。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夜间明显产生眩光的一组为3例,二组为5例,三组为4例;夜间视力较差的三组分别为:一组(4例)、二组(5例)和三组(3例)。女性患者出现视近物疲劳和白天近视较多,男性患者仅有1例出现以上现象,但是男性患者夜间炫光和夜间视力差较高,P<0.05。
3讨论
手术之后患者的视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这并不等于患者的视觉质量较好,影响患者手术之后视觉适量的关键是远近平衡失调、白昼平衡失调和双眼平衡失调[3]。患者出现平衡失调和角膜手术后产生的并发症不同,平衡失调后患者不会有明显的感觉,但是一旦发生平衡失调,会给患者的视力造成极大的困扰,在治疗时也较为困难[4]。近几年,随着飞秒激光手术被广泛应用于眼疾患者,手术之后患者一般不会并发角膜瓣、视力波动等问题,但是不管是何种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在手术治疗之后患者都会产生一定比例的视觉不适现象[5]。
经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角膜激光屈光手术之后三组的视觉质量评分大于一组和二组,一组手术后的视觉质量评分大于二组。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夜间明显产生眩光的一组为3例,二组为5例,三组为4例;夜间视力较差的三组分别为:一组(4例)、二组(5例)和三组(3例)。女性患者出现视近物疲劳和白天近视较多,男性患者仅有1例出现以上现象,但是男性患者夜间炫光和夜间视力差较高,P<0.05。但同手术之前戴眼镜相比,患者认为白天远视力较好,且更方便日常生活。
综上,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之后患者的视觉质量高于基质层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和表层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的患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苏小连,王雁,吴文静,等.SMILE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非球面性的对比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16,52(9):681-685.
[2] 易允娣,王静,陶黎明.SMART与TransPRK术后早期疗效的比较[J].国际眼科杂志,2019,19(5) : 870-873.
[3] 侯杰,王雁,雷玉琳,等.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矫治近视术后角膜上皮的重塑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7,(12):1104-1108.
[4] 李文静,胡裕坤,高晓唯,等.飞秒激光微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和飞秒激光LASIK近视治疗的双通道系统视觉质量评价[J].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1):1971.
[5] 马月磊,郭秀瑾,刘超敏,等.LASIK矫治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及青少年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6,(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