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城市相比,乡村振兴的困局是产业基础薄弱,而产业基础薄弱让年轻的劳动力在农村无法就业,导致农村人口严重流失和村庄日渐空心化,形成恶性循环逐渐走向衰败,缺乏产业支撑的乡村是使农民陷入困境无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我们思考如何通过规划指引打破困局,提供一种脱贫致富的可持续生活方式,那什么样生活方式才是新时代农村的幸福生活?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引领(习近平,2005),阐述了人与自然相存的共生逻辑,发挥生态环境的生产力作用,除了靠政策支撑之外,还能依托农村自身发展实现内循环,拓展乡村旅游,走出一种以可持续性生态理念为核心的全新生活模式。本研究基于生态水源环境保护下,协助水库移民区通过生态产业、生态旅游、生态社区等运营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一条生态富民的新路子,在水库边的脱贫案例中,黎雄村大塘面“自然生态社区”是一个典型代表。
1 生态区内经济发展的限制条件分析
1.1 “绿水青山”如何转变为“金山银山”的现实挑战
水库移民片区位于广东省江门开平市大沙镇大沙河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是市及周边镇60万人的重要饮用水源,其中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也是江门市最重要的生态战略空间,荣获“岭南生态气候标志城市森林氧吧”称号,具备理想的生态底蕴。项目涉及沃富、黎雄、蕉园、五村4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规划面积27.3平方公里,作为生态涵养区,生态红优势利并未有效转变为当地人的福祉,而“水库移民村”现象也是国家在乡村振兴战略转型期面临的新命题,生态地区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是我们编制水库移民片区总规中思考和运用的重点方向。
1.2 水库移民片区村落与产业发展的现状
水库移民村在无钱、无人、无地、无产业、无外部投入处境下,经济来源缺失加速了农村人口空心化、村庄空心化诸多问题,加上水源地保护区内限制工业和畜禽养殖业发展,农业经济发展规模严重受限,亟需整合分散隐藏闲置资源寻求新路径,而现有红色战斗遗址、宗祠文化建筑、南粤古驿道及水库移民文化等丰富人文资源,均未开发利用处于闲置浪费状态,缺乏科学系统的统筹规划引领发展。
1.3 盘活闲置资源与激活生态产业的路径思考
为了消除生态限制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矛盾,从根本上解决大沙镇曾留存六十余年历史的水库移民脱贫解困问题,镇政府想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契机,践行两山理论实现生态经济价值转化,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模式,利用好“水库移民扶持”政策专项资金支持,以具体实施项目为精准发力点撬动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规划一条融合“生态环境、古道历史、移民文化”环大沙水库鹤州水乡精品生态旅游经济带。
2 规划视角下三大转型治理模式分析
2.1 思维模式转型:构筑“一张蓝图干到底”统筹框架
通过顶层规划统筹与政策扶持,引导镇村转变思路,摒弃“只长骨头不长肉”的传统建设模式,以运营前置反推规划,如无运营前置和运营主体推动,规划图很难落地,镇政府联合成立运营团队提早布局介入规划和设计全过程中,合力谋划片区实施蓝图,创建“1+4+7”发展策略,在大沙山水茶乡大生态圈体系下,策划1条十二公里区域共享绿色产业经济带,连片4个村庄打造“鹤州水乡·生态理想社区”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以差异化社区发展模式盘活贫困村庄,定制7项具体实施行动计划确保蓝图高效落地。
2.2 产业模式转型:以市场多元化产品需求布局生态产业项目
探索生态农旅产业发展新模式,产业用地布局核心围绕沃富村“山水茶养社区”、黎雄村“自然生态社区”、蕉园村“礼书田园社区”、五村“鲜氧零碳社区”四大主题社区营造,以村为单位执行社区营造计划,重点盘活村内存量资源,将分散、经济效益单一低下的生态农地向复合、集中、高效产业规划整合,优化配置农业生产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产业集群用地及水库移民文化用地,打造小体量、轻资产、短周期、回报快及市场化的精品小产业项目,以“生态社区”这样可复制的大产品化方式去激活一产向三产生态旅游价值路径转化,重点打通从规划设计、工程实施、项目产品推广、业态布局招商、后期运营管理一体化的乡村振兴闭环管理系统模式。
2.3 建管模式转型:以解决乡村产业发展痛点有效配建实施计划
(一)以4个主题社区营建为抓手。一是整合四村乡村房屋、土地和资金资源,围绕产业需求配建完备乡村基底建设,持续改善村居环境,补齐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短板,打造丰富的公共空间,如建成环湖碧道、乡创服务中心、停车场、乡村市场及电商服务站点等;二是成立乡村社区共建理事会,聚集专业人才深入基层探索乡村社区化治理,联合骨干村民带头学习创业,激活村民自下而上内生动力,如自筹资金开店、运营民宿等,为留守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引导和职能转型培训,吸引外出打工村民返乡安居创业。
(二)以试点项目探索无外部输血情况下实现经济正循环。试点选取镇人均耕地仅0.2亩的最少最贫困的自然村大塘面,以自然生态社区共建计划走出村民创收盈利模式,由旅游专业团队入驻整合共建力量,落实规划产业布局和社区营造,挑选先锋种子村民开设培训班,培育文创产品、自然讲师、露营、民宿、集市等业态试运营项目在当地落地开发,村集体收入由不足2万元增长至30万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这片没落的村庄,如今贫困村年吸引超50万人次游客,旅游收入超百万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安心吃上生态饭,从原来的水库贫困村变身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村。
(三)以核心产业项目策划主题活动恢复地方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以“花海经济”为产业引擎,按季举办有春茶开采仪式暨茶花雅集、花田音乐会、向日葵夏日游园会、周末集市、秋收稻穗音乐节、稻田诗书音乐雅集、冬季彩虹花田摄影等主题活动,初期引流30万人次,带动当地旅游配套业态营收,更受到外界广大媒体、政府、企业关注。
(四)以“大沙优品” 农特品牌带动激发产业新动能。镇结合大沙茶叶、孔雀湖香米、天露贡柑等农产品优势,创新推出大沙优品系列,将有机产品品牌化,提升经济价值,通过多元活动和渠道推广,也荣获“广东区域品牌生态茶园示范镇”荣誉称号。
3 实施成效与经验启示
3.1 规划融合运营引导生态区贫困村成功探索一条“可复制硬核脱贫之路”
大沙模式即水库移民特色村项目前期以镇政府对集体土地产业配置,规划制定发展理念和“一张蓝图”实施路径指引,由政府出资承建基础设施和外围大配套建设,引入运营团队扎根村庄内部负责社区开发建设,先以试点运营减少试错成本周期,形成标准化流程管控能力后,再让整村快速落地、推进及大规模复制。
3.2 践行 “绿色行动计划”秉持以最原生态的方式来保护现有原生态原则
实施过程中,重点带动人们深度认知到生态经济价值,发现留住原生态就是守住水乡的生命力所在,以生态社区营造引导乡村有机更新生长,将自然馈赠的宝藏资源转化为农旅产业经济,聚焦生态农业,通过制定绿色行动计划手册、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开设自然教育课程、建立自然农法生态农耕制度等加强对生态保护的重视。
3.3 社区健康发展离不开地方稳稳的步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思考与投入
乡村社区治理除了聚焦产业赋能,需缩减城乡公共服务配套差距、完善基础条件和优化公共环境,利用政策扶持和闲置资源,把乡村安居环境、创业氛围和产业经济同步做起来,才能更好吸引那些对乡村充满激情的人才回流。社区经济创收更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只有控制整体规划科学合理性和可验证性,积累正向回馈不断地修缮与调整,形成自下而上草根行动与自上而下规划指引的卯合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在地村庄社区化。
4 结束语
从运营细节和建设微观层面看,乡村振兴是未来一项民生需求大计,面对当下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浪潮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乡村生活的答案也在被不断试验、实践和重新定义,我们不只造好乡村硬件和设施容器,更需深耕其中探究往里面装什么内容及如何运营,从服务本地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出发,持续激活本地人的就业机会、驻留场所、烟火气息,更要将发展的眼光聚焦在本地生活的人身上。
从区域旅游中观层面看,借助开平碉楼村落于200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影响力,不仅是中国首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也是“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区之一”,聚合塘口、赤坎、百合三镇创建5A及旅游景区并建设一条碉楼侨乡美丽乡村精品旅游带,再联动大沙镇水库移民片区建设的“山水茶乡生态旅游”精品旅游线路,正好与中部碉楼侨乡文化旅游产品实现区域互补,以独一无二生态价值和侨乡、岭南文化为内涵,支撑市场旅游价值,让开平成为广东省旅游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可实现当地乡村未来经济可持续开发和发展。
从即将到来的第五消费时代宏观层面看,伴随新冠疫情发生后,加上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加速了大城市年轻一代中对未来远程协同办公模式的工作方式革新,为乡村和郊区带来发展新机遇,将吸引大批关注乡村振兴、想要改变乡村的新力量、新青年集群式持续涌入乡村生活和创业,提升壮大村内业态多样性同时吸引周边城市人群游玩和消费,实现乡村社区的兴盛与持续发展,以去中心化、差异化发展模式,走出百千万个中国特色化的魅力乡村。
参考文献:
[1] 庄志明.《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从上海崇明岛世界级生态岛定位说起》.中国美学研究,2020(01):137-162.
[2] 周大连.《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农业经济与科技,2020,31(11):117-119.
[3] 雷晓康,汪静.《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贫困地区韧性治理的实施路径与推进策略》.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