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农村地区,畜牧业养殖是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其中生猪养殖更是重中之重。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经济有了稳定的增长点,包括养殖管理以及饲料投喂等相关活动均可依靠自动化技术完成,从而实现更加高效的生猪养殖工作。养殖户更加专注于养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猪的疫病防控。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猪疫病防控方案,确保养殖户能最大程度上减轻经济损失。
一、猪疫病的诊断方法
生猪养殖中疫病防治至关重要,在疑似发生疫病之后,需对其症状进行基础诊断,并判断疫病类型,才能够实施有效的治疗工作。
(一)临床诊断
通过对病猪进行临床检查,根据其症状表现对猪疫病作出初步判断。病猪所表现出的症状有多种,针对其特异性表现对各症状进行全面诊断和评价,一方面,兽医要对疫病危害部位、危害程度,该部位出现的症状进行仔细观察,尤其是危害程度严重且明显的症状更要高度重视,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病猪症状表现进行分析,做好鉴别诊断;另一方面,实地检查猪场养殖环境、饲料、饮用水等,以获取相关信息,分析疫病引发因素,以便作进一步诊断。
(二)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对病死猪病灶部位进行解剖,以肉眼观察和显微镜查看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变部位及病理改变情况进行细致查看,通过病灶部位变化情况及病理解剖分析为疫病的最终诊断提供依据。
(三)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虽然很麻烦,但也是最有效的诊断方法,通过提取病猪毛发、血液等病理组织,应用多种检验手段(如微生物学、病理组织学、寄生虫学、血清学等)对疫病进行检验含量不能超出20%。仔猪饲料中多数能量来源于脂肪,应适当加大脂肪比率。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成分吸收过程中,脂肪含量增多,还能改善饲料采食量。同时,提供多种维生素,提升仔猪抗病能力。
二、猪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一)定期清洁创建良好卫生环境
第一,为保障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疫病发生概率,则需做好综合性防治工作,针对在生猪养殖中可能会发生的疫病种类,需以全局角度进行防控建设。因此最为首要的是为生猪养殖创建更加良好的卫生环境。在选择养殖场的初步环节中,需尽可能远离污染地区,包括工厂等位置,并选择交通较为便捷的区域,确保与饲料产地较为接近,便于及时运输饲料满足饲养需求。
第二,确保生猪养殖场位置远离居民区,避免对人居环境造成影响。最佳选择坐北朝南的方向,并对猪场内部进行合理规划。包括养殖区猪舍、消毒区、维修室、值班室、隔离区、饲料加工区等做好相应的分离处理,避免交叉污染引发细菌滋生。同时需在猪舍内部设置分娩区、保育区、配种区等众多功能差异性区域,从而实现科学分离饲养,避免饲养环境杂乱引发病症传染。
第三,需对养殖环境进行控制,对温湿度等进行严格把控。温度与湿度过高将会造成猪群生长受损,并出现较高的死亡率。温度与湿度过低则将会导致猪群散热过度,冰冷环境可能会引发免疫系统失调,从而造成严重的疫病发生问题。因此在生猪养殖中,需在夏季及时做好散热工作,并在冬季做好保暖防寒工作,维持温度适宜的养殖环境,并保障养殖场通风与光照良好[1]。
第四,做好定期的清洁消毒工作。由于我国当前生猪养殖仍旧以圈养为主,因此有限的活动空间则造成了细菌滋生与传播可能加剧。因此需做好卫生清洁工作,使用高压水枪对空舍进行清洁,重复3次左右之后则可使用药剂进行全面性的清洁消毒。例如可使用稀释后的高锰酸钾溶液在空舍中进行熏蒸处理,从而完成猪舍消毒杀菌处理。完成消毒后需静置一周以上才能够再次引入猪种。
第五,每日对生猪用品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并且每周对猪舍进行一次大规模消毒处理,并根据季节性疾病的发病概率在对应季节增加消毒杀菌频率。及时清洁猪舍内的排泄物以及食物残渣等,避免滋生蟑螂、蚊蝇等可能会造成细菌传播。通过清洁消毒,为生猪营造健康生长环境,则能够起到良好的疫病综合防控作用。
第六,若在养殖场中感染猪瘟疫病,则要求全体养殖人员立即对养殖场进行封闭,并及时通知生猪市场关闭,停止运输以及贩卖活动,召回所有散养生猪。在养殖场中最后一头病猪死亡后,需将整体养殖场静置三周,随后需进行彻底性的消毒处理。对病猪完成焚烧深埋等无害化的处理,则可解除养殖场的封锁管理。同时要求养殖人员全面对病猪污染的场地以及用具等进行消杀处理。对病猪猪舍进行消杀,可使用2 %浓度的碱水以及30 %浓度的草木灰水进行混合,清洗猪舍内的用具。
(二)优质选种与科学营养饲养
首先,通过对近年来生猪养殖高发的疫病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特征,从而造成某一区域出现大规模的疫病流行现象。而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引种不规范、饲养不合理所造成的。基于这样的原因,对疫病进行综合性的防治,则需注重引种规范以及饲养科学性表现。
其次,在引种时,需做好充分的调查工作,要求所选择的猪场能够做到疫病防控到位,且具有较高的信誉度、口碑与管控水准,以正规渠道选择猪种,则能够基于源头尽可能保障猪种健康。避免盲目引种,现阶段众多生猪养殖户为了提升经济效益,轻易相信猪贩子使用其提供的猪种。无法保障猪种来源,极有可能是从疫病区所引进的猪种,从而埋下疫病暴发的隐患。在引种时需经过运输达到养殖场,在运输过程中也需做好监管,为生猪准备好充足的清洁饮水以及饲料,保障所投喂的饲料无变质发霉问题。
最后,引入到养殖场后,需在日常中注重科学喂养工作。生猪疫病的发生通常情况是由于饮食不合理造成生猪免疫力下降,或是饮食不卫生造成病从口入。因此,在养殖中,需注重科学饲养,保障选择优质且营养丰富的成品饲料,通过提高营养保障生猪自身能够形成良好的抗病能力。避免选择价格低廉的三无饲料,在饲喂时对饲料的生产日期进行检验,避免饲料过期。可在日常饲喂中适量添加维生素以及抗生素等药物,提高生猪免疫力与抗体能力。由于现阶段针对猪瘟疫病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防治,因此,要求养殖场的相关工作人员对生猪养殖进行动态观测,根据临床症状诊断,若发现疑似病例,则需及时对其进行隔离处理,并对猪舍做好消毒工作[2]。
结论:综上所述,生猪养殖中疫病防治至关重要,在疑似发生疫病之后,需对其症状进行基础诊断,并判断疫病类型,才能够实施有效的治疗工作。为了尽可能地降低疫病发生概率,需从环境控制、引种喂养、免疫接种等方面做好综合性防治工作,在出现大规模损失前采取科学、合理的控制手段,争取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促使生猪健康成长,创建更加良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