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对生猪养殖而言,疫病传播是最为严重的危害,不仅会导致生猪大量死亡,还会影响养殖行业发展。因此,要针对猪群加以诊断,选择科学有效的方式,了解疫病类型、特点和传播规律。同时,结合养殖单位发展现状,引入恰当措施开展疫病防治,控制疫病传播渠道,减少病毒入侵可能性,同时做好卫生清洁,定期对猪舍做病毒消杀,减少疫病传播造成的经济损失。
一、猪疫病的诊断方法
对畜牧养殖而言,疫病不仅会造成大量经济损失,还会导致牲畜大面积死亡,因此要做好疫病防治工作,通过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确定疫病类型及危害,及时落实针对性治疗措施,减轻疫病带来的危害。
(一)临床诊断
对患有疫病的生猪进行医学检查,通过病猪临床表现作出基本判断。严格来说,不同疫病带来的临床表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诊断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症状作出客观判断。一则,医生要密切观察病猪身体变化,判断疫病危害程度,根据过往经验分析疫病发展。另一则,对生猪养殖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包括日常管理、饲养环境、养殖方式等,收集相应数据,基于此判断引发疫病的因素。
(二)流行病学调查
这种方式主要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以及文献查看了解疫病发作情况,通过与养殖单位基本交流,掌握疫病影响范围以及严重程度,旨在确定疫病传播范围、发作特点、发作规律和流行经过[1]。
(三)病理学检查
通过医学手段对患疫病而死的病猪进行解剖,利用专业仪器了解病变详情,分析解剖过后得到的数据资料,为最终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四)实验室诊断
和前者相比,这种诊断方式操作流程繁琐,但可以得到最为真实客观的结论,诊断期间需要从病猪中提取肌体组织,包括血液、排泄物、皮肤等,通过现代化方式对这些采集样本进行检验,观察病理组织变化及严重程度,测定病猪血清,综合分析后得出最终结论。
二、猪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一)谨慎规范引种
最近几年,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并出现区域化特点,导致疫病在地方迅速传播。究其原因,与不合理引种、检疫工作未及时落实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为控制疫病传播范围,减少病症造成的影响,必须从下述环节入手加强生猪养殖管控。首先,引进猪种之前要进行细致的市场调查,首选信誉良好、管理严格的养殖单位作为合作伙伴,确保猪种质量。其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猪种,控制疫病传播途径,防止养殖期间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最后,重视猪种运输,做好相应管理工作,准备合适的饲料及饮用水,保障饲料质量,同时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提高猪种免疫能力同时避免应激反应。
(二)为猪群创建良好的生长环境
生猪养殖之前要进行环境勘测,首选污染程度较低的区域建造养殖场,并且要考虑与饲料供应单位之间的距离,减少日常饲养麻烦,不得在邻近居民区的地带开设养殖场,减轻附近民众受到的影响。猪场位置确定之后,要对内部空间进行划分,优化整体格局,秉持科学原则设计生产区、管理区、污水处理区等不同功能区,完善基础功能同时保证内部环境空气通畅,采光充足,环境温度适中。依据养殖周期对猪舍环境温度进行调整,对于刚出生的猪仔,可以将环境温度调整至33摄氏度左右,幼猪生活环境温度可以控制在30摄氏度左右,成年猪舍环境温度控制在22摄氏度左右。如果猪舍温度或湿度条件不符合要求,不仅会延缓幼猪成熟期,而且会降低幼猪存活率。温度较低但湿度较高的猪舍下,内部环境生成的热量无法快速消散,减少猪群重量同时影响母猪正常生育。合适的温度可以促进幼猪成长,对即将繁殖的母猪而言百利无一害。因此,养殖单位要做好猪舍管理工作,根据季节转变对猪舍环境条件作出适当调整,夏季要控制高温入侵,及时引入降温设施,冬季则要保持供暖。
(三)做好猪场清洁消毒工作
疫病暴发与养殖环境卫生状况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下,多数养殖单位仍旧选择圈养作为主要养殖模式,对生猪活动范围进行限制,通过这种方式增加生猪重量。为防止疫病大规模暴发,养殖单位必须做好卫生清洁工作,防止因病毒消杀不及时导致疫病大范围传播。首先,对闲置的猪舍进行病毒消杀,通过机械化方式对猪舍进行全面清洗,且要重复这一操作,待猪舍水分完全蒸发之后,利用化学药剂进行病毒灭杀,经消杀处理的猪舍要闲置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其次,按照全进全出的原则管理猪群,简单来说,即同批引种的生猪要安置在相同环境下,猪舍不得用于养殖其他牲畜,从源头杜绝交叉感染现象。再次,定期对生猪养殖用品进行清理,提高洁净程度,控制病毒传播途径。根据季节变化和疫病传播规律调整病毒消杀频率,通过这种方式扼杀潜在病菌。最后,及时清理生猪排泄物,饲养残留物,为猪群营造健康卫生的生活环境[2]。
(四)做好生猪饲养管理工作
除养殖环境,饲料供应也是生猪管理重点环节。因此,如果想使猪群正常生长,提高生猪存活率,必须做好饲养管理工作。首先,选择质美价廉且营养丰富的饲料,通过这种方式提高生猪免疫能力,降低患病概率。某些养殖单位为减少成本支出,故意购买劣质饲料,或者没有经过任何检验的产品,这种行为不仅危害生猪健康,还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经济损失,必须在行业内部杜绝这种行为。其次,饲料采购品种确定之后要对其进行全面检查,尤其是饲料生产时间、保质期限、生产单位资质证明、饲料合格证明等,相应证明文件确认无误的情况下才能将材料用于养殖,同时做好饲料存储工作,防止因饲料管理不当引发质量问题。再次,随着自动化技术进入养殖行业,自动饲喂系统逐步取代了人工饲喂模式,但要在合适时间段进行人工喂养,根据生猪生长周期调节饲喂量。最后,为控制疫病传播范围,减轻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养殖单位可以采取封闭式模式进行养殖。
(五)做好猪群免疫接种工作
对生猪养殖而言,疫苗接种是防范疫病的有效手段,因此,有关单位要积极开展疫苗接种宣传工作,向养殖单位介绍及时接种疫苗的必要性和作用,让养殖单位负责人认识到疫病防范的重要性,促使疫苗接种工作有序开展。首先,正式接种之前由专业人士对猪群进行全面检测,了解猪群生活状况以及特征,防止疫苗接种效果受到影响。其次,确保生猪健康生长的情况下进行免疫接种,如果生猪已经感染疫病,疫苗接种效果会大打折扣。再次,相关工作人员要按照说明要求完成接种工作,并在接种之前对疫苗进行全面检查,保证接种疫苗有效,防止因管理存储不当影响接种效果。最后,接种之后如果生猪感染疫病,要立即探明成因,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3]。
结论:总而言之,由上述分析内容可以看出。疫病传播对生猪养殖业造成的危害不可估量,作为养殖单位负责人,要深刻认识到疫病带来的危害。基于猪群做好疫病诊断工作,通过科学措施对疫病有初步了解。同时,积极开展疫病综合防治工作,从卫生、环境等多方面入手进行有序防治,为猪群塑造干净卫生的养殖环境,降低疫病暴发可能性,提高生猪存活率,减少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