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衣原体病四季都可发生,且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群中都会出现感染几率,但对应的症状和发病时间会有一定差异,且患病猪与健康的猪同处也会加大其传播范围。在生猪养殖中必须要关注猪衣原体病,明确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做到早发现、早识别,并提前做好防治举措,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扩大。
一、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衣原体对外界对应较差的抗性,存活周期短,其对常用的消毒剂也比较敏感,普通的消毒剂即可消灭病原体。目前衣原体无法通过人工培养方式繁殖,但可以通过鸡胚或鸭胚的卵黄囊进行增殖培养,增殖培养会产生不同颗粒体成熟的原生小体,不具繁殖能力,但感染性强,若原生小体进入到易感物种体内会发育成椭圆形实体,再进行繁殖。从流行病学层面看,该病感染概率较小,但容易传播,无明显的季节传播特征[1]。一般春冬季节相对于夏秋季节发病率略高。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群,不同性别的猪群都是易感对象,小猪及妊娠期母猪则是最容易感染的对象。感染了衣原体的病猪,其会作为传染源进行二次传播,其呼吸或排泄会将病原体扩散到空气、饲料槽及相关器具上,让健康的猪接触而感染。此外,如果有蚊虫叮咬病猪再次叮咬健康猪,也会导致健康猪的感染。一般生猪养殖场猪数量较多,通风较差,很容易导致猪衣原体病的大范围蔓延。
二、临床症状表现
因为猪群对应的身体抵抗力有明显差异,加上生猪养殖管理条件的差异,猪衣原体感染后,其对应的临床症状也有差异,比较明显的临床症状是患病猪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处于卧地不起,食欲下降的状态。部分病猪会有体温升高的表现[2],最高可升高到41度,并有便秘情况。有一些病猪也鼻中分泌脓性物质,并伴有咳嗽和气喘。妊娠期的母猪受病原感染后会出现流产迹象或导致弱胎、死胎,而流产后也伴有胎衣不下,长期滞留子宫的情况种。种猪在感染衣原体后,表现为睾丸严重肿大,初期有热感、红肿、胀痛感。仔猪受感染后主要对应流鼻涕、咳嗽,鼻腔分泌脓性物质,呼吸急促,甚至腹泻,器官衰竭,乃至死亡。
三、猪衣原体病的诊断方法
主要根据临床症状来诊断,但其很容易与猪瘟、猪繁殖、呼吸障碍综合症等疫病混淆,引发误诊,其也会与因饲养不当引发的非传染性疾病混淆。因此,在诊断时应仔细鉴别,一旦发现有猪感染衣原体后,立即隔离[3]。采集病猪肝脏或脊髓作为病样分析,进行病原体分离鉴定,并配合分子生物学检测进行精准综合判断。也可用血清检测,检测效率较高,但假阳性概率较大。
四、猪衣原体病的综合防治举措
(一)走自繁自养之路
对于生猪养殖户来说,应尽量走自繁自养之路,以自繁自养的理念加强育种管理,以减少外部引种带来的衣原体感染风险。更要严格杜绝从疫区引种,若必须要引种时,应选择同批次、同阶段的猪群,且引种后隔离观察半个月,无问题后可混群饲养,以防止猪感染衣原体病毒病传染给健康猪群。
(二)重视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能提高猪的免疫力,让其更好地应对衣原体的入侵。不同生长阶段,猪群对生长环境和营养成分有不同的要求,应参照生长阶段营养需求表进行分群分段管理。如幼龄猪要重视消毒管理,加强防寒保暖。妊娠期母猪应单独饲养,减少疫情传播风险。而生长期猪确保其日常食物供应稳定。也应保持猪圈卫生,设置通风设备,确保空气正常流通。针对夏冬两季,要加强防寒保暖,防止因温度变化引发过激反应,引发该病的流行。
(三)加强消毒管理
消毒管理必不可少。生猪养殖人员应制定科学有效的消毒管理方案,并严格落实到位,确保猪圈内卫生达标、生产器具等及时做好消毒处理,消毒及类型应多样,交替使用以确保能达到最佳的消毒效果。但是在消毒剂混合使用时,应避开配对禁忌,防止相拮抗的两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反而降低消毒实效。
(四)药物治疗
鉴于猪衣原体病还没有特效药可以达到快速治疗的目的,但是在临床上可以采用抗生素进行辅助治疗,可以有效防止继发性感染。生猪养殖人员应预防为主,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猪群的健康管理,健康监测,若出现疫情,可使用抗生素,通过拌料、饲喂的方式去做好诸病源体病的防治应对。
结束语:鉴于猪衣原体病传染性强,治愈力低,短时间内无法根除的特征,养殖人员应加强该病的学习,了解其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明确其诊断方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饲养管理的强化、消毒管理的强化去切断疾病的传播渠道,从而降低该病的传播风险,减少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彭慧.猪衣原体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养殖与饲料,2021,20(10):117-118.
[2]汤毅宇.猪衣原体病综合防治措施[J].畜禽业,2021,32(09):106-107.
[3]谭书敏. 抗流产衣原体敏感药物的筛选与治疗作用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