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治疗病毒性疾病中干扰素的应用
周西荣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周西荣,. 猪治疗病毒性疾病中干扰素的应用[J]. 当代畜牧兽医,2025.2. DOI:10.12721/ccn.2025.157012.
摘要: 我国是肉制品消耗大国,对于猪肉的需求量非常庞大。在生猪养殖中,为了确保能够得到更合理的养殖效果,需要对生猪进行合理的病毒检测,以确保生猪肉质以及生猪安全养殖。作为养殖的重要因素,猪病毒对于猪肉的不良影响非常严重,因此需要分析在猪治疗中干扰素的使用。干扰素可以诱导猪体内的抗病毒性蛋白,实现猪自身免疫力的增强。因此,在针对猪病毒研究中,需要分析干扰素的作用、机制、活力等方面入手,讨论干扰素在猪病毒中的应用,并得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 猪肉养殖;疾病防控;干扰素;应用分析
DOI:10.12721/ccn.2025.157012
基金资助:

病毒性疾病是目前猪养殖业的瓶颈,在现有的治疗方法中,我国开展预防为主的治疗措施。而应用干扰素,可以起到快速、精准的治疗效果。干扰素是动物个体抗病毒免疫的核心,干扰素可以在病毒刺激下,诱导动物体内的抗病毒蛋白,并提升自身的免疫水准。目前,在干扰素的应用中。PEG、白蛋白修饰长效干扰素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在本文的研究中,本文主要阐述干扰素在猪病毒方面控制的应用,以为后续的猪养殖业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

一、 干扰素在猪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干扰素在近年来的治疗中,凭借自身的优势,得到了大量应用。除人体治疗外,干扰素近年来对于猪病毒的治疗也发挥了自身的显著特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干扰素在猪流行性病毒腹泻治疗中,通过干扰素药液的配比以及用量,可以达到显著的治疗防控效果[1]。就一般情况下,传染性病毒的危害性较大,因此需要确定给药方式,通过组合手段对于病猪进行二次注射,配合复方穿心莲以及2%的多糖灵芝,随后将少量的多聚酶性溶液注入到双黄连中。每天注射三次,连续重复两天,可以起到良好的消毒杀菌作用;

其二,在猪蓝耳病治疗中,治疗人员可以根据病毒的病情,选择相应的干扰素治疗方法。在蓝耳病发生初期,治疗者可以采用单一的干扰素控制病毒,将其用量固定在0.5m/kg中连续注射4天,可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2]。如整个病毒组织层较为坚固,应在抗病毒药剂以及干扰剂中进行融合,加强治疗效果;

其三,在猪口蹄疫治疗中,口蹄疫病毒一般属于混合性病毒,照比常规病毒更难清除。因此,治疗人员需要将转移因子混入干扰素中,对病猪进行注射治疗。而另一部分则可以加入病猪的饮用水中,在注射时,连续注射5~6d,每天注射一次,将防心肌炎的药物与五毒康注射液混合在一起。将比例控制在4:1,摇晃2min后,加入干扰素中,可以显著的降低病毒成活率;

其四,在病毒性肠胃炎治疗中,对猪进行饲养时,有可能会发生气温下降导致猪舍卫生以及饲料方面存在欠缺的问题。如不有效调整,将诱发猪出现病毒性肠胃炎病。猪患上病毒性肠胃炎后,表现为食欲下降、腹泻不止、精神萎靡不振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病猪进行注射干扰素,提升治疗效果[3]。此外,也需要对病毒搭配双黄连,每天服用一次,3~5天后便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其五,猪瘟治疗猪瘟是养殖场的重点疾病,在通常情况下,猪瘟死亡率极高。且猪瘟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一旦爆发将会对当地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在养殖期间,需要进行全面预防,可以通过抗病毒药剂搭配口服药剂的方法,对病猪进行有效治疗。例如,通过抗病毒药剂与口服药物搭配控制猪瘟。在后期养殖中,对猪进行定期体检,如果发现猪瘟体温异常,则需要将猪进行隔离。随后,按照0.1mL/kg.bw为病猪进行干扰素注射治疗。

二、 干扰素应用猪病毒治疗的注意事项

(一) 干扰素治疗猪病毒的优缺点

在猪病毒治疗中,干扰素对猪病毒起到了明显的治疗效果,但自身也有一定的缺陷。首先,干扰素在猪病毒治疗中,自身的应用实现具有明显的限制性。此外,病毒干扰素对于细胞的带动性不强,无法有效的渗透至病毒的内部组织中,彻底破坏病毒的内部形态,这就导致病毒在猪体内扩散后,干扰素无法达到显著的控制效果。

干扰素在应用中,我国研究人员亦发现干扰素对猪病毒呈现出了一定的中属特异性。例如,对于同种动物而言,干扰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对于差异较大的动物来讲,细胞组织之间的差异较大,无法适应整个保护作用[4]。同时,干扰素与其他药液的配比方式不得当,也会出现明显的副作用,降低干扰素的治疗方案。

(二) 干扰素治疗猪病毒的注意事项

在应用猪病毒抗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大多采用原核表达或项目表达产品,与天然的产物比较此类产物的结构具有明显差异,且生产工艺较为繁琐。因此,为了确保提高干扰素的活性,需要对干扰素的空间结构进行模拟,得出合理的试验结果。例如,当猪体内注射干扰素后,5分钟时间便可以让机体形成理想的病毒环境,进而产生抗病毒蛋白。在研究中,注射抗干扰素后的5小时后,猪体内达到抗病毒高峰,因此对于辐射性病毒可以进行三周的有效抑制。为了扩大整个应用效果,确保疾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在干扰式的使用中,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对干扰素的治疗原理进行认知。干扰素的治疗原理为破坏病毒内部组织结构并产生蛋白元素,因此细胞的抑制性较强,复制频率较高。在使用中,如与其他注射药液进行连接,则可能失去原有效果。注射工作人员在注射过程中,注射干扰素5d内避免与其他疫苗一起接种,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依次注射;

其二,干扰素在注射后,其会受到葡萄糖盐水碱性溶液的影响,产生游离分子,不能有效的渗透至内部组织中。在干扰素使用中,需要避免与上述溶液的混合。此外。在注射时为了取得增强应用效果,也可以将灭菌水溶入干扰素中;

其三,单一的使用抗干扰素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可以以协同性治疗为主,将板蓝根或黄芪多糖混合物注入到干扰素中,使二者能够起到消炎、转变细胞组织方式的作用,提升药力;

其四,在使用抗干扰素时,确保抗干扰素一次性使用完毕,避免留有残余,导致抗干扰素出现失效。此外,解冻融化后的抗干扰素不能进行二次冷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病猪使用抗干扰素中,抗干扰素的功效非常显著。结合我国养猪业的发展现状,应用抗干扰素,借助抗干扰素的优势,可以使抗干扰素进入到猪病毒组织中。通过诱导剂,将核糖体转移至信号链路中,并与干扰素中的蛋白质结合。在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特定的特异性因子,有效减少病毒数量。而在功能方面,干扰素具有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其会在机体内形成保护膜,诱导多种蛋白产生。对于养猪业起到明显的保障效果,对于病毒而言,还可以吞噬其中的淋巴分子,激活病猪内部的活性细胞,配合药剂,可以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明伟. 猪治疗病毒性疾病中干扰素的应用分析[J]. 畜牧业环境, 2020, No.24(08):73-73.

[2] 史世锋, 陶永明. 治疗猪病毒性疾病中干扰素的应用[J].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19.

[3] 庄绪强. 浅析治疗猪病毒性疾病中干扰素的应用[J]. 兽医导刊, 2019(15).

[4] 陈升凤, 梁伦柱. 干扰素在猪治疗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20(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