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是由于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疾病,该疾病具有急性、烈性等特点,发病率非常高,一旦被感染死亡率百分之百。非洲猪瘟已经出现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必须要报告的动物疫病之一,目前在我国属于一类动物疫病。
一、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
非洲猪瘟病毒能够通过间接接触以及直接接触进行传播,感染了非洲猪瘟的病猪产生的寄生虫和排泄物,都会成为该病毒的主要传染源。
1.软蜱传播
软蜱属于寄生虫的一种,主要寄生在猪只的体表,该寄生虫的发源地在非洲,受到感染的野猪被软蜱叮咬之后身体内部开始存在软蜱虫,猪只之间相互接触导致软蜱交叉感染,随之非洲猪瘟的病毒也会交叉传播,在周围形成恶性循环。
2.业主传播
相比起家猪来说野猪的野外适应能力更好,属于高密度的群居生活状态,因此在野猪群当中出现非洲猪瘟,该病毒会在猪群内部不断地传播[1]。一部分地区会有野猪出现在圈养家猪的农舍周围,很容易把携带的非洲猪瘟病毒传染给家猪。再加上野猪的行动十分敏捷,日常的活动范围比较大,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全面的扑杀。
3.餐厅厨余垃圾和非生物媒介传播
通过资料显示在早些年间,巴西以及葡萄牙地区都暴发过非洲猪瘟,这些区域出现的非洲猪瘟主要是给生猪喂食了带有非洲猪瘟病毒的餐厅厨余垃圾,或者是猪只接触到了被污染的衣物、车辆和设备等。这也侧面说明了在非生物体的外界环境中,非洲猪瘟病毒的生存时间也非常长,并不单一的需要活体传播。
二、非洲猪瘟的有效防控措施
1.强化养猪过程的管理防控
在猪只的养殖过程中,需要严格审查动物防疫条件,尤其是种猪场以及规模化的养猪场,通过严格的防疫控制贯彻落实生物安全管理和隔离措施,形成完善的全进全出生猪养殖,逐渐的减少散养猪只的养殖比例,提出严格的动物防疫制度和消毒管理制度,要求在养殖中必须要严格的遵守[2]。在养殖区域内部严格控制好生猪、车辆和人员的进出管理,按照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来强化消毒灭源,从而提升养殖场的生物安全防范质量。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引导养猪行业改善动物防疫条件,定期清洗消毒防疫设备等。
2.强化餐厅厨余垃圾的管理
要禁止喂猪只吃餐厅厨余垃圾等废弃物,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各个地区的餐厅厨余垃圾进行统一收集、运输和管理,避免有任何没有经过处理的餐厅厨余垃圾进入到生猪的养殖环节当中。
3.强化生猪产地的检疫和监管工作
要科学合理的实现生猪产地检疫申报点的布局,形成严谨的生猪检疫工作流程,确保在整个的生猪产地中都全面覆盖生猪检疫点。要配合形成生猪产地的检疫风险评估机制,强化资料审核和临床健康检查,一旦在检查工作中发现疑似非洲猪瘟症状的生猪,要立刻采取隔离和控制措施,并按照工作程序向上级汇报。要针对产地强化检疫宣传工作力度,明确产地检疫申报的主体责任,按照规范要求填写产地的检疫证明。
4.生猪和产品的运输进行规范管理
在生猪的运输过程中建议选择更加专业化、标准化和集装花的运输工具,按照生猪运输车辆备案管理制度进行生猪运输[3]。要根据动物防疫条件要求,定期清洗和消毒运输工具,避免由于运输工具消毒不足存在疫情传播的风险。要完善生猪指定通道的运输制度,任何生猪的调运要经过制定的道路运行运输。在各地区设立出临时性的非洲猪瘟检查站点,在其中配备齐全的检测仪器,针对生猪以及生猪产品的运输进行定点检查,重点检查车辆的备案情况、生猪健康质量和产地检疫证明,减少非洲猪瘟的扩散几率。
5.针对生猪屠宰加强监管
要形成生猪定点屠宰制度,并督促负责进行生猪屠宰的场地严格按照各项防控措施开展工作,在其中配置全面的非洲猪瘟检测设备,遵守批批查、全覆盖的工作原则,让非洲猪瘟检测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加全面,并形成详细的疫情排查工作报告[4]。针对生猪屠宰厂需要暂存的产品,也需要具备暂存产品的抽检制度,出现问题立刻溯源追踪,帮助有效减少安全风险的出现。相关工作部门要督促和指导生猪屠宰厂正确履行动物防疫责任和生猪产品质量的安全主体责任,严格避免有任何病死的猪或者是没有检疫合格的猪进入到屠宰场。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非洲猪瘟病毒的生存能力非常强,预防和控制措施比较难,因此需要开展严密监测和切断传染源的方式,配合基础性的防控措施,减少非洲猪瘟的发生几率,促进我国猪只养殖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雷宏.非洲猪瘟的诊断与防控措施[J].兽医导刊,2021(17):21-22.
[2]赵加永,李荣林.非洲猪瘟诊断要点与防控[J].兽医导刊,2021(17):27-28.
[3]顾文军.非洲猪瘟传播特点及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08):30.
[4]韦兰春.浅析非洲猪瘟的传播与防控[J].畜禽业,2021,32(08):109+111.